第五,本職、兼職工作樣樣盡善盡美 首先,設立“議罪銀”製度。乾隆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晚年逐漸糊塗起來。這大概是中國帝王統治的普遍規律。他喜歡追求泱泱大國的皇家氣派和豪華場麵,卻又想示人以嚴謹、愛民如子的明君形象。想奢華,又怕人家說他揮霍;欲享受,又不想讓人說他貪圖享樂。和珅為乾隆想了許多斂財的辦法,心甘情願地替乾隆背上奢侈的“黑鍋”。他們之間好像形成了默契,乾隆一在朝廷上下令不要鋪張,和珅便在下麵慫恿、督促地方官員、各地富商們加緊進貢。在和珅的主持操辦之下,隻一年內務府就扭虧為盈,國庫中的銀子也多了起來。在替乾隆斂財的各種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和珅創立的“議罪銀”製度。
“議罪銀”製度是這樣的一種製度:誰要是犯罪了,拿一筆錢交到皇帝那兒,皇帝根據錢數適當地減免罪罰。這個“議罪銀”製度實際上和今天買保險是一個道理,就是為自己未知的風險提前埋單。在乾隆朝,誰出的主意這事兒就歸誰辦,所以,理所當然,和珅就是這項製度的經辦人。大臣們如果想交“議罪銀”的話,就都要交到和珅那兒。這就等於是和珅給皇帝建了一個私人小金庫。皇上不知道這金庫裏的金子、銀子有多少,和珅也不大清楚,他們隻是知道小金庫裏麵的金銀太多了。
通過“議罪銀”製度得到的巨額銀兩,有85%供皇帝個人揮霍,不入國庫。這些錢除了乾隆皇帝使用就是和珅使用,這也是和珅巨大財富的一個來源。因為有了“議罪銀”製度,和珅經營的內務府一年就扭虧為盈,原來的內務府一點兒錢都沒有。乾隆皇帝因此讓和珅當上了戶部尚書,就因為他創立了“議罪銀”製度。
其次,安排乾隆皇帝南巡。乾隆皇帝南巡這一曆史事件,已經成了今天眾多影視劇的題材,而這個南巡的主意就是和珅出的。和珅知道皇上極想出去走走,考察一下自己統治多年的天下百姓的生活情況,但是又怕被人冠以貪圖享樂、揮霍無度的惡名。於是和珅便想出了一個主意為乾隆排憂解難。他向乾隆擔保,說江南各地物產豐盛,官員和富商們久沐聖恩,早就一心圖報。若皇上南巡,一應費用,江南的官員和富商們都願捐獻,可以不必動用國庫。這樣一來,那些說乾隆享樂的人就無話可說了。乾隆聽了大喜,他當即令和珅全權安排南巡,禦駕即刻起程。
和珅接到聖旨,向江南各地發出通知,言明皇上要巡視江南,要求各地官商悉心準備,鼓勵商人捐錢捐物以作為皇上南巡之需。雖然公文中沒有強求的意思,可是,這既是皇上南巡,又是和珅的主意,官員們若是還想坐穩自己的位子,豈敢怠慢。他們紛紛不惜折本,大興土木,就怕皇上不滿意,有的人還想趁這一機會討好皇上,以謀得升遷。可是他們怎麼會甘心掏自己的腰包呢?弄到最後,各種負擔還是轉嫁到了百姓的頭上,百姓們被迫出工、出錢,疏通運河,建造行宮,修葺龍舟,把江南裝扮得一派亮麗,但在這亮麗的背後卻不知有多少百姓的哀歎。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幾乎沒動用國庫一分一毫就順利、滿意地完成了南巡,還到曲阜祭拜了孔府、孔廟和孔林,向天下人表示他尊師重道的仁德。
乾隆越是明令節儉,揣摩透了他心思的和珅就越發加緊催官員進貢,這樣一方麵可以讓人覺得乾隆皇帝“施行仁政”,另一方麵又可以滿足他的虛榮和奢侈。
除了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和珅還利用一切機會,做好乾隆皇帝臨時差遣的兼職工作並盡量使之盡善盡美。下麵是能夠體現出和珅做好兼職工作,使之盡善盡美的典型事例:
參與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一生抱負遠大,不隻是想留得當世的盛名,還希望能夠萬世不朽。古人曾說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乾隆皇帝覺得自己的德行足以廣澤天下,功績也是百代無雙,就想在“立言”上也做出一番成績。他不僅要超過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編纂《古今圖書集成》的大業,而且要超過以前的曆代君王編出的“功德”,如宋朝的《太平廣記》、《太平禦覽》、《文苑英華》和明代的《永樂大典》。因此他命人編纂了《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叢書,收錄書籍總計3503種,共計79337卷,在當時的世界上可謂是絕無僅有的。它收錄的書,不僅包括皇室的原有藏書,還有國內各大藏書名家的珍本善本。這套書從公元1773年開始編纂,經十年完成。
其間,《四庫全書》修纂館的負責人數次更換,能夠負責《四庫全書》修纂的人必須是眾望所歸的飽學之士。因為《四庫全書》修纂館的總負責人決不能虛掛其名,而是能夠切實地對書籍的入選與否、版本的選定等一係列事務作出決定。起初,《四庫全書》修纂館的負責人由大學士於敏中擔任;於敏中病故後由和珅妻子的爺爺英廉接任;公元1780年又由和珅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