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列傳》中記載,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正月,31歲的和珅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與刑部侍郎喀寧阿一起遠赴雲南,查辦大學士、雲貴總督李侍堯貪汙案。和珅一到雲南,首先拘審李侍堯的管家,取得實據,迫使精明幹練的李侍堯不得不低頭認罪。和珅從接受這個任務到乾隆下禦旨處治李侍堯,前後隻用了兩個多月。
隨後,和珅又向皇帝報告,說雲南的行政管理混亂,許多州縣都出現虧空,需要徹底清理整頓,這一報告立即得到乾隆的批準。 同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後,又進一步向皇帝提出了整頓雲南的鹽務、錢法和邊防事務的具體方案,都得到了乾隆的肯定。和珅把雲南的案子辦得很出色,充分表現了他的才華,所以在回京的途中,他就被提升為戶部尚書。
這些例子都說明,和珅不但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廢物,相反,他的勤奮和才華成為了他前進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法寶,像前麵所提到的和珅精通滿、漢、蒙古、西藏四種文字,這樣了得的語言功底,如果不是非常勤奮,是做不到的。
和珅的勤奮和才華是他發跡的基礎。可以說,是勤奮成就了和珅。和珅的才華在求學期間就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叫英廉。英廉是什麼人呢?根據《清史稿》的記載,英廉原來姓馮。在當時他是朝廷裏麵職權特別大的官員,非常有本事。他擔任的一個官職是刑部尚書,另外一個官職是直隸總督。
英廉為什麼會注意到和珅這個人呢?前麵我們說過,英廉的職權很大,曾經擔任大清朝的刑部尚書兼直隸總督。可惜的是,英廉的兒子和兒媳婦的壽命都很短。他們在為英廉生下一個孫女兒之後就先後死掉了——死在了父親英廉的前麵。這就導致英廉家的人口特別稀少,隻有英廉和他的孫女兒,也就是說,英廉的後代隻有一個人,就是他的孫女兒。在這種情況下,為自己唯一的孫女兒尋覓到一個好夫婿就成了英廉心中的頭等大事。
因為英廉是刑部尚書,所以就能夠經常在路過西華門附近的時候看到鹹安宮官學裏麵的學生。而且考慮到孫女兒的婚姻大事,他就特別地注意鹹安宮官學裏麵的學生,而且經常會有目的地到鹹安宮官學裏麵去轉悠。就這樣,英廉看中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和珅。可以想象,像英廉這種社會地位極高的人,又是給自己唯一的孫女兒挑選丈夫,標準肯定是非常高的,那麼,他到底相中了和珅的什麼呢?
首先,英廉看中的是和珅的老成、持重;看重的是和珅的聰明、機智;看重的是和珅的工作能力強、喜怒不形於色。這些優秀的品質是經過了英廉認真了解的。深諳官場的英廉非常清楚,和珅在這裏學到的不僅是豐富的知識,還有高強的能力,將來他一定能夠成就大事業。
其次,英廉肯定還看中了和珅英俊瀟灑的相貌。因為在眾多的史料中都有記載,和珅是一個相貌英俊、儀表堂堂的美男子。根據當時英國使者馬嘎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中的記述,和珅“容貌端重,長於語言,談吐雋快純熟”。能夠有資格迎娶刑部尚書孫女兒的人,長相上也是要說得過去的。
最後,和珅還有一個先天的優勢條件,就是早年的父母雙亡。和珅從來沒有得到過家庭的溫暖,因此他肯定非常渴望有一個家庭,有一個溫暖安樂的家庭;而英廉家的人口又是如此稀少,這個家庭亟須一個強有力的接班人——類似於倒插門兒女婿的接班人。綜上,和珅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
和珅娶了英廉的孫女兒,這可以說是日後和珅榮華富貴的一個基礎。由於這次婚姻,和珅從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一躍進入了“上流社會”,這是和珅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轉折。這次轉折,與和珅自己的努力是息息相關的,而英廉則是發現和珅這一“人才”的“伯樂”。
◎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十一月,23歲的和珅被任命為三等侍衛(正五品),成為了皇家儀仗隊的成員,這是他人生的另一個重要轉折點。成為尚書的孫女婿並不是和珅奮鬥的終點。因為隻有接近皇帝,成為皇帝的寵臣,才能真正地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想在皇帝身邊露臉的人如過江之鯽,和珅又是怎樣引起乾隆皇帝注意的呢?民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 皇帝身邊的侍衛大多數都是安於現狀的,他們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整日唯唯諾諾、小心謹慎,唯恐因一時的差錯而招來殺身之禍。但和珅卻不讚同這些侍衛的做法。
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記錄:一天,乾隆坐在車輿中在頤和園裏玩賞春光。忽然,一名侍衛急匆匆地走到駕前,奏道:“雲南急呈奏本,緬甸要犯逃脫。”乾隆接過奏章,細細讀過後,眉頭一皺,龍顏大怒,說道:“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這話出自《論語》,兕指雌犀牛。大意是說:關禽獸的木籠裏的動物跑出來了,珍藏的東西在匣子裏被毀壞了,是誰的責任?
侍衛們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隻知道皇上生氣了,誰也不敢說話。這時,和珅說:“是典守者不能辭其責耳。”和珅的大意是說,是守衛的責任。乾隆沒有料到會有人應聲答話,就問和珅道:“想你一個儀衛差役,卻也知道《論語》,你念過書嗎?”和珅恭恭敬敬地回答皇上,說自己曾經是鹹安宮官學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