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入冬,各種補品的生意往往都很興隆,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相信冬令進補可以強身、禦寒,但中醫學認為,並非人人都適於進補,盲目進補容易產生副作用,對許多疾病來說進補還有禁忌。感冒、咳嗽、發燒、氣喘、心血管疾病病人及身體過於虛弱者,均不宜進補;痛風、腎病、糖尿病病人及高血脂者,應避免補品中所含的高熱量濃湯及動物脂肪;腸胃疾病患者在冬天易複發,一般補劑中常含酒精成分,更易刺激潰瘍麵而出血,且肉類及補劑較油膩,不易消化;肝膽病患者,進補也會加重肝膽的負擔;逢月經期中的婦女,進補則應適量,否則因神經的興奮及血液循環的加速,會增加經血。
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黏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要避免食用。注意忌口。此外,痰盛者不宜吃肥厚油膩之品;上火者不要食辛辣助火的食品;瘡瘍及皮膚瘙癢者要忌魚蝦腥味之物。這些都是講的忌口,若不注意講究忌口,就會加重病情,影響藥物的療效。
春季進補有哪些禁忌?
春回大地,萬物複蘇,人體的內環境也隨之變化,人體之陽氣隨之升發,此時應養陽。在飲食上要選擇一些平補陽氣的食品。
春季忌食生冷黏雜之物,以免傷害脾胃。春季忌多食酸,以免引起胃酸分泌障礙,影響消化吸收。還應少食酸澀、油膩之物,以增加脾胃功能。春季菜肴以辛溫清淡為宜,中、晚餐以一葷三素為宜,湯不宜厚味,宜清淡。食湯、菜要有利於益氣健身,有利於祛濕健脾,有利於祛寒祛熱。葷菜以補益為主,豬精肉、牛肉、雞肉、鴿肉、魚肉均可,但不能日日專吃一樣,應交替食用,量宜適中,過則為患。做葷菜應放生薑、橘皮絲等調料。為什麼說炎夏虛證宜清補?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睡眠少,體力消耗大,消化功能差。許多人一到夏季,體質都有所下降,常常是"無病三分虛"。一些平素陰虛體弱者,更易產生精神疲憊、食欲不振、口苦苔膩、脘腹脹悶、體重減輕等"疰夏"的症狀。因此,炎夏時對體虛者尤應重視飲食調補。
中醫認為,"脾主長夏"、"暑必挾濕"。脾虛者夏令養生,可采取益氣滋陰、健脾養胃、清暑化濕的清補原則,飲食調養宜選用新鮮可口、性質平和、易於消化、補而不膩的各類食品。人夏應市的蔬菜、水果甚多,如茄子、冬瓜、絲瓜、番茄、黃瓜、芹菜、豆製品、西瓜、葡萄等,可輪換配套食用。老年人食補可選用蓮子湯、荷葉粥、綠豆粥、豆漿粥、玉米糊等消渴生津、清熱解暑之品。對患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的老人,還可用海蜇、荸薺等量,洗淨後加適量冰糖煮成"雪羹飲",每日分3次服用。若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者,用鮮白扁豆100克,粳米50克,加適量水煮粥吃,也可收到食療的效果。
清補當忌辛辣生火助陽和肥甘油膩、生痰助濕類食品,但並非禁忌葷食。陰虛體弱者在安排膳食時,可選擇豬瘦肉、鴨肉、兔肉、白斬雞、鹹鴨蛋、清蒸鮮魚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
為了提高食欲,增加營養,還可適當吃些帶苦味的食物。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許多生物堿類物質,具有消炎退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清心除煩、醒腦提神及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作用。
夏令清補雖說多以清淡寒涼的食物為主,但生冷及冰凍食品還是不宜過多食用,特別是嬰幼兒、年老體虛、久病初愈或脾胃虛寒者,更應少吃或不吃冷飲食品,以免過度刺激胃腸黏膜,使毛細血管收縮,影響消化道腺體分泌。一旦脾胃受損,便可導致消化不良,食欲減退,重者可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這樣傷及元氣,對安度炎夏有害無益。
秋季進補有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