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章(2 / 3)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性"因為和生育相關同時與家庭這個經濟生產單位的組成相關,從來就有很高的地位。當然這個"性"不能對號入座為英語的"sex",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性既是與人的性別相關的性,孟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同時古代的先賢這認為人和其他動物不一樣,人是有思維的,所以《中庸》說:"天命之謂性",這後一種性是說人需要修身養性的性。是與人的文化屬性,品格學養密切關聯的。

宋程頤所著《聽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顏淵問克己複禮之目,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製於外所以養其中也。(見朱熹編選《近思錄.卷五.克己》)前一句話的意思是指人的秉性本來有一定法度規矩,出自天性。在感知外界的利欲時常常被物化了,逐漸消亡了正道。如果是一個有覺悟的人,便知道止住那些物質誘惑,讓人心安定下來,這樣才能去掉邪念保存真誠,有了誠心人便可是成為賢良的人了。就人的身體來講,感知外界的首先是眼睛,所以首先是非禮勿視,接下來聽、言、動都是身體與外界接觸的方式,如果在接觸外界事物的時候把握了是禮非禮“非禮勿視”這個原則,那麼你便可以守住本真,這便是克己複禮的基本含義。一個人能克製私欲才能心地寬廣,心靈開闊了才容得下思辨義理,這應當是宋代儒者先哲們所談到的"製於外所以養其中也"的本義。

禮與情與義就是這樣緊密地融合成為一體,當我們今天吟誦著《詩經》的時候,是不是仍然會想起傳統中國人那種潔身自好的情操呢?

禮教與女學

用禮教來稱呼儒家倫理是從明末開始的,它同陽明學的傳播有著極大的關係。稱儒教為禮教是因為明末的儒者認為儒教有著良知和人情這樣的基礎,能夠和中國傳統社會人的自然感情融為一體。

明清時期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文化向下普及,家學,民間戲劇小說說唱藝術和民間出版業的興起。明清時期禮教得到普及和推廣,同時科舉製的至尊地位被確立。家族辦學蔚然成風。王日根在《廈門大學學報》對此撰文指出,在明清期間民營教育成為我國傳統教育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在民營教育中,文化和仕宦望族的家族教育是大端。商人家庭的文化教育是明清民營教育發展的又一表征。中國女子能在較早的曆史時期接受教育是與中國的家庭辦學的教育傳統分不開的。查閱《曆代婦女著作考》我們不難發現,婦女著作的刊本從明清開始大量出現,經查閱,最早的獨立發行婦女著作刊本在明正統(1436-1449)年間,《黃庭內景圖一卷》由(唐)胡愔著。《閨閣女四書》屬於最早用於婦女教育的國家出版教科書,出版時間大約為明萬曆八年(1580)九經堂刊本。由明代神宗命儒臣王相負責箋注,與班昭的《女誡》合刻,此書有神宗禦製序及自序,此書還收錄(唐)宋若莘、宋若昭的《女論語》;明仁孝文皇後的《內訓》一卷,及王相的母親劉氏的《女範捷錄》一卷。主要論述女子道德修養標準,如仁孝文皇後的《內訓》分為德性、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儉、警戒、積善、遷善、崇聖訓、景賢範、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儀、睦親、慈幼、逮下、待外戚二十篇。這些內容大抵分為女子的道德、品行、修養和母儀,在今天看來,其中"婦德"對女性的束縛很大,所謂"三從四德七出"的誡規完全遵循男尊女卑模式,屬於封建糟粕。而其中的母儀部分強調並尊重婦女在家庭中扶老攜幼撫養後代的責任和義務,常常被今天的女權主義所鄙棄,其實從社會的發展來看,這種看重女性相夫教子的社會職能應該說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是值得保留和發揚的。相比之下,當今考察女性的社會作用隻看經濟地位,隻看就業率,創收能力而不去注重女性在為家庭或者家族內部的管理所做出的業績,是有失片麵的,甚至是見物不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