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各種政治手段,武則天終於威風凜凜地登上了皇後的寶座,她的權力和地位從此就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
姓氏錄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三月,高宗下詔改《氏族誌》為《姓氏錄》。修改的理由是《氏族誌》中沒有列入武則天家族的郡望。
武則天皇後之位穩固後,再撼永徽政治格局,在大的策略、措施上有二:一是把大量“雜色”放入“流內”;二是建立《姓氏錄》的門閥體係以取代太宗時期《氏族誌》的體係。這兩項措施,一個讓許多沒有門第資蔭的人能進入上流內官的行列,另一個讓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員都能名列天下士族榜,抬高他們的社會等級。這些都是收買人心的大舉措。
唐代的選官,到高宗顯慶年間出現了官闕(空缺的職位)有限而應選人多的嚴重矛盾。當時內外官員的編製隻有13000餘人,而每年取得做官資格等候任命的多達1400人左右,以每人任官30年計,約15000名的員額每年隻需500人入流即可補充,現在每年入流1400人已是此數的三倍,更何況現任官員中30年之後還有許多人在任。所以,每年銓選結束之後,仍有許多人得不到官職,造成“九流繁總,人隨歲積”的混亂情況。顯慶二年時,黃門侍郎知吏部選事劉祥道曾上疏奏請進行改革,後來中書令杜正倫也想整頓一下此事。高宗下詔讓百官集議,由於人們大都不願做大的變更,討論沒有結果,隻好不了了之。其實,劉祥道、杜正倫等人提出整頓選官製度,主要還是著眼於“雜色入流,不加銓簡”,即許多沒有門蔭又未經科舉的人進入到流內官的隊伍中。
當時,正統的官僚階層稱為“正色”,“雜色”是跟“正色”相對的,指的是流外官,仿佛是足球場上的替補隊員,隻有流內官退下一小批,才有相應的流外官替補上場,這叫做“入流”。流外官是高門大族所不齒的,一般是由庶族擔任。孫悟空在弄明白弼馬瘟是個什麼官後,就羞憤地說這是個不入流的小官,而且一生以此為恥。在唐太宗時代,雜色入流必須經過嚴格的銓選,因而每年的入流量是不大的。但在武則天奪得皇後寶座後,入流量便猛增了,雜色入流,幾乎不要經過什麼銓選。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恐怕與她鞏固皇後寶座的圖謀有關係。善於收買人,樹置黨羽本來是武則天一貫使用的手法。過去,她是一個一個地收買,現在,她位居皇後,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大批大批地收買。在外廷,同意或支持長孫無忌的人是眾多的,武則天如果不在流內官員中廣樹腹心,她將陷入孤立的境地,有被長孫無忌擊敗的危險。
考慮到當時科舉入仕的人很少,進士每年平均隻有十餘人,明經也不會超過此數三四倍,在每年入流總數1400人中,科舉出身者所占比例極小。大量的人還是從流外入流、或通過應募從軍獲取軍功躋身官場。劉祥道、杜正倫等關隴集團中人要求限製雜色入流,根本上還在於強調門蔭,就是根據父、祖的官品取得做官資格,然後入仕任官,這是門閥製度在選官製度中的殘餘。如此看來,這次整頓如果成功,將是對大量新興階層進入官場的一種重大打擊,也是對門蔭製度即貴族特權的一次強化。
而實際結果是“事竟不行”,主管部門的建議沒有被通過。一種解釋是,剛剛做上皇後的武則天正急於取得新興社會勢力的支持,為了收買人心,必須給這種新興勢力以機會,也就必須對這樣的動議進行幹預。
這時候,政治上的另一種突出的現象便是李義府賣官。李義府是唐代曆史上第一個大貪官。不僅他本人賣官,他三子一婿全都參加賣官活動,門庭若市!他賣官的目的,自然有斂財的目的在內,但政治方麵的意圖卻是主要的。這種意圖即是“多引腹心,廣樹朋黨”。李義府的這種活動如沒有得到武則天的支持,是說不過去的。李義府的朋黨,自然也就是武則天的朋黨。將“雜色入流,不加銓簡”與賣官二事合而觀之,我們就可以看到武則天意圖所在,這就是廣樹腹心,以摧毀長孫無忌這一派的勢力。
與此同時,武則天又采取了欽定士族的方法。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頒布《氏族誌》。現在,武則天為什麼要修訂《姓氏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