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走向天後(1)(3 / 3)

李世民雖然對宗室嚴加注視,但即位後依然受到起兵威脅。一位是他的叔父幽州都督李瑗,另一位是賜姓李的隋末降將、駐守涇州的羅藝。這兩次兵變雖然很快平定,但多少在統治者心底留下陰影。李幼良事件大約發生在這兩次兵變之後,故此唐太宗的處理手法,也不為奇。事實上,這並不是最後一次出現的起兵事件。同年年底,利州都督李孝常和右武衛將軍劉德裕等因被指控謀反而被殺。貞觀十七年齊王李祐起兵失敗,是另一個例子。

由此可見,南北朝那種有機會就試圖建立本身政權的風氣,依然存在於初唐的一些統治階級,特別是皇室中。掌權者因此不得不時刻加以防範。特別在權力交替之際,最怕有人趁機謀反。因此,高宗認為,在自己多次違反元舅的意圖乃至與整個關隴貴族為敵的情形下,長孫無忌有謀反的可能,於是就相信許敬宗的話了。但高宗不忍按謀反的法律處理這位立過大功、輔佐他六年的舅父,他哭著說:“舅舅如果真是如此,朕決不忍心殺他。否則天下將說朕什麼呢!後代們又會說朕什麼呢!”這時,許敬宗見高宗已經相信了,又怕高宗真的心一軟,放過了長孫無忌,就進一步說道:“薄昭,漢文帝之舅也,文帝從代王的位置做到皇帝,薄昭立有大功。後來薄昭犯罪,隻是因為殺了人,漢文帝法不阿私,讓百官穿著孝服,哭著殺了他。至今天下人都以漢文帝為明主。今長孫無忌忘記兩朝之大恩,謀奪社稷,其罪不知比薄昭要大多少倍。所幸的是奸狀自己暴露了出來,逆賊自己招供了,這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古人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安危就在一刻之間,一絲一毫也不能錯過。長孫無忌乃是今日之奸雄,是王莽、司馬懿之流,陛下稍有一點耽擱,臣怕變亂就會馬上發生,後悔都來不及啊!”

一連串煞有介事的理由和聳人聽聞的後果,最終使高宗的精神陷於崩潰。由於對叛逆陰影心懷恐懼,他沒有勇氣把舅舅叫來當麵問個明白,一切都交由許敬宗處置。一起不明不白的重大謀反案的主犯,就得以這樣了結:長孫無忌被削除太尉及封邑,以揚州都督身份安置到黔州(今四州彭水),仍按一品大臣的待遇供給飲食,每日細白米二升,粳米、梁米各一鬥五升,粉一升,油五升,鹽一升半,醋三升,蜜三合,粟一鬥,黎七顆,酥一合,幹棗一升,木橦十根,炭十斤以及不同數量的蔥韭豉蒜薑椒之類,每月還給羊二十口,豬肉六十斤,魚三十尾,酒九鬥。高宗想讓這位至親長輩靠著這優厚的待遇安度晚年。

長孫無忌一垮,關隴集團的支柱就倒了。根據武後意旨,許敬宗將長孫無忌之案推而廣之,開始了對關隴集團的最後一次掃蕩。隻用了一個多月,就貶逐了一大批關隴集團的官員。許敬宗上奏:“無忌謀逆,由褚遂良、柳奭、韓瑗構扇而成,奭仍通宮掖,謀行鴆毒,於誌寧亦黨附無忌。”關隴集團的另一重要人物於誌寧,因為在立梁王為太子時出過力,後在立武後的爭議中又不說話,盡管當了冊後副使,又任太子太師,但也被加上黨附無忌的罪名,免去了他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務,武後害怕這個關隴集團中地位極高、又有聲望的人留在朝中會有不利。於是已經去世的褚遂良被削官爵,柳奭、韓瑗除名,於誌寧免官。

關隴集團的子侄輩也沒能幸免。長孫無忌的兒子、秘書監、駙馬都尉長孫衝等被除名,流放嶺南;長孫無忌的堂兄弟長孫知仁,也被貶到冀州為司馬;族子、駙馬都尉長孫詮,也流放到今四川西昌一帶,不久便被迫自殺;長孫無忌的表兄弟、高士廉的兒子高履行受牽連,由益州長史貶為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不久又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刺史。時任涼州刺史的趙持滿,是長孫詮的外甥、韓瑗的內侄,許敬宗生怕他在西涼造反,將其快馬召至京師,下獄拷訊,但他始終不招,終以謀反罪被殺。

一個朝臣如果遠離了首都,遠離了皇帝的視野,他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證。七月,許敬宗會同李勣、辛茂將和剛上任的兩個宰相——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任雅相、度支尚書同三品盧承慶一起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並派已升任中書舍人的袁公瑜等人到黔州去取證。袁公瑜向長孫無忌取得株連別人的供詞,被長孫無忌嚴詞拒絕。袁公瑜就對長孫無忌說:“你為什麼不自縊身死來謝罪呢?你死以後,我總會想辦法在你的供詞上替你簽名的。”長孫無忌無可奈何,自縊身死。袁公瑜又去找韓瑗,想如法炮製,但獲悉韓瑗已死在貶所。他特意打開棺材,驗明正身才回京。同時被殺的還有長孫祥、長孫恩、柳奭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