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匈奴實行和平共處政策後,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得到緩和。霍光派人去匈奴接蘇武,並給李陵捎去一封信,讓他和蘇武一起回來。
朝廷要以隆重的儀式歡迎蘇武歸來,這個消息極大地振奮了京城內外的老百姓。他們一大早就從四麵八方湧來,把十裏長街圍得水泄不通。他們在這裏不僅僅是在等待著蘇武的榮歸,還在等待著親眼看一看迎接蘇武的威武大將軍霍光。
幾年來邊境烽火不驚給漢朝的老百姓帶來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農業開始發展,工商業繁榮,純樸愛國的民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豪情。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民族英雄的歸來,以發自內心的熱愛來頌揚皇帝的英明和霍光的輔政功業。當白發蒼蒼的蘇武看到歡聲雷動的人群,聽到鑼鼓、鞭炮、笙樂的熱烈爆響和鳴奏之聲時,激動得抓住霍光的手連連感歎說:“邊境平靜,中原祥和,全賴大將軍的輔佐之功。”“不,不,你說錯了!”霍光慌忙糾正蘇武的話:“霍某無才無德,全是陛下的聖明。”蘇武也覺得這話說得不妥,連忙糾正:“對對對!是皇帝的英明。”
劉弗陵站在未央宮外的台階上迎接蘇武。當他看見衣衫襤褸、老態龍鍾的蘇武手擎著脫毛的漢節遠遠跪在地上三呼“萬歲”時跑了過去親手攙扶起蘇武。蘇武跪趴在地上向劉弗陵請罪:“臣沒有完成先帝交付的使命,應該罪加一等。”劉弗陵說:“卿無罪有功,朕擢升你為典屬國,賞錢兩百萬,公田兩頃,住宅一座,好好休養身體!朕就不陪老將軍了,委托大將軍設宴為典屬國洗塵。”
在宴席上,朝臣們無不為蘇武在匈奴二十年受盡的苦難唏噓感歎。
蘇武的確是大漢的民族英雄。漢武帝天漢元年,劉徹委派他為正使去給匈奴送俘虜,卻被匈奴扣押了。單於勸他投降,他寧死不降。匈奴單於就把他放逐到北海牧羊,同時也斷絕了對他的夥食供應。蘇武在冰天雪地的北國挖掘草根充饑、捕野鼠填肚,度過了漫漫的二十年。二十年來,他一直保存著大漢皇帝賜給他的符節,盡管符節上的毛纓全部脫落,他也一天到晚隨身不離。投降到匈奴的漢朝叛將衛律受單於之托去勸降他。他說:“我常想肝腦塗地,去報答皇帝的恩情。而今幸得有了效命的機會,縱然用斧頭把我剁死,用油鍋把我烹熟,我也毫無遺憾。”
宴會後,霍光又約蘇武到天祿閣私會,他要問蘇武,李陵怎麼沒有和他一起回來這件事。
李陵是老將軍李廣的孫子,也是漢武帝時代的一員名將。公元前99年秋天,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在一次戰役中,他獨率一支人馬在浚稽山與匈奴的一支強大騎兵相遇,以弱敵強,以少勝多,擊潰了這支騎兵,初戰告捷,殲敵三千三百多人。他又乘勝追擊,直入匈奴腹地。匈奴單於正要撤兵,聽說李陵隻有一千五百人,且弓矢已盡,傷殘過半,就集中兵力再振旗鼓,包圍了漢家這支隊伍。終因寡不敵眾,李陵身負重傷被俘。漢武帝聽說李陵兵敗大怒,下旨屠殺了李陵的全家。司馬遷氣憤不過,與漢武帝麵折廷爭,說李陵以一千兵抵禦匈奴八萬大軍,苦戰八晝夜,兵矢糧盡,在突圍中又中了埋伏,才被匈奴擒獲。他認為,論責論罪,不在李陵,而在身擁重兵的李廣利坐視不救。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妻兄,那時漢武帝正寵幸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自然不會降罪李廣利,反而把司馬遷下了獄。李陵聽說全家被殺悲痛欲絕,眼見無家可歸,無奈降了匈奴。
蘇武臉色悲淒地說:“他經常來看我,一直是臉色陰沉,言少語寡,滿腹的委屈卻不願傾訴。我倆常常麵對麵地默默坐著,一直坐到天明。現在,我和你坐在這水榭亭台之中,而李陵卻在千裏之外的蠻荒之地與漠風相伴,聽胡笳之音。盡管這樣,他也不想回來。他說,他不願以將軍之身受那些小人之辱。”霍光和李陵、蘇武是老朋友。他一直同情李陵,他慨然長歎:“我們和李陵都是好友,他走錯了這步路,也是另有情由。我還是想讓他回來,總不能背一輩子投敵叛國的罪名,讓國人千秋萬代地罵下去!”
蘇武從懷中掏出一封信,送給霍光說:“這是臨別時他給我的一封信。你看看吧。”
霍光接過信讀起來:“……你回國享受尊榮,我留在匈奴蒙受恥辱,我們的命為什麼這樣的不同。我出身在講究禮義的國度,卻背棄君主和父母的恩情,永遠流落在蠻夷之邦,讓自己的後代變成戎狄之族……讓我傷心,讓我悲痛,讓我痛不欲生。”霍光看信後說:“此一時彼一時也!隻要李陵能回來,皇上會既往不咎的。”蘇武感歎說:“皇上和大將軍有這樣的胸懷,李陵如果知道了會被感動得號啕大哭的。”
在那時,霍光敢給一個叛將私下寫信,勸其回國,並保證其安全,這不僅僅是朋友關係,還需要一種實事求是的巨大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