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3)(1 / 1)

還好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莽夫,成都將軍玉昆雖然是個滿人,但腦子卻比姓趙的清醒,他就不主張對保路代表加以殺害。這時陰雨綿綿,市麵上的一些老百姓聽說保路代表被抓了,群情激奮,於是都跑到總督衙門請願,要求釋放被捕代表。

清軍統領田征葵也是個糊塗蛋,他和趙總督一樣是個莽夫,以為屠刀就能解決問題,他下令總督府衛隊開槍,請願民眾在督院內被擊斃6人。或許是四川人天性倔強,這些老百姓還不肯散去,直至知道被捕代表並未處決,這才逐漸散去。

因為請願民眾被屠殺,使保路運動由和平請願轉變為武裝起義。原來的保路運動,可以說是君主立憲派所指導和策劃的,其組成分子以谘議局、民辦鐵路公司和地方士紳為主。這原本是可以通過和平手段化解的一場危機,但是由於攤上了一個莽夫總督趙爾豐,此人的屠刀竟將小事化大,釀成巨禍!由於趙總督的屠殺,保路運動很快便脫離了和平請願而轉向武裝造反。四川各縣民眾都紛紛集合進攻省城,戰鬥不斷在進行中,革命黨人也乘機參與進來,四川已然大亂!

一團亂麻的國內局勢,足以讓北京紫禁城裏的攝政王載灃煩惱得撞牆。但是,亂局對某些人而言,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比如袁世凱,他就需要亂局才能複出!

事實上,在日益嚴峻的形勢逼迫之下,讓袁世凱複出的呼聲在朝廷內外一直是不絕於耳。

武昌城裏第一槍

1910年11月,辦外交的唐紹儀因為外交失敗,就天天在軍機大臣們的麵前遊說重新啟用袁世凱,以應對困境。1911年4月,日本和沙俄又在東北動心思了,東三省危急。誰能扞衛東北,扞衛大清祖宗的發祥地呢?朝中不少人都想到了袁世凱。以奕匡為首的滿漢大員十餘人,在一次上朝中竟然同聲請求攝政王起用袁世凱,力保袁世凱出任東三省總督,說隻有老袁出山才能挽救危局!

不久,朝廷玩出“皇族內閣”,玩得丟人丟大了,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在奏請辭職的同時,高調地對外界說袁世凱之才勝他十倍,如果朝廷能夠起用,定能渡過危機。另一位協理大臣徐世昌,因為和老袁的關係太特殊,自然不好直接說應該起用老袁吧。不過,徐世昌對攝政王的建議是要破除常格擢用扶危安邦的人才,這話沒明說,其實還是在力薦袁世凱。就連載灃的親弟弟,海軍大臣載洵此時也覺得應該起用老袁了。不過,這些輿論對於一心想集權於皇室的載灃而言都沒有任何作用,他是絲毫沒有讓老袁複出的打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