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扒燒豬頭(1 / 2)

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

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

——《豬頭詩》

高澤才沒那閑情逸致呢,美食在前,不吃,對得起誰啊?他嘿嘿一笑,往凳子上一站,拿起筷子,先夾了一塊放在了外婆華素英麵前的小碗裏,還說了句:“外婆最辛苦了,做了一桌子的菜給我們吃,我們應該先讓外婆吃!”

接著也沒看外婆和眾人的反應,又夾了一塊放在了林振青的碗裏,說:“外公也是勞苦功高,第二個吃,外公,吃啊!”

第三塊自然是夾給了林佩學,然後又順手給林佩雲夾了一塊,隨後又笑嘻嘻的對著其他人說:“大人都吃了,下麵就輪到我們小孩了,吃吧,這可是美食啊,扒燒整豬頭,吃完了,我給大家講個故事聽!”

“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乃是這個菜的特點,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竅門,要燒的好,全在一個細字。

做的時候是把整個豬頭去骨,放在滾水裏燙,撈出來放在冷水裏泡,刮掉豬皮上的碎毛屑及汙垢。如此這般,一共要重複4、5次,徹底去掉豬頭的腥臊味,而後才可以正式烹飪。

鍋中置一塊蒲墊,把豬頭皮肉加紹興酒、醬油、冰糖,不加一滴水,放在蒲墊上小火燉6小時,至酥爛,連蒲墊一起鏟起,倒扣盤中,仍是一個完整的豬頭形狀,用青菜及小饅頭圍邊。

一邊吃,華素英還給大家講了這個豬頭的做法,高澤心想,原來要這麼麻煩啊,光這豬頭4、5道的處理就夠複雜的,還要燉上6個小時,看來外婆做這道菜,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啊!

豬頭酥爛脫骨,濃香醇厚,因為有一大桌子的人,這肉又肥而不膩,大家就盡興發散了一回豪爽之氣,大快朵頤起來,很快,就剩下一隻豬鼻子也進了林振青的碗裏,真的不愧有“食之越年,尚齒頰留香”之美譽。

高澤抹了抹嘴邊的油膩,兌現了剛才的承諾,給大家講了一個“整豬頭”這道菜來曆的故事,說起來還要追溯到宋代蘇軾《仇池筆記》中的記載。

當年王中令平定巴蜀後,感到非常餓,就來到一個鄉村小廟,想弄點吃的。

可讓他生氣的是,竟碰到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廟主,半天也沒有把吃的給弄出來。王中令饑餓難耐,加之剛剛打完仗,火氣正盛,不由勃然大怒,說如果再不把吃的給弄出來,就要把廟主給殺了。

可那廟主麵無懼色,又過了一會兒,才從廚房裏端出一盤冒著熱氣的蒸豬頭,還為此賦了一首詩:

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

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

那王中令吃著香噴噴的豬頭,聽著風趣的“豬頭詩”,自然怒氣全消。後來,又傳說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也偏愛上揚*州廚師烹製的扒燒整豬頭,因此江淮地區又有了關於它的另一個傳奇故事,那就是我們在前麵所講的法海寺蓮法師的故事。

林振青和林佩學見高澤吃個豬頭竟然也能說出不少典故來,自然是欣慰的連連點頭,欣喜之餘也對高澤更加的刮目相看了。

而那幫小孩子,都是隻知道好吃饞嘴的的家夥,對什麼詩詞典故知之甚少,隻當是故事來聽,要他們說個子醜寅卯來,那也是難如登天了。

林飛原本在他們當中,也算是個頭的,可現在高澤一來,就搶了他的風頭,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不說別的,就衝他動不動就能給大家講個故事的本事,又有誰能抵擋得了呢?

吃完了飯,安排好高澤的住宿,又拉住高澤交待了不少的東西,林佩雲就騎車回去了,高澤望著媽媽越騎越遠的身影,心裏自然生出了些許的不舍,畢竟是第一次離開媽媽的翅膀。

好在現在的高澤早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人總是要總長大的,要成長的,他看了無數的形形色色的書,雖然還小,卻也有了一種展翅翱翔、仗劍走天涯的理想和豪情。

幼小的心靈裏,早把專諸、荊軻這樣的俠客當成了心中的偶像,當然,他可不想做什麼刺客之類的,他隻想成為“撫劍獨行遊”的過著那種恬淡閑散生活的遊俠而已。

其實他內心深處,最羨慕的還是放蕩不羈的詩仙李白,身處超前開放包容的盛世,李白性格中浪漫自由的因子全部被釋放出來。

雖然一心求仕,但李白並不屑於走平常路,而希望被慧眼識英舉薦入仕,加入了浩蕩的漫遊隊伍。

他遊曆過荊楚、吳越、三峽、齊魯、嵩嶽、京都等地,遍行大半個中國,沿途留詩無數。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才情、豪俠的氣概,李白征服了一個時代的詩人,被稱為“謫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