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算盤
除了確定自己的保險賠付需求以外,各保險公司的產品在投保條件、保險期間、繳費方式和理賠方式等方麵各有特色。消費者可選擇與自己的收入特點、支付習慣相適應的保險。
)第五節 行而必防——期貨投資需警惕的風險
當外界的一切投資都存在損失的可能時,實際上最該依靠的還是自己,一句話——行而必防。
左先生是一家百貨公司的經理,1995年,他一個在期貨營業部的朋友向他推薦投資期貨,他礙於麵子,就在那裏開了一個賬戶。當時,上海膠合板的價格很低,而用於交割的印尼進口膠合板批發價格要超出5元~6元。他想這是個不錯的機會,就買了一些該類期貨。
隨後,膠合板開始暴漲,幾天他的錢就變成了原來的3倍!從2萬元漲到6萬元!而三個月之後,他賺了近1000%!勝利的喜悅讓他有點忘乎所以,連自己都覺得自己是“不敗金身”了!
這時,朋友提醒他,要注意投資風險,不能太過放鬆!這時候,他哪裏聽得進去呢?於是又大筆買進其他期貨。但真被朋友言中了,一年後,他就被一個當時大意買進的期貨品種套牢了,再經過幾次震蕩,他的賬戶一下子就變成空殼了!
如果想在期貨投資的投資遊戲中得到最多的贏利,那就要先做好與風險結伴的心理準備。因為風險與收益成正比。有的投資者總是強調期貨的風險很大,卻忽略了它的收益也是很可觀的。況且,隻要做好應對措施,風險就可以掌控。其實,同股票相比,期貨是個很有趣的投資項目,因為它在漲或跌時都有可能贏利,即所謂的買漲與買跌,而能否收益的關鍵是能不能看準。可股票隻能在漲時才能贏利,跌時能不虧就不錯了。
期貨投資的風險有哪些?
1.市場風險
在期貨投資過程中,當發現期市價格與商品價值發生嚴重背離時,最好不要入市,觀察之後再采取行動。
2.預測性風險
期貨本身就是建立在對品種價格走勢的判斷上,如果判斷失誤,肯定會造成風險。
3.操作風險
和股票交易一樣,行情係統、下單係統等可能出現技術故障,導致無法獲得行情或無法下單,這些操作環節,隻要有一個地方出問題,就可能造成損失。那麼,該采取什麼樣的辦法來控製風險?
在期貨交易中,大體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控製風險:
1.外力——依靠交易所製度
當市場風險出現時,很多交易所會采取一些措施以減少風險對投資者的損害。
例如,期貨中的典型代表——豆油主力0809合約,從2008年1月24日9890元/噸連續上漲一個多月,價格漲至最高14630元/噸,緊接著從3月4日開始連續下跌(當中多次跌停)至最低10360元/噸。在豆油行情如此劇烈的情況下,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采取了擴大漲跌停幅度和提高保證金比例等一係列的風險控製措施來化解市場風險,其做法有利於使動蕩的期貨市場價格回歸理性。
2.內力——合理的資金管理
對於個人投資者甚至套期保值的機構投資者來說,如果想規避風險,資金管理非常重要。
一方麵由於期貨市場是以小搏大、杠杆比例放大的市場,如果滿倉操作,相當於購買了5倍~10倍左右的物品價值,其漲跌幅度直接對可用保證金產生巨大影響,如果期貨價格有小波動,可用保證金不足會導致投資者看對了方向卻被強行平倉出局。所以,建議投資者在資金比例上盡量合理運用,用一半左右的資金操作,控製可能發生的單邊市場風險。
另一方麵,套期保值的期貨頭寸比例設計也不能太大,近期一位擁有現貨的機構投資者在某期貨品種上投入保證金100萬元,結果80萬元用於做套期保值,最終由於行情單邊下跌速度太快,該品種套期保值頭寸在持續補保證金的情況下還是由於資金不足而被強行平倉。
3.切忌——不可貪心,及時止盈止損
很多投資者在做期貨交易的過程中常常開倉價格點位不錯,但由於貪心導致了利潤高位沒有變現,行情走完反而出現虧損。
期貨市場是一個在風險中獲益的金融市場,投資者需要具備比其他市場的投資者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在期貨投資的過程當中,更加需要投資者提高警惕,加強風險防範意識。小心駛得萬年船,隻有懂得規避風險,才能使財富在安全穩定中增長。
財富算盤
在期貨投資的過程當中,需要投資者提高警惕,加強風險防範意識。小心駛得萬年船,隻有懂得規避風險才能使你的財富在安全穩定中增長。
)第六節 泡沫經濟——避開另類理財產品風險
我國的藝術品收藏者和投資者已經增長到7000多萬,每年的交易額超過人民幣400億元,而且以至少每年10%~20%的速度迅速遞增。
現在藝術收藏品火熱的行情已經蔓延到了銀行,銀行紛紛與信托公司推出各種與藝術收藏品掛鉤的“另類”理財產品,以創新投資產品,拓寬投資渠道,吸引投資者入場。
某銀行就專門為高端客戶定製了一款藝術品信托理財產品,投資門檻僅僅為100萬元,期限一年,預期年化收益率10%。主要投資於中國近代和當代書法繪畫大家的作品,其中包含了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著名大師的作品,以及二十世紀油畫大師、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此產品銷售情況異常火爆,盡管銷售規模僅有五千萬元,但預約客戶資金規模就已經將近一億,其中不乏單筆上千萬元的投資者。
藝術品由於其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折舊等特點,其升值的空間遠遠大於通貨膨脹水平,是抗通脹投資的一種比較好的選擇。現在,CPI不斷走高,股市又震蕩低迷,投資者急需選擇投資渠道抗通脹,高收益的信托理財產品成為投資者狂熱追逐的對象。而信托產品在投資標的上,選擇了當下最火爆時尚的藝術品,無疑為吸引投資者再度加碼。
現在,藝術品投資產品的年化預期收益率平均設定在7%~10%左右,遠高於平均水平,頗為誘人。但是,經濟學家從這種“火爆”的現象中看到了不好的苗頭,認為這些藝術品的投資隱藏著金融泡沫的巨大風險。說起經濟泡沫,不得不提到曆史上曾轟動一時的“荷蘭鬱金香”。
在17世紀30年代的荷蘭,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投機狂熱發生了,投機對象不是股票、房地產,也不是荷蘭油畫,而是一種花——鬱金香。
1562年,當第一車鬱金香從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運抵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時,這種闊葉的多年生球莖草本植物被認為具有重要的“傳播知識和觀賞藝術”的價值。不久,欣賞和栽培鬱金香成為一種時尚,並慢慢被作為投資對象引發投資熱潮。價格隨之一路攀升,一支鬱金香花莖竟然可以換得一輛嶄新的馬車、兩匹駿馬和一套馬鞍。
據《布萊恩維爾遊記》記載,一個年輕的水手因為通報船訊被一位商人獎賞一頓早餐。而這個鬱金香投機商後來發現,貨物中少了一枝價值3000弗羅林(當時荷蘭的貨幣)、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花莖。當他急匆匆地找到那個水手詢問時,小夥子正津津有味地就著鹹魚大口咀嚼“那個被他當作洋蔥的東西”。商人後悔地連連跺腳,但沒用了,他損失了3000弗羅林。
1636年,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的股票交易所全部開設了鬱金香交易所。從而造就了一大批富翁,而花價的每一次高漲都使更多的人堅信,這條發財之路能永久地走下去,世界各地的富人都會跑到荷蘭不問價格地收購所有的鬱金香。一枝花還沒露出地麵,就被人高價買賣。沒錢的人抵押房產也要投資鬱金香。
不知從哪一天起,一些“聰明人”開始退場。這個跡象被人察覺後,人們突然“醒悟”了。拋售即刻變成恐慌,花價開始暴跌。一夜之間,巨富淪為乞丐,許多人無家可歸。瘋狂的鬱金香,瘋狂的人們,瘋狂的投資。這可謂是曆史上經典的一次投機事件。
“藝術品投資市場的泡沫開始不斷增大,為藝術品投資市場添了一把火。”有經濟學家表示,“就像荷蘭著名的‘鬱金香泡沫’,現在藝術品的價格已經脫離了其本身的價值。”從藝術品投資的現狀來看,如果不加強監督管理,藝術品泡沫破裂是早晚的事。
當前投資者們廣泛熱捧的“另類”理財產品,雖然投資門檻設定得較低,可以使更多的投資者分享利益,但是藝術收藏品的流通性與增值性中蘊藏的巨大風險還是不容忽視的。投資者應警惕投機心態,投資藝術品不能隻看到它吸引人眼球的“預期收益率”,更要對它的投資對象、專業能力、運作模式和風險控製機製等作全麵的考察和評估。
同時,投資者也要明白,金融機構是否能在運作模式上提供對本金的安全保證。千萬不能僅為一個很可能看得見卻摸不著的預期收益就盲目入場,一旦泡沫破裂,金融機構及其投資者都難以全身而退。
現在,大多數金融機構發行的藝術品投資產品並不能夠“保本”。也就是說,如果藝術品市場泡沫一旦破裂,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很可能會遭受慘重的損失。
財富算盤
投資者應警惕投機心態,投資藝術品產品不能隻看到它吸引人眼球的“預期收益率”,更要對它的運作模式和風險控製機製等作全麵的考察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