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努力賺錢,更要努力管理賺回的錢(2 / 3)

大學畢業後,王瑾在一家貿易公司上班,當時過得真是愜意,薪水還算不錯,最重要的是全部花自己的錢——自己在外麵租房子,沒事就和朋友唱唱歌,到咖啡店品品咖啡,放長假的時候到喜歡的景點旅遊。每個月薪水都用到剛剛好,心想自己還有大把青春可以把錢給賺回來。

25歲的時候,有一天她碰到自己的高中同學——這個同學看起來還是像高中時代一樣樸實,而且在一個很普通的軟件公司上班,他很開心地找我聊天。我心想,他的日子一定過得很清苦,於是請他去喝咖啡。

剛開始,我很快樂地與他分享我的“生活質量”,沒想到,聊了幾句話之後才發現,這位貌不驚人的男同學,居然在薪水並不高的情況下,用3年的時間內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萬。畢業後他每個月所賺的錢,除了部分給家人之外,他都存下來買保單。他告訴我,再過半年,他就要拿這10萬去學習MBA。當時,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

哪天他在自己買的房子裏舒適地聽著音樂的時候,或許我還在為租到好的房子而奔波。哪天他開著自己的車子在街上兜風時,或許我還在公交車上被擠得東倒西歪。哪天我去一家大公司麵試時,發現麵試考官居然是這個昔日並不如我的同學。他現在就存了10萬,再過10年,會不會就有幾百萬、幾千萬?而我連1萬都沒有!先樂後苦→醉生夢死→然後再苦中作樂→苦不堪言……這樣的選擇實在太不可怕了!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下定決心,千方百計地節衣縮食,先存到10萬元再說。因為,這不是比財大氣粗,而是比理財有沒有計劃,否則,你和同年齡的朋友相比,在財富上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在那些未曾存錢的年輕人心目中,最迫切的一個大問題是:“我要怎樣做才能有錢?”

其實,理財純粹是一種習慣的問題。數以百萬計的人之所以生活在貧困中,主要是因為他們誤用了習慣的法則。那些擺脫不掉貧困生活的人很少會知道,他們目前的困境其實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有些人總是向腦中不斷灌輸“我的能力最多隻能使我賺進多少錢”的想法,那麼,你所賺的錢永遠不會超過這個限度,因為你的潛意識將接受這個限製,你就會被“對貧困的恐懼”所嚴密包圍,機會將不會再敲你的門。

養成理財的習慣,懂得“開源節流”,不但不會限製你的賺錢能力,還會幫助你將偶然所賺的錢有係統地保存下來,也會使你擁有更多的機會,並獲得觀察力、自信心、想象力、熱忱、進取心,從而真正提高你的賺錢能力。

財富算盤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下定決心,先存到10萬元再說。因為,這不是比財大氣粗,而是比理財有沒有計劃。否則,和同年齡朋友相比,你們在財富上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第四節 別說“我不是理財那塊料”

很多年輕人在談到理財問題的時候,經常會用一句話打發勸他理財的人:“我沒錢,也沒有餘錢可理。”在這些人的眼中,理財是有錢人的事,自己每個月辛辛苦苦掙來那麼幾千塊錢,除了交房租,還要穿衣吃飯,人情往來,每個月幾乎都不夠用,還拿什麼來理財。恰恰相反,越是沒錢越是應該理財,越應及早掌握理財的技巧,通過理財去“脫貧”。

理財專家也說了:“隻要你有收入,有現金流,錢再少,如果好好規劃,一樣可以理財,關鍵就看你有多強的理財意識。”

在此誤區痛苦徘徊的多為剛參加工作不滿5年的職場新人,他們總是想著趁著現在年輕趕緊享受一些,等有了錢再理財。“等”總是給人一種沒有盡頭的感覺,“等待”不管在什麼方麵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它的實質就是你無視當下所做的一切,放棄掉自己所做的所有努力而異想天開地希望某一天自己的人生會來個峰回路轉。如果你現在就開始理財,然後交給時間去幫你滾雪球,這樣,在未來的某一天,你就可能成為富人。可以這麼說,理財不是有錢人的事,但是有錢人都在理財。如果不理財,即使掙再多的錢,也永遠不可能站在有錢人的行列中。

據有關資料的統計,大名鼎鼎的拳王泰森在自己20年的拳擊生涯中,用一雙鐵拳為自己贏得了3億~5億的巨額財富。但是因為泰森沒有理財,他在幾年之內就將這筆巨額財富揮霍一空了。於是在2003年,他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根據曼哈頓破產法庭2003年12月提供的財務報告顯示,泰森欠他的性伴侶斯卡博魯5萬美元,欠他的前經紀人芬克爾400萬美元,此外,他還欠著美國稅務部1300萬美元,英國稅務部400萬美元。

要知道,理財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但是理不理財卻決定著一個人能不能成為有錢人。所以理財專家才會強調理財意識的重要性。

張玉和紅月供職於同一個公司,都是半年之前進入公司工作,因為張玉是本科生,紅月是專科生,所以張玉的工資是2500元,而紅月的工資是1500元。按照她們工資的狀況,按理說張玉應該比紅月更有錢,但是半年下來,張玉隻有600元的存款,而紅月已經存了3600元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出人意料的結果呢?大家看看她們的生活安排就清楚了。

張玉住在市中心,每個月房租700元,衣服都是到大商場買的,從來不做飯,都是在飯店裏吃,而且經常打車上下班,加上上網、K歌之類的消費,一個月隻能勉勉強強剩下100元。而紅月因為工資少,所以跟別人合租了郊區的一間小屋,每個月房租隻有200元,衣服都是地攤貨,總是自己做飯吃,每天騎著自行車上班,把該省的都省下來了。

現在紅月正打算跳槽呢,希望找個待遇更好的公司去發展。而張玉天天跟朋友說:“現在連生病的權利都沒有。更別說換工作了,如果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工作,就隻能喝西北風了。”

從這兩個人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理財跟有沒有錢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區別隻在理財意識的強弱而已。

理財的關鍵不在於你能賺多少,而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照看好你的錢,不讓它們不知不覺地從指縫中漏出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永遠不要認為自己無財可理,隻要你有經濟收入就應該嚐試理財,一定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理財是一個聚少成多、循序漸進的過程,那麼“沒有錢”或“錢太少”不但不會是我們理財的障礙,反而會是我們理財的一個動機,激勵我們向更富足、更有錢的生活努力。

在沒錢的時候,就少花錢,更不允許自己背上比自己收入還多的車貸之類的消費貸款。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十分清醒的頭腦,因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歸根結底,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事實:不能因為有錢,甚至錢多就不用理財。錢財有限,則更應該懂得理財,學會理財。

財富算盤

理財的關鍵不在於你能賺多少,而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照看好你的錢,不讓它們不知不覺地從指縫中漏出去。不要認為自己不是理財那塊料,隻要你有經濟收入就應該嚐試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