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巴的重用也極富戲劇性。劉巴一直激烈地反對劉備,在劉備取得蜀郡以前,就表示過堅決不與劉備合作。劉巴是荊州人,在曹操大兵南下攻占荊州時,別人跟著劉備向南逃,而他偏偏掉頭向北投奔了曹操。曹操敗於赤壁之後,荊州六郡又落到了劉備的手裏,劉巴被困在了荊州。諸葛亮寫信勸他歸附劉備,劉巴拒絕了,並遠跑到交趾(今廣東、廣西一帶),後來又從交趾往西,投靠了劉璋。劉備本來是知道此事的,並對劉巴的態度深表不滿。真是陰差陽錯,劉巴剛到西川,劉璋就滅亡了。劉備怕劉巴遇害,在圍攻成都時,特意下了一道命令:“其有害巴者,誅及三族。”劉備最後找到了劉巴,十分高興。劉巴在劉備的誠心感召下,終於歸附。劉備立即將他封為“將軍西曹掾”,不幾年又讓他代法正當了尚書令。據說,張飛對劉巴非常敬重,雖然劉巴多次輕慢他,他也不敢發脾氣。當然,這與劉巴的為官清正有關。
對於法正的使用也意味深長。法正是奉命將劉備請接進蜀來的人,劉備戰敗劉璋,應該說他的功勞最大。他本身又富有智計,後來成為劉備集團中僅次於諸葛亮的智囊人物。他對劉備的影響很大,以致諸葛亮在不能阻擋劉備伐吳時想起了法正,慨歎地說:“如果法孝直(法正)尚在,必能阻止主公。”在劉備攻下成都後,就封他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但是,法正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缺點,即是打擊報複人往往不計後果,為此他枉殺了好幾個人。狀子告到劉備那裏,劉備感到十分為難,如果撤了法正的職,就會失去左膀右臂;如果懲治他,就無法充分發揮他的作用。怎麼辦呢?劉備審時度勢,沒有懲治他。
曾國藩是清末名臣,十分講求用人之道。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較為係統的人才理論,還從自己的政治、軍事實踐中,總結出發現、培養、使用人才的方法。第一,他強調人才的互相吸引性。他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求人之道,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其一而可及其餘。”意思是說,訪求人才要像青蚨的母子不離開一樣,要像以家雉招致野雉那樣,注重人才的相互吸引,使其能夠結伴而來。這裏麵有一個典故,據說,青蚨是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小蟲,在草葉上繁殖,青蚨的一個重要習性就是母子相依為生。如果得到其子,其母一定會找來。曾國藩的這一比喻是有實際意義的。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才也是如此。如果招攬了其中的一個,通常會取得接踵而至的效果。
就是用這種方法,曾國藩在招攬了李鴻章後,又把他的兄弟李瀚章、李鵠章招攬到自己門下。湖南名士羅澤南學術精深,也很有治才,曾經長期為師授徒,弟子門生很多。曾國藩招攬他以後,他的弟子來了很多,其中有名的就有李續賓、李續宜、玉鑫、蔣益禮、易良幹、鍾近衡、王開仍、劉騰鴻等。他們有的成為湘軍的骨幹,如李續賓,就是一員猛將,後來在安徽失敗,被陳玉成殺死。徐壽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我們都耳熟能詳,他在投奔曾國藩之後,又將著名的科學家華蘅芳介紹過來。
利用鄉籍關係招攬人才也是曾國藩的重要招才方法。對湖南人才,他當然是不遺餘力地羅致,招攬了左宗棠、王闓運、李元度、郭嵩燾、劉蓉、彭玉麟、羅澤南等人,這些人在後來幾乎都成為名震一時的人物,其中的封疆大吏和外交家就有很多,更不用說學界名流了。
當時,曾國藩的幕府幾乎成了清政府高級人才的大本營,據說軍事人才聚於曾文正之大營者,不下二百人,聚於幕府者也有百人。其中不僅有所謂傳統的人才,還有新型的機器、法律、算學、天文等人才。
【評議】
諸葛亮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驅神役鬼,無所不能。似乎是神人、至人。但實際上,無論是小說中的諸葛亮還是曆史上的諸葛亮,在用人上麵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的確,劉備的長處很多,諸如施政寬緩,愛民如子,不屈不撓,從善如流等等。但是,如果沒有人才支持他,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因此,說到底,還是會用人。他不僅三顧茅廬,用了一個諸葛亮,還求賢若渴,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這才最終成就了事業。
曾國藩不同,他的起家幾乎完全靠招攬人才。他有高超的攬才方法,有卓越的識人之能,有服人的用人之道,可以使人才各盡其用,可以使人才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也可以使人找到價值感。諸葛亮與曾國藩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可以看做兩種不同的攬才、用才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