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呢?看到這樣的結局,對不聽從孔明的勸告,堅持先伐吳再伐魏,更加肯定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如果先聯吳伐魏,乘曹丕忙不過來的時候,把魏滅掉,就算蜀、吳兩家平分天下,交給劉禪、孫皓這樣的子孫,也實在對不起老百姓。勉強再把東吳打下來,對劉禪豈非更為痛苦不堪?他最後悔的,應該是白帝城托孤那一幕。何必把孔明折騰成那個樣子?幹脆請孔明另擇高明,禪位給他,讓他去承接漢祚,自己也等於功德圓滿了。
至於孫權,他在地下必然躲躲閃閃,怕和孫堅、孫策見麵。繼承基業時,勇敢得很。可是活了那麼久,竟然做不好繼位的安排。先立孫登為太子,當他病故的時候,便應該特別提高警覺。這是上天告誡他,這件事情必須謹慎小心。孫和天資聰敏,文武雙全,既然立他為太子,為什麼還要封孫霸為魯王,而造成兩大派係的爭奪?終於廢太子,賜死魯王,另立孫亮為太子。想起這些家務事,孫權定深為悔恨。
但是,如果讓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重新活過,再來人世間走一趟,仍舊是三國時代,漢末黃巾之亂,他們會怎樣呢?結語
蜀漢這個小氣球,以保守型為號召,一心一意要匡複漢室,一統天下,卻由於過分重視常規,往往不能權宜應變,個個重榮譽,顯得十分自私。劉備為了顧全自己的仁義形象,不忘桃園三結義的誓言,堅持因私廢公。關羽為了凸顯自己的威名,寧死也不及早求援,時刻以不怕死來表示忠義,並不顧慮大局的安危。孔明但知謹慎忠厚,對宦官和辦事不力的官吏,不敢放手清除。薑維為了忠誠,年年北伐,不顧實際的困難。這樣的顯秩序,君子可欺以其方,難免經常吃虧而不安。
至於東吳這個小氣球,一開始就占地利,據天險。孫堅、孫策早死,而孫權與興漢室無多大淵源。擴大版圖的野心是有,匡複漢室的抱負則無。明知一大兩小,唯一的辦法是聯蜀抗魏,卻又念念不忘荊州的歸屬,出爾反爾,使誠信蕩然無存。童子軍治國,有衝勁而缺乏長遠的眼光。孫權的壽命雖長,卻始終不能成為天下的重心。這個小氣球的功能,似乎僅止於防曹。
三個氣球還有一個共同的缺失,那就是忽略了“兒子教不好,害自己全家;女兒教不好,害別人全家”的自然規律。家務事處理得不好,傳承的工作做得不順。而最緊要的,還是家庭教育不健全。
站在隱秩序的立場,這三個不同的顯秩序,實際上各走極端,各有缺陷。在無法協調的情況下,原來通過水鏡先生布置天下的動作,由顯而隱。不動聲色地在曹魏這個大氣球內部,進行“曹規司馬隨”的戲碼安排。司馬炎按照曹丕的故事,篡位改國號為晉。
當所有氣球都出現漏洞時,隱秩序有陰、陽兩種應對的方式。一是讓它們全部漏氣萎縮,各自消失。這種毀滅性的措施,出於上天有好生之德,非到最後關頭,大概不至於如此。另一種方式,則是讓最大的氣球,出現內部的變化,來整合其餘的兩個小氣球。這種不得已的辦法,實在是上天無可奈何才選用的。大家自作自受,也隻好無奈地承受這樣的結局。
倘若這三個氣球都表現得很爭氣,曹操先在亂世中,以奸佞、險詐的手段,爭取到關鍵性的位置,然後機靈地采取逆取順守的策略,一本忠義的原則,扮演好治臣的角色,相信劉備、關羽,乃至於孔明,都會聞風而來,精誠合作,為漢室開展出第三度光明的氣象。孫權本來就患有嚴重的恐曹症,在這種情況下,大概很快就來投降了。如此一來,曹操不但一統天下,而且將成為我國曆史上,大權在握,代替天子發號施令,卻對王位始終忠心不二的第四位大臣,繼伊尹、周公、霍光之後,流芳萬世。如此,早期的一些缺失,也就沒有必要加以計較了。
曹丕篡漢,實際上給劉備帶來一生當中最關鍵的好機會。凡事持有高度的正當性,所產生的力量往往最為強大。曹丕篡位,引起大家的憤怒。傳聞漢獻帝已亡,劉備的正統性增強。此時北伐,請孫權響應,諒他也不敢不從。蜀國和吳國,按照隆中策的預期,分別自西路和東路出擊。滅魏之後,說不定劉備的威勢正隆,孫權照樣俯首稱臣。當初的理想,反而終於完成。
劉備把私人誓言放在第一,孔明隻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隱秩序唯一的希望,便隻有司馬懿父子了。
否極才有泰來的希望。司馬家族集曹家父子的大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隻有這樣的本領,才能夠在那樣的情境下脫穎而出,背負千古的罵名,一統天下。司馬家族所付出的代價,非常慘重。唯有如此,才不致造成負麵的影響,讓後人以為這也是一條可行的途徑而加以仿效。當然,類似的案例會繼續出現一段時間,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我們有三點心得,請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