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範睢本是魏國人,後來他到了秦國。他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深為昭王所賞識,於是他升為宰相。但是他所推薦的鄭安平與趙國作戰失敗。這件事使範睢意誌消沉。按秦國的法律,隻要被推薦的人出了紕漏,推薦人也要受到連坐的處分。但是秦昭王並沒有問罪範睢,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為刺激範睢,要他振作起來再為國家效力。可是範睢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懼,因而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恰好這時有個叫蔡澤的辯士來拜訪他。對他說道:“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給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冬;冬天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給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測,應該把它讓給別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範睢聽後,大受啟發,便立刻引退,並且推薦蔡澤繼任宰相。這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富貴,而且也表現出他大度無私的精神風貌。
後來,蔡澤就宰相位,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宰相的寶座而做了範睢第二。可見聰明的智者都不會一味地貪圖富貴安逸,在適當的時候,他們都會主動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經過生活曆練過的人,都能了解,謙虛往往被很多人看成是軟弱。然而,這種生活態度與其說是軟弱,不如說是嚐遍人世辛酸之後一種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論,不以為然的人,對這個問題,乃至人生的認識顯然有限,因而表現出來的,隻是一種無知的強勁,一種似強實弱的強。而真正的智慧,屬於謙遜的人。
現代社會,變幻莫測,錯綜複雜。因此在漫長的人生跋涉中,我們不得不學會低頭保護自己。學會低頭意味的是謙虛、謹慎,不是妄自菲薄與自卑。
學會融入生活,學會向生活低頭,是我們每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在個性化、時尚化、特殊化泛濫的今天,或許很多人會對“向生活低頭”嗤之以鼻,認為是陳年舊物,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已經不需要了。事實卻是相反,其實,學會向生活低頭,就是學會了更好地融入周圍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適應生活。深諳“外圓內方”的處世之道,能夠更好地同別人打交道,多為別人考慮,少為滿足自己的私欲而損害他人,也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