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在機遇麵前拿出勇氣(1 / 2)

在經營生意時,很多商人在風險麵前瞻前顧後,缺乏膽識,不是擔心這個,就是擔心那個,結果因為懼怕承擔風險而失去了最誘人的“奶酪”。隻有用那些有勇氣去麵對各種機遇的人,才會永遠擁有美味的“奶酪”。

耀華集團創始人何建國有一句名言:“池塘就像一個地區,企業就好比生活其中的魚。池塘裏若都是小魚,那麼池塘裏的空間、資源是夠的。但是小魚總會長大,小魚成了大魚就會從一個池塘跳到另一個池塘去。所以要是想做大做強,對外投資是必經之路。”

1985年,何建國還是一個校辦工廠的推銷員,推銷員總是天南地北地跑,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半球集團的老總。兩個人在閑聊之餘,半球集團的老總告訴他說冰箱的繼電器也得靠進口,聽了這話,何建國非常震驚,但在震驚之餘,他想到更多的是行動:我要給中國人爭口氣!1986年,何建國把他的想法落實到了行動上,創辦了耀華電器廠,“耀華”二字,傾注了他“光耀中華”的決心和為此而奮鬥的希望。

在何建國的經營下,耀華電器發展得有聲有色,再加上依托在溫州這個大的經濟環境中,“耀華”可以說是乘東風而上,一路順風順水。20世紀90年代正是溫州柳市電器突飛猛進的時期,何建國卻已為當地電器企業的生存而憂慮:柳市狹小的平台上,短短幾年,就出現無數電器廠、電器集團。表麵上看起來這是好事,一個小小的鎮就有這麼多的電器老板,但實際上,過多的生產電器,銷路跟不上,這必將導致惡性競爭,進而引發“價格大戰”。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後果將不堪設想。自己當初成立耀華的初衷就是要光耀中華,如果這麼多電器工廠的存在無法給社會帶來更多財富,反而會因為陷入價格戰的泥潭,破壞整個市場環境,豈不是跟自己當初的設想背道而馳?何建國的想法是好的,而且他能這麼想,也說明了他已經看透了當時的情況。但問題是,這麼多的電器企業,能夠在競爭中生存下去的,也許隻有寥寥幾家。那麼,怎麼避免自己不在競爭中慘遭淘汰呢?難道僅僅是被動等待嗎?當然不是。何建國不是那種會被動等待的人,他想,這裏既然路子越走越窄,那我們何不走出這裏,到外麵廣闊的世界裏去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對於自己的這個想法,何建國感到非常興奮。他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帶著他的耀華集團突然從溫州柳市的電器行業中消失了。從1996年開始,何建國帶著他的耀華一直在實踐他的這個設想:帶領耀華到全國尋找合適的土壤生根發芽。到了2008年,已經12年的時間了,在這12年的時間中,耀華集團走出了一條與其他溫州企業不同的發展之路: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通過租賃、參股、承債及控股等方式並購了包括合肥高壓開關總廠和安慶變電器廠在內的16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