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難。所謂放得下,是指心理狀態,就是遇到非常大的誘惑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得”,也沒有絕對的“失”。也許你得到了一個蘋果,卻失去了一個梨;也許你失去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你卻又得到了一個溫馨的家庭。
有首禪詩吟詠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個人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度量。以一顆平常心去麵對生活,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快樂。
比如說,你愛上了一個人,而她卻不愛你,你的世界就微縮在對她的感情上了,她的一舉手、一投足、衣裙細碎的聲響,都足以吸引你的注意力,都能成為你快樂和痛苦的源泉。有些時候,你明明知道那不是你的,卻想去強求,或可能出於盲目自信,或過於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可是盡管不斷的努力,卻遭來不斷的挫折,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世界上有許多事,不是我們努力就能實現的,有的靠緣分,有的靠機遇,有的我們能以看山看水的心情來欣賞。不是自己的不強求,無法得到的就要學會舍棄。
歐洲金雕習慣於在高山懸崖上築巢,它用尖利的喙和強壯的爪宣布自己是天空的王者。金雕一窩,隻孵出兩隻幼雛。在食物不足的時候,小金雕就會挨餓,金雕媽媽也隻能眼看著孩子餓得嗷嗷叫。到這時,兩隻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擠靠。結果總是相對弱小的那隻被擠下山崖,活活地摔死。而這時的金雕媽媽又總是容忍這種“獸行”。
金雕的做法很難讓人理解,但是麵對殘酷的饑餓,金雕必須如此,否則就會全部餓死。其實,這是物競天擇的必然,我們人類不也時時麵對著痛苦的放棄嗎?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蒙田說過:今天的放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
為什麼有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活得輕鬆,而有的人卻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是拿得起,卻放不下,所以沉重。可見,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來,而是放不下。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選擇就是拿得起,放得下。隻有這樣,你才活得輕鬆而幸福。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崔琦的成功,也是因為他們勇於放棄的結果。
“物理學的本質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科學理論”這種觀念深深影響著楊振寧,他於1943年赴美留學,並立誌搞一篇實驗物理論文。於是,由費米教授安排他,跟有“美國氫彈之父”之譽的泰勒博士做理論研究,並成為艾裏遜教授的6名研究生之一。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艾裏遜實驗室裏的成員戲稱楊振寧是爆破專家:“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楊振寧!”楊振寧不得不正視自己: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經過激烈的思想交鋒,再加上泰勒博士的關懷和支持,楊振寧放棄了寫實驗論文的打算,毅然把主攻方向調整到理論物理研究上,從而踏上了物理界一代傑出理論大師之路。假如他一條道走到黑,恐怕“楊振寧”至今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符號。
而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裏簡直是“怪人”:遠離政治,從不拋頭露麵,整日浸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內,甚至在諾貝爾獎桂冠加頂的當天,他還如常地到實驗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崔琦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他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劃完成。而一旦要發電子郵件,也都請秘書幫忙。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趕上!崔琦放棄了世人眼裏炫目的東西,為他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也為他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