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期望幸福,對於成功者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勞有所獲。
梅貽琦的父親梅臣(字伯忱)隻中過秀才,後來淪為鹽店職員。梅臣有五個子女,貽琦為長子,1900年(貽琦十一歲)隨父母至保定避庚子之亂。秋後返津,家當又被洗劫一空,父親失業,生活困難。1904年,梅貽琦以世交關係入天津南開學堂讀書,成為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得意門生。在校期間一直是高材生,1908年畢業時名列榜首,他的名字一直被銘刻在南開校門前的紀念碑上。畢業後,被保送至保定“直隸高等學堂”。
1909年夏,清政府“遊美學務處”招考第一批留學生。梅貽琦以優異成績考取。十月赴美,成為清華“史前期”的第一批學生。抵美後,進入吳士脫工業大學學習電機專業。在校期間勤攻苦讀,且省吃儉用,常把節省下來的餘錢積少成多寄回貼補家用。1914年夏,梅貽琦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並被選入“SigmaXi”(美國一種專為獎勵優秀大學生的組織)。在美期間,他曾擔任過留美學生會書記、吳士脫世界會會長、《留美學生月報》經理等職。1915年春回國,於天津基督教青年會服務半年,九月,即應母校清華之聘來校任教。1921年,他利用休假機會再度赴美,在芝加哥大學研究物理一年,1922年秋,“遍遊歐洲大陸”後返國,繼續在清華任教。
1925年,清華學校增設大學部,梅貽琦擔任物理係的“首席教授”。翌年春,教務長張彭春辭職,師生群起挽留,發展成一場“校務改進運動”,成果之一是從這以後教務長一職不再由校長指定,而是由全體教授公選。四月,梅貽琦被公選為改製後的第一任教務長。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個人奮發向上的辛勤實幹是取得傑出成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任何傑出成就都必然與好逸惡勞的懶惰品行無緣。正是辛勤的雙手和大腦才使得人們富裕起來。事實上,任何事業追求中的優秀成就都隻能通過辛勤的實幹才能取得。沒有辛勤的汗水,就不會有成功的喜悅與幸福。
“真正的幸福決不會光顧那些精神麻木、四體不勤的人們,幸福隻在辛勤的勞動和晶瑩的汗水中。”懶惰,隻有懶惰才會使人們精神沮喪、萬念俱灰;勞動,也隻有勞動才能創造生活,給人們帶來幸福和歡樂。任何人隻要勞動,就必然要耗費體力和精力,勞動也可能會使人們精疲力竭,但它絕對不會像懶惰一樣使人精神空虛、精神沮喪、萬念俱灰。因此,一位智者認為勞動是治療人們身心病症的最好藥物。“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空虛無聊更為有害的了。”“一個人的身心就像磨盤一樣,如果把麥子放進去,它會把麥子磨成麵粉,如果你不把麥子放進去,磨盤雖然也在照常運轉,卻不可能磨出麵粉來。”隻有汗水的結晶,隻有辛勤的勞動才會創造出未來。
有些懶惰的人總想幹點輕鬆的、簡單的事情,但大自然是公平的,這些“輕鬆的”、“簡單的”事情對於懶惰者而言也會變得很困難、很艱難。那些一心隻想逃避責任的懦夫也遲早會受到應得的懲罰,因為這種人總是對高尚的、有利於公眾的事情不感興趣,於是他的私欲、各種卑劣、庸俗的念頭就會在他的頭腦中膨脹起來,這種人的心思本來可以用在有益的、健康的事業上,結果卻由於私心雜念過於膨脹,自己的心智腦力被各種各樣瑣屑、卑鄙、甚至是幻想出來的煩惱和痛苦白白地耗費了,許多無所用心的人的腦力也是這樣白白地浪費了。
青年人要對自己負責,將來的生活才會有充滿快樂、幸福,才是成功的,而獲得快樂與幸福的方法之一就是勞動。經常從事一些適宜的勞動,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一旦離開這種經常性的、有益於身心的勞動,人們就會百無聊賴、無精打采,就會無所事事,精神萎靡不振,進而會頭昏眼花,神經係統也會紊亂不堪,久而久之,身體自然會莫名其妙地垮下來,精神也會一蹶不振。千萬不要陷入這種狀態之中。戰勝無聊和苦悶的最好辦法就是勤奮地工作,滿懷信心地勞動。一個人一旦參加了勞動,快樂自然就會來到你身邊,無聊和單調的感覺就會逃之夭夭。工作,勤奮地工作;勞動,愉快地勞動,總是去幹這樣或那樣有益的事情。
沈從文曾經長時間從事辛苦的文學創作工作。他自己在回憶這段時光時說,這種辛勤工作使我養成了勤奮、專注、有規律生活等良好習性,這些良好習性使我終身受益無盡。
那些勤勞的人們總是很快就會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去,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尋找、挖掘出生活中的幸福與快樂。青年人要享受成功的幸福,首先得要有勤勞的習慣來付出你的辛勞汗水,隻有這樣,你才會收獲耕耘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