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曰:勤者可成事,惰者可敗事。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懶”字。
一項事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付出,就會有相應的成就回報你。如果以勤付出,得到的回報也將是豐厚的。所以,某種意義上講“成事在勤”實不為過。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個從小就立誌當孔子的人。在他讀書時,一天上午,老師有事外出,沒有上課,學徒們高興極了,紛紛跑到院子裏的沙堆上遊戲、打鬧。不大的天井裏,歡聲笑語,沸沸揚揚。這時候,老師從外麵回來了。他站在門口,望著這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造反”的情景,搖搖頭。猛然,他發現隻有朱熹一個人沒有參加孩子們的打鬧,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會神地畫著什麼。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邊,發現他正畫著易經的八卦圖呢!從此,先生更對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這樣好學,很快成為博學的人。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讀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當朱熹讀到這句話時,高興地跳了起來。他滿懷雄心地說:“是呀,聖人有什麼神秘呢?隻要努力,人人都能夠成為聖人啊!”
高高在上的聖人其實並非渴望不可及。治學之路就如同登山,惟有攀登不輟,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頂。“一覽群山小”的聖人們的成功其實也是由勤奮的習慣得來的。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孔子讀《易經》竟然能把編聯簡冊的牛皮翻斷三次,可見其勤奮。不管你是一個凡人,還是一個聖人,勤奮的習慣在你走向成功的努力過程中,始終不可缺少。
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辦事。任何一個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給人留下一個實在的形象,給自己的成功增添一份夯實的基礎,從實際出發,對自己負責。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製作課,老師要求每個人做一件小工藝品。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們把他們的製作拿出來,一件一件地檢查。當老師走到愛因斯坦麵前時,他停住了,他拿起愛因斯坦製作的小板凳(那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問愛因斯坦:“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壞的小板凳嗎?”愛因斯坦以響亮的回答告訴老師說:
“有!”
然後,他又從自己的小桌裏拿出了一隻板凳,對老師說:“這是我做的第一隻。”
一個並不手巧的人最後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不巧的手因勤奮而顯得舉足輕重。
自身的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奮的習慣。自身之拙,可能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但偉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礙後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麼大的障礙也會被我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奮一點點的挖掉,如果我們始終不放棄理想的話。勤奮麵前,再艱巨的任務都可以完成,再堅定的山也都會被“移走”;凡事隻有塌實勤勞,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懶”字,懶惰是人的本性之一;稍不留神就會流露出來。所以想成就一番事業要時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