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麵對目標不能三心二意(2 / 2)

徹底醒悟的史鐵生,重新勇敢地拿起了筆,書寫著自己的人生體驗,成為了現代的心靈醫師。讀他的作品,我們體會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博大和人類思想的可貴,他是自己的心理治療者,也治愈了許多的精神“殘疾者”。寫作,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是史鐵生的夢想,也永遠是他的信仰。

當夢想成為信仰,那些曾經的或者正在經受的遺憾、挫折、失敗都不會令我們感到絕望,我們擁有過更多的隻會是對未來更多的期許和更熱切的期盼。那矢誌不移的夢想追求,怎麼會經受不住一時的失意呢?“許三多”王寶強現在已然成為了一位專業的演員,取得了自己事業上的成功。但是,你知道他是從農村走出來的,隻有中學學曆的背景嗎?在成名之前,王寶強的生命中隻有一個信念和夢想——要演戲,做演員。為此,他不依不饒,讓自己堅決地行走在跑龍套的隊伍中。終於,他有了“傻根”這個角色,後來就有了更多的角色,最後,他成功了。王寶強的夢想就是他的信仰,他堅定不移地行進,也用自己活生生的事例告訴我們,隻要有夢想,沒有什麼不可以。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生隻要有固定的目標,然後,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成功才會有希望。目標不能遊移不定,每個人麵對目標都不能三心二意,誰遊戲人生,人生就將會遊戲你,到時候隻會落得個“老大徒傷悲”的結局。

著名導演李安在成名之前,大約從1983年起,經過了長達6年多的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大多數時候都是幫劇組看器材、做點剪輯助理劇務之類的雜事。最痛苦的經曆是,他曾經拿著一個劇本,在兩個星期的時間裏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麵對別人的白眼和拒絕。那時候,李安已經將近30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而他連自己的生活都還沒法自立,李安無數次地思慮:怎麼辦?繼續等待,還是就此放棄心中的電影夢?

那個時候,李安除了看電影、寫劇本外,還包攬了所有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將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他常常在做好晚飯後,跟兒子坐在門口,一邊講故事給兒子聽,一邊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生活費)回家”。然而,就是這麼無望的等待,都沒能阻止李安繼續自己的電影夢想。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李安的劇本得到基金會的讚助,他開始自己拿起攝像機,再到後來,一些電影開始在國際上獲獎。現在的他,已然是國際大導演,憑借《斷臂山》拿到了奧斯卡小金人。正是在最黑暗時刻的堅守,永不放棄的電影夢想,支持出了一個優秀的導演。也讓我們明白了黑暗中,堅守夢想的可貴。

鎖定目標就是你朝著你確定的目標前進。這個目標不是三心二意的,是比較固定的,而且還是一個較高層次的。但鎖定目標,並不是說你一生就隻能有這個目標,如果你今後感覺這個目標不適合於你,或你有更高層次的目標,你可以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