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人一切靠關係(1 / 2)

中國人複雜的人際關係

有一位美國青年,特地來到中國做有關“中國人的人際關係”的學術論文。他費盡苦心想要了解中國人常說的“有關係,沒關係;沒關係,有關係”的真相。他研究了整整一年,依然一頭霧水,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那樣喜歡搞關係,而且搞好關係,真的在中國社會兜得轉、吃得開,似乎無往不勝。

他最關心的問題,有下列三個:

首先,樣樣講關係,對自由競爭的市場會不會產生負麵的影響?

其次,講關係的結果,還能夠維持公平的法律製度嗎?

第三,關係重於一切,怎麼依法辦事?對製度的破壞力、對法律的挑戰性要如何因應?

這真是一位有心人,並且似乎抓住了問題的要點。相信這些問題也是現代中國人所亟待解決的。

首先,讓我們想一想,中國人自古以來,是不是十分擅長搞關係?

請看我們對親戚、朋友的稱呼,除了六親、九族、宗親、鄉親之外,還有同學、同事、同行、同誌,幾乎稍微一牽連,便可以牽出一大堆關係(見圖1-1),而且這些關係還有親疏之別。不同的關係,可能產生不一樣的功能,牽來扯去,也可能發生各種不同的變化。可見,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中國堪稱舉世第一。

圖1-1 中國人複雜的人際關係

中西方眼中的人際關係

中國人喜歡比來比去。有時候,喜歡比較也是知己知彼、進一步接近事實的好方法。對比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雖然二者都承認“個體”和“群體”的存在,但是彼此在“先後”的觀點上截然相反。

西方人認為個體先於群體而存在,一切群體都是人為契約所造成的。所以,西方文化“個體重於群體”,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既具有自由意誌,又擁有獨立人格。比如,西方人吃西餐,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中國人看到西方人吃中餐,大家都點同樣的食物,經常覺得很納悶:為什麼不可以點不同的食物,大家交換著品嚐呢?但是西方人的觀點是:吃飯這一類的事情,完全是個人的行為,與別人無關。既不能對別人要吃什麼表示意見,也不必關心別人到底要吃些什麼。各自點餐,各自付費,與他人無關。

西方人認為:隻有每個個體都自由發展,群體才可能自由發展。這正是中國人所不願看到的“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況。各管各的,固然有高度的獨立性,但是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淡薄了。

中國人認為“群體先於個體”,知道群體是天然形成而不是後天人為契約所造成的。遠古時代,人的力氣比不上許多動物,人的軀體也遠比許多動物衰弱,但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完全是由於人能合群,有群體的思想。

有些人因此批評中國社會壓製個體,侵害了個體的自由,妨礙個體的獨立意誌。其實,深一層想,中國人的觀點是“在群體中完成個體”,通過群體的協助、提攜和成全,個體才比較容易完成自我。

因此,群體中的人際關係,對中國人而言,變得非常重要。如果關係不好,大家不願意幫忙,那麼就算身處群體之中,也將得不到眾人的協助。這時候群體等於一種形式,並未對個體提供實際的助益。若是人際關係良好,大家樂於幫忙,那麼“同心協力,眾誌成城”,不但可以發揮集合的力量,而且“多人幫忙一人”,在眾人成全之下,個體獲益必然更大。有些人樂於享受群體的成全,卻又抱持個人主義,吝於成全他人,有好處就想起個人,要求獨自享受;有責任時想起群體,要大家一起分擔,這種人隻有獨立性而缺乏自主性,受損最大。

這種“群體先於個體”的觀念,影響中國人的人際關係,頗為重大(見圖1-2)。

圖1-2 中西方人際關係不同

群體既然是天生自然的,人際關係自然以“母子”這一最原始的血緣關係為起點。古代先民隻知有母,不知有父。現代有許多家庭,由於父母離異,以致父子關係還不如兄弟姐妹關係來得密切而重要。父子關係再向外推,便出現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人,然後推及父族、母族、妻族等家族以及同一姓氏的宗親,算是血緣關係的逐層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