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萬事由來10(3 / 3)

當時,助聽器雖然各種各樣,但它們的共同之處是用一兩根管子與耳朵相通。值得一提的是,婦女所使用的助聽器要顯得更加別致。比如有人創造了一種羽毛助聽帽,把接收器偽裝成一種頭飾。還有的偽裝成扇子、女用網格拎包等。此外,還出現了一種弧形扇,能夠把收集到的聲音通過扇骨傳進聽力不強者的耳中。

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是著名的科學家。他對助聽器非常感興趣,想借助電子技術發明一種全新的助聽器。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最終卻成功地研製出擴音器和電話。這真是科學界中的歪打正著。

擴音器在生活中非常實用,因為它能夠捕獲聲音,並使它變成可以擴大的電壓。類似的裝置又可以將電流還原成聲音。隻是設備較大,電源又不可靠,所以由個人攜帶的助聽器仍然沒有發明出來。

1923年,馬可尼公司研製出一種原型助聽器,可以用電子管進行控製。但它的重量非常大,必須裝在一個重16磅的盒子裏。到了30年代,由於電子管的發展特點是小型化,電子助聽器可以做得像盒式照相機那麼大,重4磅。

可是,人們還是嫌它大了一點。1935年,科學家阿·埃德溫·史蒂文斯研究出一種電子助聽器,可以戴在頭上。他通過安培利沃克斯公司將這種助聽器投向市場。這種工具的重量很輕,隻有2.5磅。

上世紀50年代,由於晶體管的出現,助聽器越變越小,完全可以放在耳朵裏。工具的形體雖然變小了,但傳遞外界聲音時,卻依然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醫療名稱

■ 病曆的由來

病曆亦叫病史、病案,是醫務人員對病人患病經過和治療情況所作的文字記錄。它是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依據,也是醫學科學研究中很有價值的資料。

在我國,最早的病曆出現於漢初(公元前3世紀),當時稱為“診籍”,為當時名醫淳於意所創。

淳於意是山東臨淄人,曾任齊太倉令,所以又稱倉公。淳於意勤奮好學,熱心鑽研醫術。起初,師從名醫公孫光,隨後又從公乘陽慶那裏學得黃帝、扁鵲的脈書和五色診斷方法,醫術日漸精深。

淳於意行醫於民間,使不少病人起死回生,深得人們的愛戴。但在長期的行醫過程中,淳於意常常深感記憶有限。病人的主訴,往往因事隔多日而記憶不準,常常給治療帶來困難。

為彌補這一不足,便於辯證論治,淳於意便將就醫者的姓名、地址、病症、藥方、診療日期等一一詳細記錄下來,同時,把治愈的和死亡的病例也詳細記錄。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淳於意發現這樣做對於辨證和治療都有益處,便長期地堅持下去,並把這種記錄稱為“診籍”。這便是我國最初的病曆形式。

後來,有不少醫生爭相仿效。由於這是專門記錄病人的病史,所以醫生稱之為“病曆”。

在歐洲,病曆的起源和宗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阿戈利斯灣的東海岸,有個伯羅奔尼撒半島,其中有一個村子裏豎立著一尊石像,這個石像就是傳說中的醫神阿克勒庇斯。

由於人們非常信仰醫神阿克勒庇斯,因此,這裏幾乎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來頂禮膜拜,祈禱自己的病情早日得到根治。

為此,廟內的祭司們便專門騰出一間房子,為這些虔誠的病人治病,並將每個病人的病情、症狀、治療結果一一記錄在案,作為病人檔案妥善保管起來。於是,就成了歐洲最早的病曆。

■ 脈診的由來

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有一次,名醫扁鵲進入虢國(今山西平陸),恰巧虢國的國君在準備為太子辦喪事。他得知太子死去還不到半日,便想去了解太子的病情。

扁鵲進入宮中,在太子的頭頸、上下肢各處按切了一陣後,對國王說:“太子現在沒有氣絕,隻是一時休克,可能還有救。他染上此病,是由於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衝所致,並不難治。”於是,他進行了一番急救。果然,經過他的治療,太子竟然睜開了眼睛。

這裏所說的按切就是脈診,俗稱切脈、號脈、把脈。

先秦的脈診,使用的方法是三部九候診法,即按切頭頸部、上肢、下肢以及軀體的脈。漢代以後,這種方法有所改進,醫生們采用三根指頭對手腕上的寸、關、尺進行按切,這種診脈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脈診是中醫四大傳統診法“望、聞、問、切”之一,是中醫辨證施治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診斷措施。在春秋時期,扁鵲對脈診非常有研究,他在進行脈診的同時,又創立了脈學的理論。

中醫認為,血液歸屬於心,血管是血液的通道;心與脈有相合的特點,脈搏發源於心,能夠表現重要的心髒功能。關於血液在脈管中循環不已,上下貫通,這種認識在當時世界上屬於很先進的理念,因為它是血液循環的較早觀念。

在脈診中,醫生還會仔細了解血液流動的速度,脈搏與呼吸、與人的七情六欲的關係,脈搏在一年四季和一日早晚的變化。必須指出的是,這種治病態度與現代科學的認識非常相符。

脈學和脈診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從氣血內通髒腑,外連四肢肌膚、骨節,從人體整體觀出發,醫學家認為,脈是人體整體的一部分,人體內部的變化在外部會得到具體的表現。因此,中醫研究者堅信,可以由脈象的變化了解內在的變化,進而對疾病的起因和症結作出準確判斷。

中醫對脈象非常重視。所謂脈象,就是醫生用手指能夠感覺得到的脈搏形象,它包括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速度、強度、節律。正常人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的,而且節律非常均勻,中醫稱這種脈為“平脈”。病人的脈象叫病脈,不同的病症會出現不同的脈象。

隋唐之際,中國的脈學開始向鄰近國家及伊朗進行傳播。英國近代醫學家芙羅伊爾讀過中國脈學經典《脈經》,接受此書的影響,還發明了一種表,專門供切脈時計數脈搏之用。

■ 避孕的由來

避孕是指用器械或藥物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結合,達到不受孕的目的,其作用是控製人口增長。它起源於埃及。

公元前1500年,埃及的醫學著作《埃伯斯氏古醫籍》中提到,把蘸有蜂蜜的布團塞入女性的陰道,可阻止精子進入子宮。

公元前3世紀,猶太婦女通過采用上述方法避孕,隻不過她們用的是海綿;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都采用性交後衝洗陰道的方法避孕。不過,這種方法並不能阻止精子進入子宮。

16世紀,歐洲人采用浸藥布或動物腸膜縫製成陰莖套,性交時套在陰莖上,這就是最初的避孕套。1844年出現硫化橡膠後,生產出橡膠避孕套,並得到廣泛應用。

1956年,美國生理學家賓卡斯發明定期口服異炔諾酮,可抑製排卵,也能達到避孕的目的。

■ 叩診的由來

臨床醫生給病人作體格檢查時,少不了叩診,因為“視觸叩聽”是西醫診斷疾病中最基本的四種技能。關於叩診的形成,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曆。

300多年以前,奧地利南部格拉茲鎮上有個酒店,終日顧客盈門。酒店老板有個兒子名叫奧延布斯加,他常到酒店來玩。

有一次,奧延布斯加看到父親在酒桶上用力拍打,甚為納悶,便向父親請教。父親向他解釋說,他拍打酒桶,並根據所發出的不同聲響,從而估計酒桶裏有多少酒;還告訴他說,假如酒桶上部聲音響亮,而酒桶下部聲音沉悶,說明隻剩下半桶酒了。

後來,奧延布斯加當了一名醫生。當時醫生看病,隻能根據病人的體征和表象來觀察判斷病情,很容易造成誤診。善於思考的奧延布斯加,想起兒時父親拍打酒桶的情形,並由此得到啟示。

這樣,他便在家人及病人身上進行叩打試驗,經過仔細的辨別,發現腹部、胸部出現某些病理變化時,叩打所發出的聲音與健康人會有所不同。

根據其臨床經驗,在1761年,他寫了《新的診斷法》一書,詳盡闡述了叩診法。但是,由於保守勢力的影響,此書問世後,非但沒有給奧延布斯加帶來榮譽,反而招來了一片嘲諷。因此,叩診法一時得不到社會的承認。

40年後,法國醫生柯爾比薩在舊書攤前偶然發現了《新的診斷法》一書,遂欣然買下,認真地閱讀後,經過反複驗證,證明了奧延布斯加這一發現的實用價值。於是,柯爾比薩便向臨床醫務工作者大力宣傳。

不久,這種叩診法不僅為醫學界所接受,而且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如今,這種方法和視診、觸診、聽診、嗅診共同組成了西醫的檢查體係。

■ 心電圖的由來

1906年的一天,一位罹患心髒病的病人來到了荷蘭萊頓大學附屬醫院。他的心跳微弱,所有測量儀器都無能為力。醫生因此無法作出正確診斷。正當大家束手無策之際,一位教授說道:“讓我來試試。”

這位教授迅速地搬出一台機器,醫院裏的同事雖然見多識廣,卻不認識這個玩藝。那位教授用一根石英絲的兩端連接患者的身體,再把儀器與電纜接通。沒過多久,實驗室裏接收到了清晰的心電圖。醫生們很快弄清了患者的病情,進行合理治療,救了他一命。

這台神奇的儀器,就是世界上第一台心電圖描記器。那位教授就是心電圖的發明人——荷蘭醫學家威廉·愛因特霍芬。

1860年,愛因托芬在印尼三寶壟的一個大莊園裏出生。年幼時,他是一位中國阿媽洪氏帶大的。4歲時,他進入上海法童公立學校,從此度過了6年的小學生涯。後來,他隨洪媽去她的廣東老家住了一段時間。成年後,他編譯了不少廣東童謠,表達了對中國的特殊情感。

回到祖國荷蘭後,他憑著自己的才華考入烏得勒支大學,成為病理學家P.C.杜德氏教授的得意弟子。杜德氏毫無保留地對他言傳身教,甚至把自己珍貴的研究資料也送給了他。杜德氏總對他講,目前科學界對心髒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希望他以後致力於這方麵的探索。

1885年,愛因托芬進入萊頓學院,成為一位病理學教授。1891年,他研製出了弦線電流計。他在兩極強磁場之間,垂直放一根細細的石英絲。需測量組織與石英絲的兩端相接時,如果電流在弦線上通過,弦線就會在磁場中發生偏轉,偏轉程度與通過弦線的電流強度成正比。通過這個奇特的裝置,可以對組織中微弱電流的情況,進行準確的記錄。

1903年,愛因托芬經過多次試驗,又發明了弦線型心電圖描記器。但他仍覺得這種儀器不夠完美,所以一直沒敢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1906年,他進行了一次臨床實驗,結果取得意外的成功。愛因托芬一夜成名,後來還獲得了1924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 麻醉術的由來

早在1800年前,中國就已在麻醉手術方麵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東漢時,名醫華佗治療“腸胃積聚”,就先讓病人服用麻藥。他自創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病人服用此藥後被麻醉,然後華佗就開始施行手術。

西方的古人喜歡使用鎮痛劑。古希臘人使用的忘憂藥可能是鴉片。而阿拉伯醫生則使用鴉片和天仙子。16世紀,現代醫藥發展的先驅帕拉切爾瑟斯研製出一種鴉片酊劑。它其實是一種酒精溶液,因效果奇佳,被人們稱為“鴉片酒”。

18世紀,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英國人進行外科手術時常使用朗姆酒。可是,這些麻醉劑是口服的,並且在手術中無法調整,用量很不精確。如果病人用少了,起不到任何作用,用多了則會有死亡的危險。

1799年,英國化學家漢弗萊·戴維認真地研究了一氧化二氮。他發現,誰吸入了這種特別的氣體,就會心情愉快,哈哈大笑起來,到最後則會昏昏沉睡。他還發現,這種氣體有很好的鎮痛作用。當時,歐洲人提到該氣體時,總喜歡稱它的別名——笑氣。

1800年,戴維在英國皇家學會作報告,與會人員吸入笑氣,這一下可非同小可,有的人大笑不止,有的人在桌子上呼呼大睡,有的人則大聲談笑……當時還有人畫了一幅漫畫,以詼諧的語氣形容笑氣“可以治好嘴碎的太太”。

在19世紀初期,一氧化二氮以及乙醚成為英美兩國的交際娛樂品。一直過了幾十年,人們才開始重視一氧化二氮的鎮靜功能,利用該氣體開發出一些口服藥物。40年代時,幾位醫生開始使用麻醉人的氣體,結果使現代麻醉術出現了較大的發展。

1842年,美國佐治亞州的醫師克勞福德·朗將乙醚用於外科手術。同年,威廉·克拉克在為別人拔牙時,適量使用了一氧化二氮。

1845年,美國牙科醫生賀拉斯·韋爾斯得知一氧化二氮具有鎮痛功能。他想到,自己在給病人拔牙時,由於沒有使用麻醉藥,許多病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覺得,如果拔牙時使用它作為麻醉藥,一定能對病人有益。這位體察病人的好心醫生不惜拿自己做實驗,他先是吸入一氧化二氮,然後請助手給他拔了一顆牙,果然沒有感到疼痛。從此,他提出倡議,要求人們進行手術時,選擇一氧化二氮做麻醉藥。

威廉·托馬斯·莫頓是韋爾斯的學生兼助手。1846年,他在一次演示中首次成功地介紹了麻醉術。莫頓覺得一氧化二氮的麻醉效果還不夠理想,就去請教化學教授傑克遜。傑克遜向他推薦了乙醚。

1846年10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莫頓為一名病人切割頸瘤時就使用了乙醚,結果取得了成功。這件事轟動了全球,並且作為麻醉藥學史上的特殊事件載入史冊。

一般說來,麻醉藥物的種類共有三種:一是使皮膚神經末梢無法感受刺激,這就是局麻藥;二是將感覺神經阻斷,使大腦無法接受神經傳來的刺激,這就是半身麻醉藥;三是直接使大腦皮層暫時喪失知覺,這就是全麻藥。

1853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生育第8個孩子利奧波德王子時,她的醫生約翰·斯諾為了保證其安全,發明了一種吸入裝置,使她放心地使用氯仿。

早在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北美的土著居民就知道,古柯等植物能產生麻醉效果。可是,直到1860年,麻醉效果奇佳的可卡因才被介紹到歐洲,漸漸為歐洲醫學界熟知。成功分離出可卡因晶體的科學工作者,是一個名叫艾伯特·尼曼的德國人。

1884年,眼科醫生柯勒首次利用可卡因對病人實施麻醉。進入20世紀以來,各種麻醉藥被科學家發明出來,數量舉不勝舉,令人眼花繚亂。它們在各種手術中發揮著奇妙的作用,使無數患者受益。

■ 血型的由來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血型的國家,遠在13世紀的宋代就有“滴血認雙親”的記載,這種簡單的方法類似現在的血型交叉反應。隻可惜,未能對這種現象作進一步研究。

1818年,英國婦產科醫生布倫德爾,在一次救治過程中,首次通過輸血成功地搶救了一位產婦。此後,輸血技術被廣泛地采用。

但是,最初的輸血治療過程中,有些病人輸血後被救活了,而有些病人卻當場死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奧地利病理學家蘭茨泰納想要揭開這個謎,他在維也納大學埋頭工作十年之久,致力於血型的研究。但政府並不重視他的科研,也沒有機構願意協助他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接受了荷蘭醫學院的邀請,在荷蘭完成了關於人體血型的初步論著。三年後,美國洛克菲洛醫院將蘭茨泰納聘到他們的機構。從此,他全身心投入血型分類的研究中。

有一天,蘭茨泰納邀請了五位同事一起做一項實驗。他先分別從同事和自己的靜脈中抽出5毫升血液,並把這些血液分離成淡黃色的“血清”和鮮紅的“紅細胞”,然後,找來一個大瓷盤,在盤上分別滴下六滴自己的血清,再把所有六個人的紅細胞分別滴在每一滴血清上。此時,奇怪的現象出現了:有的血清與紅細胞毫無反應,有的卻凝成了絮團狀!

後來,經反複研究,蘭茨泰納發現人類血液有著四種不同的類型,即A、B、O、AB型。隨後,由於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步發現了許多不同的血型。

■ 假牙的由來

假牙的發明,在醫學史上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公元前700年,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伊特拉斯坎人,開始用黃金來做假牙的橋托,以骨頭、象牙作為雕製假牙的原料。

可是,中世紀時期的牙科醫生卻認為,齒齦中的蟲會導致牙齒腐爛和疼痛。這種看法使他們拒絕所有的假牙。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在還未進入老年時,門牙就開始脫落,麵部肌肉向裏凹陷,樣子實在不太雅觀。為了保持帝王的尊嚴,她一旦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就預先把細棉布塞在嘴裏。

進入17世紀末葉,人們還沒有普遍安裝假牙。一方麵是由於安裝水平較低,另一方麵是價格昂貴,能夠用得起假牙的隻是少數有錢人。牙科醫生給病人安裝時,先用圓規來測量口腔,然後做好合適的假牙,再把假牙用絲線係在鄰近的好牙上。如果需要整套的假牙就比較麻煩,需要人工雕刻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的宮廷裏流行著一種時尚,就是用假牙作為裝飾品:有的用銀做假牙,有的用珍珠母做假牙,有的則將瑪瑙作為製作假牙的原料。

18世紀初,法國巴黎有一位牙科醫生,他通過自己的發明創造為牙科醫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固定假牙方麵,他第一次用鋼彈簧來固定成套的上下牙。這種方法由於非常實用,所以到今天還在沿用。

長期以來,使用假牙時還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用骨頭和其他有機物質製作的假牙,容易被唾液所腐蝕。而以象牙為原料的假牙在安裝一段時間之後,會產生一種難聞的怪味。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就安裝過這種假牙。為了消除怪味,他每天夜裏睡覺之前,都要在葡萄酒裏浸泡這副假牙。

大約從1845年起,科學家在整套瓷牙的基礎上,又對單顆瓷牙進行革新,使這種牙能夠一顆顆地待在牙床上。

進入19世紀,牙科方麵的革新大多數是美國人完成的。比如,美國科學家固異特發明了硬橡膠假牙。這是一種經硫化變得發硬的橡膠,它非常便宜,加工起來也很方便。製作時,根據口腔的壓跡,把假牙安在一個用硬橡膠仿製的牙床上。由於這樣造成的吻合效果很好,上麵一套假牙靠自己固定就行了。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以賽璐珞為原料的假牙,假牙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

■ 器官移植的由來

美國醫生卡雷爾是第一個倡導器官移植的學者。卡雷爾出生於法國,1905年,他來到美國進入血管縫合術、器官移植和組織培養的研究領域。1913年,他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任何人體器官都可以從人體上取下培養起來,而且可以移植到另一個人體上。”20多年後,他又語氣肯定地指出:“人身上的所有器官離開機體之後,依然能夠存活。”

1922年,蘇聯眼科醫生費拉托夫開始著手人眼角膜移植的試驗。1933年,異體角膜移植取得圓滿的成功,這是器官移植最早的事例。他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僅因為他比前人在手術器具方麵有所改進,還因為他將“冷藏屍體眼球角膜”作為試驗時的移植材料。這不但使材料的來源問題得到解決,又因冷藏而除去了角膜的生物刺激因素,使角膜渾濁部分透明化得到較大的改進。

到1941年,費拉托夫和他的學生一起進行了3100多例手術,都取得了成功。可是,人們對腎、肝、心髒等大型器官的移植試驗,從來都是不敢輕動的。從動物試驗的結果人們知道,體內抵禦細菌和病毒的係統,會使所移植的器官逐漸受到破壞,直至喪失功能。

1953年,波士頓外科醫生梅裏爾通過研究發現,孿生兄弟之間進行腎髒的移植,“排斥”現象的可能等於零。第一例腎移植成功的事例,就是第二年由一位法國醫生在一對孿生兄弟之間做的。在此之後,有人發明了一種藥物,可以對非親屬之間移植器官的排斥現象進行抑製。

有了這些保證安全的藥物,就可以進行腎髒移植手術。但使用這些藥物的病人罹患傳染病和癌症的概率很大,所以醫生不會輕易為病人移植器官。

進入上世紀6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給病人使用免疫壓製劑,選擇有一定血緣關係、經鑒定可用的人的腎髒作為移植器官。由於這些舉措的實行,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不斷提高。

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的開普敦,醫生巴納德進行了第一例心髒移植手術。一位55歲的病人換掉了已遭嚴重破壞的心髒。這次手術的結果是令人不滿意的,病人在手術後數月一命嗚呼。

雖然病人的存活時間不長,但人們對這次手術的成功仍然承認。在這以後,世界上的很多名醫開始大膽地進行心髒移植手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沙姆韋醫生,先後進行了幾百例心髒移植手術,大多數患者的手術效果都很好,人們對他的高明醫術非常佩服。

沙姆韋的勝利,對有誌於器官移植手術的醫生是一個激勵,器官移植隨之漸漸增多起來。

■ 試管嬰兒的由來

1932年,作家奧·赫胥黎出版了一部小說《美妙的新世界》。在這部著作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故事:在未來社會裏,政府像工業大生產那樣,通過試管來生產嬰兒。生產出來的人類擁有各種特定品質,可以從事不同的工作。

後來,這種由政府控製的人口生育過程,反複出現在科幻作家的作品之中。這些科幻作品指出,先進的科學技術很可能帶來出人意料的可怕後果。

1937年,在醫學文獻中開始出現試管受精這一詞彙。而試管嬰兒由幻想變為現實,則是繼心髒移植手術之後出現的又一件神奇發明。

使試管嬰兒變為現實的方法是,用人工方法把夫妻雙方的精子、卵子取出來,置於試管之中,讓它們慢慢結合,等到培養成胚胎卵後,再移植到母親的子宮內,保證它們在合適的條件下發育,直到母親生出聰明可愛的小寶寶。

這種神奇的技術於1978年被研究出來,發明者是英國產科醫生帕特裏克·克裏斯托弗·斯特普托。

從1971年開始,斯特普托與另一科學家愛德華茲一起,開始研究如何使用受精藥物的問題。1977年,他們在卵子的成熟期將卵子取出,然後試著在實驗室進行體外受精。僅僅過了兩天的培養期,他又將受精卵置於子宮內。

1978年7月5日深夜,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出生。

路易絲·布朗的母親是一位輸卵管阻塞症病人,醫生早就對她斷言,她不能擁有親生的孩子。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她找到了斯特普托和愛德華茲兩位先生。那時,斯特普托和愛德華茲在漫長的12年裏,已經對試管嬰兒技術進行了充分研究。但他們當時並不是滿懷信心,因為他們對8名婦女的試驗都以失敗告終。

路易絲降生時進行了剖腹產手術,比預產期提前了9天,出生時體重為2.7千克。這已經很令她那執著的母親滿足了。

路易絲·布朗的出世,引起了全球人的震驚。一些人為這一重大科學成績而興奮不已,而另一些人卻對它違背了正常的生育過程而大加指責。

這種矛盾在宗教界人士中表現得尤為激烈。一派認為它為不育症患者帶來福音,是件好事;而另一派則認為,這種技術與上帝的意誌正好相反。

幼時的路易絲·布朗在人們好奇的目光下成長起來。斯特普托和愛德華茲以及路易絲·布朗的家人,把全球第一例試管嬰兒的獨家報道權賣給了英國《每日郵報》,得到的補償是35萬英鎊。他們將這筆錢的絕大部分作為試管嬰兒的科研經費,還開辦了一個診所。

1998年,為了祝賀路易絲的20歲生日,英國下院特地舉行了招待會。可是路易絲從小就不喜拋頭露麵,所以並沒有出席。這是秉性如此,實在不足深怪。但她也沒有讓關心她的人失望,特地給期待試管嬰兒的婦女們寫了一封支持信。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認識在不斷進步,終於接受了試管嬰兒。1988年3月10日,中國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出生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至今,全球出生的試管嬰兒約有數萬人。試管嬰兒技術巳成為不育症患者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