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給男孩講述關於謙讓的故事
寬厚謙讓曆來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表現。要讓孩子學會謙讓,首先要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謙讓。因此,要讓孩子收集大量的資料,通過各種途徑找到相關的故事、兒歌、榜樣、文章等。讓孩子們集中在一個時間,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內容,你講一個故事,我讀一首兒歌。知道孔融讓梨、一個蘋果的故事;懂得寬厚謙讓能促進人形成胸懷大度的高尚品德,對孩子來說,待人寬厚謙讓要從小事做起。和人交往應講信用,學會謙讓,積極關心別人。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尋找謙讓的源頭,在交流、討論過程中,深深地把謙讓品質印入腦海,融入實踐。
方法二:提供謙讓學習的機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孩子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孩子自覺地接受知識和參與程度就越高。關注孩子的社會生活和實踐時空,創設體驗情境,為孩子提供參與體驗的平台,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在生活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學會謙讓。因此,我們要學會給孩子搭建平台,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組織富有情趣的活動,誘發和引導孩子參與體驗,在參與體驗中養成謙讓品格。
有一次,爸爸出差回來給兩個兒子買了禮物,但是一個大一個小。爸爸是故意這樣做的,他希望在分配禮物時看到兩個兒子的表現。結果分禮物的時候,兩個孩子都很喜歡那個大的禮物,但是隻有一個。這時,隻見哥哥對弟弟說:“你是弟弟,這個大的玩具給你,我已經有很多玩具了,我要這個小玩具就可以了!”沒想到弟弟也謙讓著說:“這個大的玩具給哥哥,上次媽媽已經給我買了個玩具,而且這個小玩具挺好看的。”爸爸看到兄弟倆的表現很滿意,就笑著說:“這兩個玩具你們可以一起玩啊,可以算作你們的‘共同財產’,不過你們能這麼謙讓,爸爸很高興,你們都是值得我驕傲的男子漢!”兩個兒子既得到了玩具又得到了稱讚都非常高興。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啟發和引導孩子如何學會謙讓,並且提供機會讓他們表現這種品質。總之,懂得謙讓、待人寬厚,不僅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能使他的人際關係更加寬鬆、融洽、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