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說吧,比如某天,孩子幫你倒了一次垃圾,你可能會感到很欣慰,因為兒子能幫自己幹活了,於是興高采烈地表揚他說:“兒子,你真棒!”這會讓孩子感覺很茫然,不知所措。你不妨這麼誇讚他:“謝謝你幫我倒垃圾,我很高興!”
父母總是泛泛地表揚男孩,會讓他無所適從;而有針對性的、具體的表揚則更容易讓男孩理解和接受,他會知道今後該如何做、如何努力。對具體事情要具體讚美,可能在剛開始難以運用。隻要我們用更多具體的話語來描述男孩的努力,自然就會引起他的共鳴,最終達到我們誇獎的目的。
方法二:要讚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的聰明
“聰明”是父母誇獎孩子慣用的詞彙。父母喜歡用“聰明”去激勵男孩的每一次進步。然而,這卻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表揚方式。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錯,用“聰明”去誇他,結果隻會導致他把“好成績”與“聰明”畫等號,而輕易地忽視了“努力”這個重要因素。這一方麵會使男孩變得自負,另一方麵,可能會使他今後在麵對挑戰時采取回避態度,以躲避他人異樣的眼光。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幼兒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之後,然後,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對另一半的孩子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接著,研究人員又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任務。結果70%的被誇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90%的被誇努力的孩子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為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誇具體誇努力,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時,在你親眼看見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之後,當你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孩子的用心良苦完整地描述出來。比如孩子寫完作文之後,你可以說:“文章的開頭很好,你能想出這樣的開頭實在不容易,中間的描述能感覺出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結尾的一句話也比較精彩,用它來點題很恰當……”當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費的所有辛苦一一說了出來,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會洋溢在孩子的臉上。
如果你沒有親眼見到孩子的努力也沒關係,你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講述努力的過程,並不失時機地加以適當的好評,同樣也是給孩子一個有益的讚美。
方法三:要讚美事情本身,而不是讚美孩子的人格
“好孩子”這樣的話是典型的誇人格,父母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如果父母的稱讚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讚美。所以父母在讚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針對性,讓孩子知道你表揚他的是某種行為,而不是他所有的做法。以後再發生此類的事情時,孩子才能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