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小女孩說:“病是會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所以我不給她穿。”
第二個還是個女孩:“我媽媽不讓,會打我的。”
老師接著又問了幾個問題,結果,一大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穿。可巧,這位老師的女兒也在這個班裏,她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就問自己的女兒:“一個小朋友家裏很窮,她又沒吃早餐,餓得隻哭,你該怎麼做呢?”她的女兒並不回答,於是,這位老師又引導:“你給她吃嗎?”“不給!”女兒說得斬釘截鐵,表情相當冷漠。媽媽又勸:“可是,她已經餓得哭了啊!”“她活該!”這是她的女兒說出的話,老師頓時啞口無言。
幫助別人怎麼就那麼難呢?孩子們的心靈已經不再純真了嗎?顯然不是這樣的,前麵已經說過,女孩子總是更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因此,對於她們來說,幫助人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不得不問問這位老師,為什麼自己的女兒的回答如此冷漠?女孩子非常容易被愛心所感染,孩子助人行為的培養,關鍵在童年,而且在點點滴滴之中,這一時期,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因此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說到這裏,我們不禁懷疑這位老師平時的做人方式了。
再者,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於家庭的中心地位,家庭中的大小事情往往以孩子為軸心,忙得不亦樂乎,孩子缺乏關心他人的意識,隻知“自我”,這對孩子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
兒童從“我”的意識到“你”“他”,是思維發展的一個飛躍,從滿足自己的要求到要學會關心別人,則是道德意識的升華。從小在孩子心靈中播下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種子,是發展孩子的健康心理,培養開朗、寬厚、善良性格的重要基礎。
助人為樂,首先要教育孩子幫助他人,如父母、外祖父母等。比如,父母下班回來,孩子要主動問好,備茶遞水。大人休息時,孩子動作要輕,不要影響他人的休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注意幫助自己周圍的人。鄰居老大娘需要送信,叫自己的孩子主動幫忙送去。在公共汽車上。要培養孩子將座位讓給老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當同學或朋友有病時,要主動探望。有困難時,要主動幫助。他們在幫助別人當中,豐富了感情,也認識到自我價值。
要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習慣,家長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是一個最有效的措施。在集體活動中,孩子可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結識夥伴、培養廣泛的興趣,並在集體活動中和同學們互相幫助。家長要善於在集體活動後與孩子談心,有意識地進行集體主義教育,讓他們關心集體,為集體辦好事。當孩子有為集體辦事的願望時,家長要積極鼓勵,切實幫助,有物有錢可適當讚助。家長要教育孩子在交往中誠懇待人,助人為樂,做一個別人信得過的人。要讓孩子懂得,隻有遇事為別人著想,當自己有困難時,別人也同樣會關心幫助你,在與夥伴的交往中,他們會得到心理的滿足,從而產生追求交往合作的意向。
告訴孩子“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涵義,讓他們助人為樂,並不一定非要枯燥地說教,可以結合有趣的故事,寓教於樂,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從小就喜歡看動畫片,喜歡聽童話故事。因為故事中有許多事物被擬人化,會說、會笑、會唱、會跳,在這些故事中的角色是那樣的可愛,女孩子都想成為可愛的人,因此她們會下意識地學習這些人物。
5、一包馬糞一匹馬
有一位年老的母親,她有兩個女兒,都非常可愛。聖誕節來臨前,母親分別給他們兩人準備了不同的禮物,並把這些禮物在平安夜悄悄地掛在聖誕樹上。第二天一醒來,姐妹兩人都去看母親給自己的聖誕禮物。姐姐的禮物很多,有一個籃球、一輛嶄新的自行車,還有一個洋娃娃。姐姐把自己的禮物一件一件地取下來,但是並沒有高興起來,反而顯得憂心忡忡。母親問她:“是禮物不夠好嗎?”她拿起籃球說:“看吧,如果我把它拿出去玩,沒準會把鄰居家的窗戶打碎,那樣的話一定會招來一頓責罵。還有這輛自行車,如果我騎它的時候不小心碰到樹上,一定會把自己摔傷的。而這個洋娃娃,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玩破弄髒的。”說完後歎了口氣。母親聽了什麼也沒有回應。妹妹的聖誕樹上隻有一個紙包,她打開一看,是一包馬糞,她高興地笑了起來,並開始在屋子裏到處找。母親問他高興什麼呢?她回答說:“我的聖誕禮物是一包馬糞,說明肯定會有一匹小馬就在我們家。我喜歡騎馬。”果然她在後院裏找到了那匹小馬駒。母親也跟著她樂了,說:“真是一個快樂的聖誕節啊!”
一個可愛的女孩子聖誕節收到一包馬糞本來是一件令人失望和憤懣的事情,可是妹妹並沒有像姐姐那樣凡事都往最壞處想,而是以一顆感恩的心、樂觀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禮物”,從而得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小馬。
中國人一向尊崇“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優良傳統。這是一個關於感恩的故事,聽起來讓人哀傷,但也是一個讓人震撼的故事:
一個小女孩天生失語,她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非常愛孩子,可為了兩人的生計,媽媽不得不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家,與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每到日落時分,小女孩就開始站在家門口,充滿期待地望著門前的路,等媽媽回家。媽媽回來的時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因為媽媽每天都要給她帶一塊年糕回家。年糕在她們貧困的家裏是奢侈品,可是無論多麼艱難,媽媽從來沒有讓年糕退出晚飯,因為她知道女兒喜歡吃。
小女孩非常懂事,她能夠感受到媽媽的良苦用心,每一次,她都吃得很開心,其實,她並不是特別喜歡吃年糕。那次她和媽媽一起出去,媽媽在小吃攤前停下,問她喜歡吃什麼,她發現年糕是最便宜的,於是就用手語告訴媽媽,她喜歡吃年糕。
一天傍晚,天下起了小雨,小女孩非常擔心媽媽,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她站在家門口望啊望啊,總也等不到媽媽的身影。天已經越來越黑了,雨也越下越大,焦急的小女孩開始順著媽媽的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
她走啊走啊,走了很遠,終於在路邊看見了倒在地上的媽媽。小女孩哭著跑過去,使勁搖著媽媽的身體,媽媽卻沒有回答她。開始,小女孩以為媽媽太累了,睡著了,她就把媽媽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讓媽媽睡得舒服點,但是她卻發現,媽媽的眼睛居然睜著,小女孩一下子想到了“死亡”兩個字,她感到恐懼,拉過媽媽的手使勁搖,可是,她發現媽媽的手裏還緊緊地攥著一塊年糕…
小女孩一直在哭,她已經明白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隻剩她自己了,媽媽的眼睛為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自己該怎麼做。
小女孩在雨中一遍遍地用手語做著那首後來為人們所熟悉的《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了一起…
這就是《恩的心的創作緣起。
小女孩在媽媽的培育下,將感恩的心演繹得如此濃烈而純真,讓很多人為之動容,小小的生命能夠如此堅強,在母親離世那一刻,就決定自己照顧自己,讓母親瞑目,就是因為她有一顆感恩的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無法彌補。”對小女孩進行感恩教育有利於培養她的愛心和同情心,因此,在孩子的情感與是非辨別力逐步提高的過程中,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多給她講“一包馬糞”和“一塊年糕”這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