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放開手,讓他自己走(1 / 3)

日本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來獲得。”明智的家長已經認識到,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初期,適當設置一些障礙是必要的,讓孩子少花些錢,多動動手,實際上就是在為他們今後的生活構築堅固的堡壘。

1、獨立思考

一項研究表明,一直到3歲之前,女孩和男孩的區別都不是很大,他們的身高和體重的成長曲線幾乎一樣。3歲以後,同齡的男孩一般會比女孩高出一二厘米,體重也要略重600—700克,這種區別是由於男孩體內分泌的睾丸素使得他的身體發育較快。同樣是因為這種激素,使男孩的行為不同於女孩。比起女孩的語言優勢,男孩的空間識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往往更勝一籌。

這就是人們常說男孩比女孩聰明的理由,其實男孩與女孩的智商基本不會有太大區別,所不同的是,男孩更擅長邏輯思維,他們往往會通過分析、判斷、推理去思考問題,因此,他們看問題往往比女孩更深入。

大多數小男孩的思維方式、思考能力,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

了優勢。

有一個淘氣的小男孩,他的父親為了讓他保持安靜,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父親把他叫過來,拿出100元錢,對他說:“隻要你能猜中我心裏在想什麼,我就把這100元給你。”

“真的嗎,爸爸?”小男孩高興地問。

“當然是真的,隻要你能猜中。”父親得意地說。

父親心想,這下孩子可以安靜一段時間了。果然,接下來的幾天裏,小男孩安靜地想著這個問題。

第三天,小男孩認真地對父親說:“爸爸,我猜到你心裏在想什麼了!”

父親有點驚訝地問:“我在想什麼呀?”

男孩說:“你不想把這100元錢給我。”

他的推理是正確的,父親隻好把100元給了男孩。

多聰明的小男孩呀,他正是用了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方式贏得了爸爸的100元錢。但是也有許多孩子在遇到疑難問題時,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如果父母對孩子有問必答,雖然解決了孩子當時的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孩子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遇到問題時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這對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來看下麵這位媽媽在培養兒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心得體會:

我的兒子從出生開始一直到上小學,他的事情都是我們家長包辦的,這也讓孩子養成了沒有主見的習慣,遇到事情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在學校老師怎麼說他就怎麼做,同學說什麼他就信什麼。我以為我的兒子是個乖孩子,現在看來我隻是盲目樂觀了。為了幫助兒子,平時在家就給他創造一些鍛煉的機會,比如賣衣服,讓他自己選款式、花色,連價格都讓他自己定。開始他動不動就問我哪一種更好,我說:“自己的事情自己看,這還用問我嗎?”有時候兒子在做作業,總愛問我:“這道題我做對了還是錯了?”每每這時,我都會態度堅決地說:“對了就是對

了,錯了就是錯了,相信自己!”孩子很快就開始學會了自立,漸漸有了自己的主意,至少,當我征求他的意見的時候,他不會再說“媽媽,聽你的”,而是說“我認為”“就是這樣的”。

正是這位媽媽的積極培養,才使得本來沒有主見的兒子在麵對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然而,也有些男孩在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會受到別人的影響,或受家長和老師的暗示而改變主意,或動搖於各種見解之間,或者盲從附和隨大流。

所以,家長要首先要鼓勵和引導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暢所欲言。

啟睿對畫畫很感興趣,於是爸爸經常帶他去看畫展,並鼓勵他積極思考、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看法。一次爸爸帶啟睿去參觀一個個人畫展,但事先並沒有告訴他這是一個個人畫展。爸爸領孩子轉了一圈後,故意問他:“你覺得哪些畫風格比較好?”

“我覺得這好像是一個人畫的,畫得都很好。”男孩有點疑惑地說。

“是嗎?你覺得好在哪裏呢?沒關係,你盡管說。”爸爸仍不忘鼓勵兒子。

啟睿說:“布局好,氣魄大,大膽,用筆也好。”

爸爸滿意地笑了。

2、傷心父親給大學兒子的信

前段時間翻看《羊城晚報時,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心父親給大學兒子的信:

親愛的兒子:

盡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裏出的唯一一個大學生之後,心裏已分不清咱倆誰

是誰的兒子了。從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到掛蚊帳縫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的確,你考上大學,你爸媽的確為你驕傲,雖然,現今的大學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這畢竟是你爸媽幾十年的夢想。我們那陣,上大學不是憑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繭巴和出身成分,有些人還要用貞操和人格去換。這也就是我們以你為榮的原因。然而,你的驕傲卻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份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隻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你說你學習很忙,沒時間寫信,但同院裏你高中時代的女同學,卻能收到你洋洋灑灑幾十頁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從收發室門口過,我和你媽看著你熟悉的字,卻不能認領。那種痛苦是咋樣的,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