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節製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快樂
《猶太法典》上寫著:有4種尺度可以用來衡量人,那便是金錢、醇酒、女人以及對時間的態度,這4種尺度標準有其共同之處——它們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卻不可以沉迷於其中。
“隻有有節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樂”,猶太人的這種觀念,使得他們把對享受的態度,看成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的尺度。猶太人這種處事有度的態度,表現在他們對待金錢的態度上,就顯得有些過分地節儉,甚至有些吝嗇。
猶太人出門買東西,不管花費多少,不管東西便宜或是貴,都一定要有賬單。所以許多猶太人到一些地方,看到一般餐廳中隻報賬而沒有賬單的情況,就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猶太人在漫長的曆史中也分化成了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階層。盡管他們中有許多人成了大實業家,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但猶太人還是有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低調的生活態度。他們的生活信條是決不會驕傲自滿,永遠是克製的,有節製的生活。正統的猶太人,他們恪盡職守,他們有堅定的信仰,而且生活儉樸,甚至簡樸到過分的地步,簡直有點苦修的意味。
猶太人認為:“金錢可能是個慈悲的主人,同時也是能幹的庸人。”“賺錢不難,用錢不易。”“有錢是好事,但是知道如何使用更好。”
有一位婦女老是向她的朋友抱怨自己的先生太會花錢,不懂得節製,以致於到現在還住在原來的一幢破舊的房子裏,一遇到雨天就碰上外麵下大雨、裏麵下小雨的窘況,但也隻能無可奈何。然而先生知道了,當然也有話要說:他認為自己每天已經很辛苦地在工作了,一個月少說也賺了三四千,弄不清楚為何家裏錢還是不夠用。其實,歸根到底,問題還是出在生活態度上。
猶太人對小孩從小就灌輸金錢的重要性,如何合理使用金錢。他們會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這是他們民族的慣例,尤其是生活在北美的猶太人。小孩3歲時,父母就會開始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幣;5歲時,讓他們知道錢幣可以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並告訴他們錢是怎麼賺來的;7歲時,能看懂商品標簽的價格,並加深“錢能換物”的理財觀念;8歲時,教他們可以通過打工賺錢,並把錢存在銀行裏;11~12歲,要他們看穿電視廣告的假象,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
石油巨富洛克菲勒讓他的孩子們學著記賬,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覺必須記下當天的每一筆開銷,無論是買小汽車還是買鉛筆,都要如實地一一記錄。而且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們的記錄,無論孩子們買什麼,他都要詢問為什麼要這些東西,讓孩子們做一個合理的解釋。如果孩子們的記錄清楚、真實,而且解釋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覺得很滿意,那他就會獎賞孩子們5美分。如果他覺得不好就警告他們,如果再這樣就從下次的勞動報酬中扣除5美分。洛克菲勒的這種詢問孩子花銷,但是絕對不幹涉的政策,讓孩子們很高興,他們都爭著把自己記錄整齊的賬本給他們的父親看。
洛克菲勒經常告訴孩子們要學會過有節製的生活,他在廚房裏擺放了6個杯子,杯壁上寫著每個孩子的姓名,杯子裏麵裝的則是孩子們一周用的方塊糖。如果哪個孩子過多地貪吃了杯子裏的糖,那麼等到別人喝咖啡放方塊糖的時候,他則隻有喝苦咖啡了。如果想要得到糖,那就隻有等到下周父母的發放了。經過這樣的幾次訓練,孩子們都知道了有節製的生活是有好處的,而如果隨便消費自己的東西,消費完了等待的就隻有苦味了。
猶太人這些早期的有關財富的教育讓孩子們很早就知道通過節製才能知道怎麼投資、怎樣獲得財富、怎樣理財,這為他們日後的成功積攢了重要的經驗。
省錢,並不是為了當守財奴。賬本顯示,老洛克菲勒是一位熱衷於行善的人。在他工作的第一年,就把6%左右的工資捐給了慈善機構。他20歲時,捐獻的比率已經超過了收入的10%。他還捐出數百萬美元去援助密西根湖湖岸的一所學校,將它建設成為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家族的捐獻至今已超過10億美元。而洛克菲勒基金會,一直致力於消除全世界各地的疾病與文盲。
二、跟猶太人做生意,一回生,二回還是生
猶太人認為,在商業活動中,人與人都是以利益維係的,人的良知和道德往往會被金錢所扭曲。一旦輕信別人,就可能傾家蕩產,甚至是呼告無門。“每次都是初交”的生意經,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細細推敲卻令人深思。
《塔木德》上說:“生意畢竟是生意,容不得‘溫情脈脈’,否則第一次就沒有必要斤斤計較。”
有位日本商人請一位猶太畫家去餐館吃飯,趁等菜之際,畫家便取出筆和紙張,給坐在邊上談笑風生的女主人畫起速寫來。不一會兒,速寫畫好,畫家遞給日本商人看,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