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搏大是成大事者常用的一種手段。其原因之一是有些人一心想發大財,不屑於賺小錢,隻想賺大錢,而最終一無所獲。
世界上有許多富翁都是從小販起家的,隻要踏踏實實的從小事情做起,才能有希望將來幹一番大事業,這樣的事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如果一心想一夜暴富,那麼即使成功了,這財富來得快,卻也去得快。
張慶傑出生在廣東省潮陽縣港頭村。“那是一個連稀飯都吃不飽的地方,人均不到四分地”。張慶傑剛讀完小學就輟學賣水果幫補家用。1987年春節,不到20歲的張慶傑去了深圳。在深圳他也賣水果。一個月下來,收入平均一天隻有幾元錢,剛夠交房租。他聽說深圳村民到香港種菜,每天都會捎回一些味精、無花果等時髦商品賣,利潤也不錯,他便到村子裏挨家挨戶收購無花果、襪子、阿婆衫、西褲,騎車運到小商品市場賣。他一天起碼要來回跑二三十趟,到1987年底,終於賺到了1.6萬元。
在小商品市場,張慶傑發現那裏最好賣的是服裝。在一家經營手表的商店,張慶傑和店主軟磨硬泡了一個星期,才租到剛夠擺一個紙箱子的地方。這個紙箱上麵隻能放兩疊褲子,而服裝的利潤高、資金周轉快。他從早忙到晚,晚上去廠裏拿貨,早上7點就開鋪了。過不久,他已經在東門、人民橋等這些深圳繁華的小商品市場,擺了10多個地攤,還奔波於廣州、汕頭進貨。他的原則是薄利多銷。一塊布料他隻賺0.8元,一塊手表隻賺5元錢,錢就是這樣一分分地積累起來的。
10多年間,張慶傑從事了10多個行業,生意越做越大。他總是在一個產業剛剛出現下滑趨勢時,馬上轉型,不斷發展。1997年,在服裝生意利潤下降的時候,張慶傑便在沙頭角做起了珠寶生意,還賣手機、電腦等,每進入新的行業,都要經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否則他決不涉足。後來,他還從事出租物業、經營建材商場等工作。1997年,他通過拍賣公告提供的信息,以5000元/平方米的價格,拍下了鹽田區政府所在地前的幾個店鋪,現在那裏的市價已經達到每平方米1萬多元。前段時間,張慶傑在龍崗阪田花380萬元拍下了兩棟爛尾樓。當時有些朋友不理解,認為兩個爛尾樓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盤活,何況那裏的房價本來也不高。“但是在購買之前,我就對這個地段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比如萬科在阪田要建的萬科城,就在我購買的這兩棟樓旁邊。而萬科這塊地的樓麵價格已經達到2000元/平方米,如果加上建築成本,房價起碼要賣4000~5000元/平方米,而我收購來的爛尾樓,平均每平方米才380元,肯定可以賺錢。”
果然,現在張慶傑的那兩棟爛尾樓身價已經漲了將近一倍,前不久,有發展商願意出700萬元收購這個物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