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 / 1)

窮人每每看到富人捐款或投身慈善事業,就有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但是,富人是有錢,但不是每個富人都能把掙來的錢回饋社會。奉獻和造福的精神是富人思想的極致,是窮人無法理解和感受的情懷。

卡內基曾說:“財富來自社會,是社會創造條件讓富人發財,富人理應在有生之年將財富回饋社會。”

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剛剛宣布將致力於管理其慈善基金會,就和世界第二富巴菲特一起出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巴菲特宣布捐出其財產的85%。這位75歲的老人和卡內基一樣,有自己的思路。

巴菲特是個白手起家的富人。他出生在美國西部的內布拉斯加,祖父開雜貨店,父親搞投資,巴菲特卻沒有繼承到一分錢。他14歲就用課餘時間挨家挨戶推銷飲料賺錢。他當過送報的報童,同時為互相競爭的幾家報紙送報,當訂戶停了一家報紙時,他就把別的報紙推銷出去。他把辛苦攢起來的每分錢都用來投資,並且把這一習慣保持了一輩子,當他成為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時,仍然如此。

富起來以後,他沒有買豪宅、美車,沒有收集藝術品,甚至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仍然住在年輕時用3萬美元買的房子裏,仍然自己開車,仍然穿著普通的衣服,仍然用原來的辦公室。當他的財產已多得無法用可以想象的消費標準來衡量時,他每天還是在一家快餐店裏吃早餐。他開玩笑說,那是因為他擁有這家連鎖店,在那裏吃早飯可以打折。

開創美國慈善事業傳統的卡內基曾說,他用前半生賺錢,用後半生思考怎樣有意義地花這些錢。巴菲特顯然也在思考,該怎樣處理巨額財產。他早就表示,把遺產給後代,等於給了後代“食物券”,他們就不能過正常、獨立的生活。他的3個孩子,他每年給他們一人1萬美元。如果孩子們需要額外的錢,他要他們寫下借據,以後償還。有一次,他的女兒在機場停車,跟他要20美元現金付停車費,這位億萬富翁就要女兒開一張20美元的支票給他。

這樣摳門,不是因為吝嗇,而是因為他有自己的思考。有一次,他給大學生演講,聽眾問他,為什麼他主張對富人征收更高的稅。他說,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在你出生前一天,造物主讓你為你即將生活的社會製訂規則,可你不知道你將成為怎樣的人,你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可能是窮人,也可能是富人,可能生在美國,也可能生在非洲。這個時候,你願意生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裏?

這真是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其實又很單純。他直接擊中了每個人內心深處我們稱之為“良心”的東西,那就是社會的核心價值。正是出於這一單純的想法,巴菲特這個世界第二富,把一輩子賺來的錢,一下子送了出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