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需要能力,有的人身無分文,短短幾年間就能成為百萬富翁;有的人腰纏萬貫,結果卻落得個傾家蕩產,究其原因,錢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你的頭腦,你的思想。
例如,同樣是看到一幅名畫,窮人和富人的思維模式卻大相徑庭:
富人想的是——名畫中的東西打動了我,而我的錢很多。
我就是喜歡那幅畫的內涵、曆史、作者,甚至就從滿足我的虛榮心出發,4000萬元?OK,無所謂,買!
窮人想的是——名畫中的東西打動了我,而我的錢很少。
1萬元錢?憑什麼嘛,不就一張紙的成本嗎?作者?不也就是一個人嗎?沒死的時候,畫根本分文不值,這個畫也沒什麼實用價值,完全沒買頭。0內涵?那張500元的畫看起來不也和這個畫差不多嗎?隻不過這個畫的作者出名點,算了,不如到街邊買張200元的仿製品,掛在家看看。算了,有什麼買頭,別買了,不如花200元去做點其他事,那些說這個畫值1萬元錢的人礙…哎,都是些托兒!
窮人喜歡計算別人從中得到多少,而不是考慮自己能得到多少。隻要發覺別人從中獲得利益,就認為他們居心不良,自己就寧願不要。
在自我認知方麵,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自己一輩子就該這樣,不相信會有什麼改變。富人骨子裏就深信自己生下來不是要做窮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強烈的賺錢意識,這已是他血液裏的東西,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致富。
窮人的思維總是有些消極,沒有創業精神,隻強調回避風險,而不是去學習怎樣積極地管理風險。
當我們張開眼睛去觀看周圍時,我們就看到許多可見的物體;而當我們閉上眼睛去思考這些物體之間的距離時,我們就得到了廣袤的思維。由於每個思維是從和它確切相似的某個印象得來的,那麼和這個廣袤思維相似的印象,或者是由視覺得來的感受,或者是由這些感覺產生的某種內在印象。
走過了,就懂了。不要問那麼多為什麼。很多事情,在歲月的磨煉中你會形成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處理方式。一切都是無形中在改變著。
天陰了,會下雨,雨後總會天晴。世界就是這樣的,日複一日地輪回著。你可以說它是變化的,你也可以說它是不變的。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結論,也就是相比的對象不一樣,結論就不一樣了。
窮人看問題總喜歡用“放大鏡”而不用“望遠鏡”;總喜歡用眼睛而不用思想。盲目強調“眼見為實”,但當遍地是事實時,機會也就蕩然無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