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之道(2 / 3)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有仁愛的人,他知道應該如何去實現生命的價值,當然有真正的君子之勇。他是臨危不懼的,他的勇氣表現為一種闊大的氣象。但是,你看那些匹夫,動不動就拔劍相向表現出自己的“義氣”,他可以是勇的,卻未必是仁的。

從這些表述可以知道,“仁”是一種人格的基礎,但“仁”也是我們平時可以看到的點點滴滴的具體行動。

儒家的經典就是這樣發人深省,它既給你一個遼闊的境界,同時也給了你到達那個境界的可行之路,一切都在日常點滴之中。

我們說,《論語》有意思,就有意思在它是課堂筆記,有很多問答,把學生的迷惑和探索都呈現出來了。

學生原憲這樣問孔子:“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論語·憲問》)什麼意思呢?克,表現為一個人好勝、爭強,老想超過別人,就是有好勝之心。伐,就是誇口,誇誇其談,總在那兒說。怨,就是嗔怨,心中有不平事,表現出一種嗔怪、埋怨,總覺得別人不好,世界不公。欲,就是我們內心的貪欲,所謂欲壑難平,自己的欲望太多。學生說,這四樣東西都是不好的,如果一個人能把好勝、自誇、怨恨和貪心這四種毛病全都給戒掉了,那他算不算做到仁了呢?

實際上,這樣做很難,這個標準已經很高了,但是孔子淡淡地回答說:“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論語·憲問》)孔子說:“要是這些都做到了,我覺得真不容易,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至於這是不是就達到了仁的標準,我還是不敢說。”

從這樣的說法來看,我們會覺得,“仁”好像離我們挺遠的,平常人認為不容易做到的事都做到了,為什麼還沒達到仁呢?

我們知道,仁無非就是我們跟世界相處的一種狀態,它從我們的行為上表現出來了,你克製自己不好的地方,你的心就會平和下來,一旦平和了,仁愛就會流露。

當一個人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他又好勝,又誇口,又對別人有那麼多埋怨,自己還欲壑難平,他怎麼可能去愛別人呢?所以,把這些東西戒掉,首先是讓人放低自己的姿態,然後才有可能與人和諧相處。

放低姿態,對於做到“仁”來講,是一個最基本的態度,所以孔子的回答會那麼謹慎。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村子裏麵有一個盲人,隻要是夜晚出來,他走到哪兒別人都知道,因為他有個習慣,夜晚出門一定要打一盞燈籠。村子裏的人都習慣於在黑暗中行走,看見有燈籠就知道這個盲人出來了。

後來,有外地來的人看到這件事,就唏噓感慨,這個盲人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沒有光明黑暗之分,但深更半夜出來,他總要操心別人看得見看不見,總要為別人打一盞燈籠,這個人多高尚啊。

這個盲人聽後就淡淡地說:“因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別人撞到我,我打燈籠也是為我自己。”

我們想一想,這不就是一個人行走於這個世界的道理嗎?打一盞燈籠,客觀上是給別人照亮了路,其實主觀上也給自己規避了很多風險。

我們誰敢說,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布滿了蒼茫景象的世界上,我們都是明眼人呢?我們都能洞悉一切事項,規避一切風險嗎?有時候為了讓別人方便,打著燈籠,別人看見路了,躲開了你,你自己的風險也就沒有了。

仁愛是什麼?

有時候,仁愛是一種身體力行、點點滴滴的行為,它不僅讓別人受益,也會讓自己有收獲。

實際上,孔子也曾經直截了當地告訴人們怎麼做才算做到仁愛。“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

學生子張問孔子:“請老師給我說說怎麼能做到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點品德,你就做到仁了。”子張就問:“老師講講是哪五點?”老師說,恭,寬,信,敏,惠。這樣五點,我們一一來說。

第一點就是“恭”,為什麼要恭呢?孔子說,“恭則不侮”。這句話大有深意。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就是一個人對世界、對他人保持畢恭畢敬的態度,那他就不會輕易招致侮辱。我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人人皆有尊嚴,我們到這個世界來都希望被尊重,不被誤解,不被攻擊,不會無端地遭受羞辱,但是怎麼做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尊心過強,甚至表現為敏感多疑,永遠都繃著勁兒,隻要有人嘀嘀咕咕,他就覺得是說自己呢;隻要有人言語中稍微不留神提到什麼,他就問,你影射誰呢?這是一種態度。

還有一種態度,就是對所有人都寬和、恭敬。

我們想想,哪種人更容易保有尊嚴呢?尊嚴這東西就是這樣,你越拿著它,越看著它,它越脆弱,但是你把它放在心裏,表達為一種從容謙和的態度,那麼它就存在。

真正的“恭”永遠與“敬”相連。也就是說,能夠對別人恭的人,他是鬆弛柔軟的。打個比方說,去弓箭店買一把弓,就會看到櫥窗裏最漂亮的良弓,擺在那裏。那張弓永遠都是拉開的,拉得滿滿的,撐在那兒,非常漂亮,剩下的那些弓都在牆上一把一把地掛著,不拉開,當然不漂亮。如果有客人說:“老板,我一定要買你櫥窗裏展示的最好的弓,我就要那個樣品,因為就它漂亮,它一直繃在那兒,處在最飽滿的狀態;那些掛在牆上疲疲遝遝的弓,我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