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初心(1 / 1)

“媽媽,那咱們平時還說‘我的天啊’,這又為什麼呀?”

“中國人的‘天’可不是簡單的sky,這裏有天道,有天時,人也得守著天良。想想老子怎麼說人跟天地的關係來著?”

女兒會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作為一個城裏長大的孩子,她見過的莊稼還沒有園林綠地多。

“媽媽,那你給我講講老子和莊子吧。”

“這個太難了,你再長大點兒咱們再講吧。”

“不難!媽媽你看大鵬鳥和蓬間雀的對話,還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我都知道!”

是啊,我們從小都知道的故事,卻要用一生去參悟,越成長,越覺得參不透。寫完《〈莊子〉心得》之後的這八年間,我看過多少蝸牛犄角裏利益的廝殺紛爭,聽過多少蓬間雀對世相的議論,也看過了多少緘默不語的大鵬襟懷,始知摸索人間世的規則,比認清一頭牛的骨骼肌理難得太多。

唯有敬畏。以一生的時光浸潤在文化川流中,願年華漸長,可以漸次接近文而化之的境界。

《周易》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種化育世道人心之“文”,也許才是中國文明生生不息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代大儒湯一介先生,即使在惡疾纏身的最後時光裏,也一刻都沒有停下為“返本開新”的文化理想而努力。卷帙浩繁的《儒藏》,心血累積,一點點呈現出有序的模樣。湯先生在一次疾病晚期住院化療的前夜,研墨拂紙,寫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交由樂先生鄭重轉交於我,我將此作為先生的殷殷托付。我看到湯先生辭世前的最後一段錄像,就是先生沉靜堅定地又一次誦讀了宋儒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返本問道,可以探尋孔子與莊子的精神氣象,遠在悠悠千古之前。倘若我們後輩子孫真從他們的身上領悟了智慧,那是先賢文化血脈的傳承;倘若我們偏執一端,一味忽略著甚至批判著他們,他們也依舊站在文明的濫觴之緣,不改緘默微笑。而開新宏願,還靠更多願意文而化之的天地之心。

流光無痕,人心有信。孔子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份民族文化的初心一直還在,兩千多年的浮沉,經曆過太多坎坷困頓,但基因就是基因,但凡對這個民族文化有信、有愛的後輩子孫,總還是能從孔子、莊子的傳世箴言中觸摸到一團真氣,從往昔中清晰辨識出中華文明的未來。

“媽媽,那咱們平時還說‘我的天啊’,這又為什麼呀?”

“中國人的‘天’可不是簡單的sky,這裏有天道,有天時,人也得守著天良。想想老子怎麼說人跟天地的關係來著?”

女兒會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作為一個城裏長大的孩子,她見過的莊稼還沒有園林綠地多。

“媽媽,那你給我講講老子和莊子吧。”

“這個太難了,你再長大點兒咱們再講吧。”

“不難!媽媽你看大鵬鳥和蓬間雀的對話,還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我都知道!”

是啊,我們從小都知道的故事,卻要用一生去參悟,越成長,越覺得參不透。寫完《〈莊子〉心得》之後的這八年間,我看過多少蝸牛犄角裏利益的廝殺紛爭,聽過多少蓬間雀對世相的議論,也看過了多少緘默不語的大鵬襟懷,始知摸索人間世的規則,比認清一頭牛的骨骼肌理難得太多。

唯有敬畏。以一生的時光浸潤在文化川流中,願年華漸長,可以漸次接近文而化之的境界。

《周易》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種化育世道人心之“文”,也許才是中國文明生生不息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代大儒湯一介先生,即使在惡疾纏身的最後時光裏,也一刻都沒有停下為“返本開新”的文化理想而努力。卷帙浩繁的《儒藏》,心血累積,一點點呈現出有序的模樣。湯先生在一次疾病晚期住院化療的前夜,研墨拂紙,寫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交由樂先生鄭重轉交於我,我將此作為先生的殷殷托付。我看到湯先生辭世前的最後一段錄像,就是先生沉靜堅定地又一次誦讀了宋儒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返本問道,可以探尋孔子與莊子的精神氣象,遠在悠悠千古之前。倘若我們後輩子孫真從他們的身上領悟了智慧,那是先賢文化血脈的傳承;倘若我們偏執一端,一味忽略著甚至批判著他們,他們也依舊站在文明的濫觴之緣,不改緘默微笑。而開新宏願,還靠更多願意文而化之的天地之心。

流光無痕,人心有信。孔子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份民族文化的初心一直還在,兩千多年的浮沉,經曆過太多坎坷困頓,但基因就是基因,但凡對這個民族文化有信、有愛的後輩子孫,總還是能從孔子、莊子的傳世箴言中觸摸到一團真氣,從往昔中清晰辨識出中華文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