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給你講大道理,同時又不忘對你表示讚賞:其實你本來就能為子女做長遠考慮,你真了不起。誰能拒絕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讚揚呢?同時,發問的方式使雙方互動,而避免了說教的形式。)
太後說:“是的。”觸龍又道:“從現在上推到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被封侯的,還有沒有繼承人在位的?”太後回答說:“沒有了。”觸龍說:“這就是說,近的,災禍殃及自身;遠的就殃及子孫了。
難道是說君王那些封侯的兒子都不成材?隻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而沒有軍功,俸祿豐厚而又沒有勞苦,又享有國家的許多寶器。如今,您提高長安君的地位,封給他良田美地,又賜給他很多寶器,卻不讓他趁現在為國家立功,一旦您不在世上了,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
(字字都是肺腑之言,忠心可表日月。試想,如果觸龍沒有進行移情換位思考,他的忠心能表日月嗎?也許他也隻能被太後吐一臉口水,或者被殺頭,成為死諫之臣。)
太後醒悟道:“隨你去安排吧。”於是,長安君到齊國作為人質,齊國出兵,秦軍撤退了。
這真是令人歎為觀服的“移情換位”的經典之作。現實和曆史都展示了“移情換位”的神奇魅力。光有尊重和認可別人,關心別人,並不一定能讓別人懂得你在尊重和認可他、關心他。隻有進行了移情換位思考後的尊重、認可和關心,才一定讓人領情,進而你才有可能影響別人,達到自我的目的。
不要讓上級感到你是一個威脅
如果讓上司覺得,你總是在給予他,他離不開你,那麼你可以猜想,自己和上級的關係是不可能密切的,因為上級沒有了自己的尊嚴,上級沒有了安全感,長此以往必遭“殺身之禍”。因此,這種情況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管理好了上級,得到了上級方向的“人和”。此時,惟有高情商才能使自己改變這種局麵,就是有控製地犯一些低級錯誤,同時讓上級感覺到,你能優秀是因為他的存在。
之所以說這需要高情商,是因為:被別人說不行,本來就不舒服,更何況自己表現得不行,讓別人說不行。這不是聰明就能這樣做的,必須是具有高情商的人才做得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朱可夫、華西裏耶夫斯基和斯大林三人間的故事。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在軍事上最倚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軍事天才朱可夫,一個則是蘇軍大本營的總參謀長華西裏耶夫斯基。
斯大林在晚年逐漸變得獨裁,“惟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允許有人比他高明,更難以接受下屬的不同意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的這種過分的“自我尊嚴”曾使紅軍大吃苦頭,遭到了巨大損失和重創。一度提出正確建議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趕出了大本營。
但有一人例外,他就是華西裏耶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覺中采納他正確的作戰計劃,從而發揮著傑出的作用。華西裏耶夫斯基的進言妙招之一,便是潛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響。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裏,華西裏耶夫斯基喜歡同斯大林談天說地地“閑聊”,並且往往還會“不經意”地“隨便”說說軍事問題,既非鄭重其事地大談特談,也不是講得頭頭是道。由於受了啟發,等華西裏耶夫斯基走後,斯大林往往會想到一個好計劃。過不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宣布這一計劃。
華西裏耶夫斯基在和斯大林交談時有時會有意識地犯一些錯誤,給斯大林充分的機會去糾正錯誤,表現其英明,然後把自己最有價值的想法含混地講給斯大林,由斯大林形成完整的戰略計劃公開“發表”。斯大林的許多重要決策就是這樣產生的。
華西裏耶夫斯基的成功,就是靠那種與領導之間的隨意交流,逐步啟發、誘導著斯大林,使自己的種種想法得以實現,以至於連斯大林本人也認為這些好主意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同時,也使自己成為斯大林不可或缺的“寵幸”之人,發揮著巨大的甚至是無可替代的影響力。其手段不可謂不高。實質上,華西裏耶夫斯基成功管理好了他的上級斯大林,因為他想幹的事情,通過斯大林做成了,同時又保全了自己,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