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百好
——暈輪效應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悄悄地做過一項實驗,被試在不知不覺之中參加了凱利的實驗。參加實驗的被試是兩個班級的學生,這個實驗證明了暈輪效應的存在。
在實驗進行的那一天,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像往常一樣去教室上課。但是讓學生們驚訝的是,從來不會遲到的教授今天居然沒有來上課。不久之後,一個陌生人出現了,他告訴大家,教授因為臨時有事,所以讓一位研究生臨時代課。
然後,陌生人會向學生們介紹這個代課老師的一些基本情況。陌生人對其中一個班級的學生說:“為你們代課的這位研究生是一個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的人。”但是對另一個班級的學生卻說:“給你們代課的老師是一個冷漠、勤奮、務實、果斷的人。”
等下課之後,那個被人介紹為“熱情”的研究生很受學生們的喜愛,大家都願意和這個研究生成為朋友。但是那個被人介紹為“冷漠”的研究生則沒有受到學生們的歡迎。需要指出的是,代課老師實際上是同一個人,隻是介紹的內容不一樣而已。
凱利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形容研究生代課老師的介紹詞不同。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介紹,所以學生們在上課的時候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代課老師。這樣一來,這位代課老師也就被學生們籠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延伸閱讀
暈輪效應也被稱為光環效應,具體是指人們在對一個人進行認知判斷的時候,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做出一定的判斷,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這個人的其他品質的現象。
俄國著名文豪普希金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受到暈輪效應影響的人。當時俄國有一個叫娜坦麗的女人,她長得十分漂亮並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正是在這種名頭的影響下,普希金對這個美女產生了深深的向往。在見到這個女人之後,他也覺得這個女人十分美麗,並且瘋狂地愛上了她。
盡管普希金表現得十分熱情,娜坦麗卻對普希金一點興趣也沒有。但普希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如願以償讓娜坦麗成為自己的妻子。
但是婚後生活並沒有讓普希金感到幸福,因為普希金雖然十分喜愛娜坦麗的美貌,可是並不喜歡她的興趣愛好。普希金喜歡寫詩,每當他把自己所寫的新詩讀給娜坦麗聽時,娜坦麗都會表現得十分冷淡。
娜坦麗把自己所有的熱情都投入到了一些十分奢侈且豪華的晚會上。她還經常拉著普希金一起參加宴會,因為普希金的名頭可以滿足娜坦麗的虛榮心。而舉辦宴會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就這樣,普希金變得負債累累。
後來,娜坦麗和一個名叫丹特斯的男子開始曖昧不清,普希金知道後十分憤怒,在盛怒之下決定和丹特斯進行決鬥。丹特斯是法國憲兵隊的隊長,身為詩人的普希金自然不是丹特斯的對手。最終,普希金身受重傷、不治身亡,年僅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