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糟糕——破窗效應實驗(1 / 1)

越來越糟糕

——破窗效應實驗

在1969年時,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項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破窗效應的存在。津巴多找來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安置在了加州帕洛阿托爾的中產階級社區內,而把另一輛停在了比較髒亂的紐約布朗克斯的社區內。停在布朗克斯社區的那輛汽車,被津巴多故意摘掉了車牌,就連頂棚也被打開了。

實驗的結果是,停在布朗克斯社區的那輛汽車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那輛停放在帕洛阿托爾的汽車,依然完好無損地停在那裏,即使過了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

這個實驗結果並不能說明破窗效應,因為有可能是周圍不同環境的影響。於是,津巴多把那輛停放在帕克阿托爾的汽車用錘子在玻璃上砸出了一個大洞。結果,僅僅經過幾個小時的時間,這輛汽車就不見了。

後來,政治學家威爾遜與犯罪學家凱琳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破窗效應具體是指,如果有人弄壞了一幢建築物窗戶上的玻璃,而這塊破損的玻璃又沒有得到及時的修補,那麼其他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種示範性的影響,去弄壞這幢建築物上更多的窗戶。時間長了,這些破損的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沒有秩序的感覺。這樣,人們就會陷入麻木不仁的氣氛中,從而導致犯罪的滋生與猖獗。

破窗效應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一麵潔白的牆壁突然被弄髒了,如果不及時清洗,那麼這麵牆壁上就會出現更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人們在一個環境很好且沒有垃圾的地方,是不好意思隨手亂扔垃圾的,但是如果看到地上已經有垃圾了,那麼人們就會理所當然地把垃圾隨手丟在地上,而且不會有任何羞愧之心。

延伸閱讀

破窗效應現象的出現,主要基於人們的四種心理狀態:第一種心理狀態是頹喪心理,如果東西壞的時間長了,又沒有人來修理,特別是公共場所的東西,人們對社會的信任度就會降低。第二種心理狀態是棄舊心理,既然東西已經破損了,那隻有放任自流下去。第三種心理狀態是從眾心理。既然大家都來破壞這個已經破損的物體,那麼我也可以參與進去。而且法不責眾,即使出了事也不會承擔責任。第四種心理狀態是投機心理。有許多人在看到有便宜可占時,往往會毫不猶豫地占便宜。

當然,這並不是說破窗效應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威爾遜與凱琳在提出破窗效應理論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製止這種現象出現的辦法。他們認為破窗效應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沒有及時對破損事物進行修複,如果修複工作及時進行,那麼就不會出現破窗效應的現象。不及時修理,會給眾人造成一種沒有秩序的感覺,但是及時修理卻可以打破這種印象,從而製止破窗效應現象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