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鬼胎的元稹向皇帝奏道:“啟奏聖上,李賀之父李晉肅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這不合乎朝廷的禮法!因此,李晉肅的兒子李賀應取消考試資格。”
皇帝略有遲疑,最終還依從了元稹的建議,將李賀的考試資格取消。此事一經傳出,京城一片嘩然。對這事反應最激烈的當數韓愈,他斷定是元稹妒心所致,蓄意陷害。
韓愈為此專門寫了《諱辯》一文,文章指出按元稹的邏輯倘若父字中有“仁”字的話,做兒的就因“仁”與“人”同音從此不能做人啦!隻可惜當時韓愈隻能口誅筆伐,對如日中天的元稹莫可奈何。
李賀因一次小的過失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深思就裏,韓愈可謂一語中的。元稹的嫉妒心在作祟,他不能容忍李賀的詩名超越他,他要借手中的權柄把李賀扼殺在起步階段,使其經此一難,終不複振。用心何其毒也!
李賀極度憤懣。抑鬱的心情伴隨餘生。
翌年,在韓愈的舉薦下,李賀再次來到長安,謀得一個“奉禮朗”的九品芝麻官。奉禮郎,不過是一個具體執行宗廟祭祀禮儀的卑微小官。傲岸自尊的李賀將它視為奉箕帚的臣妾,心中充滿了屈辱感。
這三年中,李賀飽受煎熬。仿佛孫悟空做了避馬溫,滿腔的才能報複俱都無處施展。苦苦捱過三年,實在不能再容忍下去了,李賀便打了辭職報告,不等批文下來,就掛冠而去。
再次離開長安的李賀,神形消瘦,“憔悴如芻狗”。流年似水,功名難就。帶著沉重的絕望和悲哀,李賀帶了書童,沿古道回到老家昌穀。“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他如此自況。一路上悲歎著“雪下桂花稀,啼烏被彈歸”,自此,理想已死,壯心不複。
家是溫暖的港灣。可以遮風擋雨。身心俱疲的李賀得到了暫時的休憩,家人的安慰和同情令他不盛噓唏。他過上了讀書寫實的簡單生活。沒有了功利心,沒有了雄心壯誌,終日沉浸在苦吟當中。李商隱在《李長吉小傳》中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載:
旦日出,騎瘦馬,從平頭小奴子,背古錦囊,遇有所得,書置囊裏。凡詩不先命題,及暮歸,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見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上燈,與食,即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非大醉吊喪,率如此。
對於詩歌的苦吟,能使他忘懷人生的失意。人生有得有失。仕途不稱人意,詩歌上的造詣卻獨步當時,自成風格。這得益於失意後的閑居生活。他一門心思的研究詩歌,尋求創作靈感,以其獨特的方式——騎著瘦驢,背著古囊,到郊外野遊,成就了煥發著獨特異彩的李賀風格,奇峭冷豔。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談到李賀的詩歌,曾有精辟的敘述:雲煙綿聯,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陊殿,梗莽丘壟,不足為其怨恨悲愁也;鯨呿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苟如其言,李賀亦得知音之賞。
辭去奉禮朗後,李賀由長安返回昌穀,途經洛陽。
在洛陽,李賀寫下了這首大名鼎鼎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在詩的開始,敘述了寫作的因由和動機。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這首詩牽涉到三國時期的一段往事。
金銅仙人是漢武帝時所造,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圍”,異常雄偉。漢武帝建造金銅仙人的目的是為了祈求長生不老。傳說,金銅仙人掌心向上,手中擎著托盤,為了承接露水,以便漢武帝服用金丹時飲用。
魏明帝曹睿景初元年,金銅仙人被拆離漢宮,運往洛陽,後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習鑿齒《漢晉春秋》說:“帝徙盤,盤拆,聲聞數十裏,金狄或泣,因留霸城。”金狄就是金銅仙人。金狄或泣,就是李賀在序中所說的“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
金銅仙人為什麼會流淚呢?主要是亡國之慟引發悲淚。它是劉漢王朝由盛到衰的“見證人”,眼前發生的滄桑巨變早已使它感慨萬千,神色淒慘。而今自己又被魏明帝強行拆離漢宮,興亡之感和離別之痛一齊湧上心頭,怎不讓人落淚。
金銅仙人寄托了李賀的凝重的傷感。金銅仙人拆遷時表現出來的“思悠悠,恨悠悠”,“乃潸然淚下”的情狀,正是詩人仕途無望、被迫離開長安時的心境。其時,詩人“百感交並,故作非非想,寄其悲於金銅仙人耳”。
金銅仙人的淚就是李賀的淚。憶君清淚如鉛水。好凝重的淚!
淚水涔涔,擲地有聲。每一滴都包含著詩人的艱辛苦痛。
詩人的遭際十足堪悲。急盼著建立功業,中興李唐,同時光耀門楣,重振宗室的地位。卻不料進京以後,到處碰壁,仕途絕望,報國無門,最後不得不含憤離去。《金銅仙人辭漢歌》正包含了詩人的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
詩人途經洛陽,念及曆史上的一段故事,感懷自己蹭蹬的遭際,不免潸然淚下。
悲淚始終伴隨詩人的餘生。
廿七歲那年,李賀的淚水流幹,年輕的生命隨風隕落。傳說,彌留之際李賀受到感召,天帝新建成白玉樓,特招他撰寫碑記。為詩人的死增添了一層浪漫色彩。
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