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黃鶴樓上聞笛唐李白2(1 / 1)

這首詩寫於流放途中,李白此時並不知道很快就會獲釋,當然是愁腸滿腹。他開頭就是“一為遷客去長沙”,把自己比成漢代被貶到長沙的賈誼,這一典故為後代詩文慣用,連寶玉給晴雯這樣的小丫頭寫文,也是“巾幗恨比長沙”。而“西望長安不見家”,也不可呆看,李白的家並非在長安,而是定居在安徽、江西一帶,“西望長安”之語,用在這裏,是表達“對國運的關切、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這份感情不免有些假,前不久,李白還大力誇讚“龍蟠虎踞帝王州”,慫恿李 在江南成其霸業,當時怎麼不“西望長安”了?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最後的三字“落梅花”並非是指真的梅花,而是指《梅花落》這一笛子曲。有人評道:“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

確實如此,李白的詩句往往給人以非常美的意象,但有人從《梅花落》中又扒出來鄒衍“六月飛霜”這樣的典故,不免就扯遠了,有些牽強。其實李白這一句中,確實有典故,但不是什麼竇娥冤式的六月飛霜,而是晉朝時桓伊的故事。

桓伊是晉代最著名的吹笛高手,杜牧有詩:“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梅花三弄》的笛子曲,相傳就是桓伊原創。

淝水之戰後,謝安功勞太大,引來不少人嫉妒,晉孝武帝也對之生了嫌隙。一日宮中設宴,桓伊吹笛助興。然後他又趁機高唱:“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事有見疑患……”勸皇帝不要猜忌謝安,謝安當時感動得“泣下沾衿”。

我們知道,李白是謝安的鐵杆粉絲,而桓伊又曾是江夏太守,到黃鶴樓,聽到“梅花落”的笛聲,李白焉能不想到上麵的典故?以李白當時的心境,他是多麼盼望有一個像桓伊那樣的人為他分說一下是非,讓朝廷重新信任他啊。這才是當時李白最真切的思想活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