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吝嗇與大方(1 / 3)

我們寧願對自己緊點,也不能對朋友小氣,接待重要的朋友之前,一定要思路清晰,要麼不接待,要接待就要讓他感動。什麼是感動?用我們營銷學的術語來解釋,感動就是超過顧客的預期。

在這個世界上,特別有錢的人揮金如土,特別沒錢的人錙銖必較,有錢就享受生活,沒錢就慘淡度日,這些想來都比較容易讓人理解。但有時候經濟收入相差不大的兩個人,對財富的態度卻又有著天壤之別,大方的人待人接物總是熱情有加,總覺得多花錢才能表達自己的心意,而吝嗇的人待人接物總是斤斤計較,覺得花錢太多是一種浪費,馬馬虎虎能湊合著過去就行。大部分人都認為大方與吝嗇是一種天生的性格,或者是與過去的生活經曆有關,因而很難改變,然而,真相並非如此。

用經濟學的原理來分析吝嗇與大方,除了用到值與不值的公理以外,還要應用到收益與風險的原理。經濟學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但是,收益與風險是成正比的,收益越大,風險就越大,而風險越小,則收益越小。

1.吝嗇的人並非任何時候都吝嗇

如果吝嗇是一種性格的話,它就應當像我們前麵分析的一樣,既然是急躁,就應當是對任何人都急躁,但事實上,任何人的急躁都是選擇性急躁,那麼,是否任何人的吝嗇也都是選擇性吝嗇呢?

答案還真的就是如此。觀察一下你身邊那些你認為吝嗇的人,或者反省一下你自己,吝嗇的人並非任何時候都吝嗇,他們在結果明確的情況下,就一定不會吝嗇,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在收益確定的情況下,他們就一定敢投入。

比如說,吝嗇的人對小孩的教育投入就舍得花錢,為什麼?因為,在一個傳統的中國人的腦海裏,孩子美好的未來就是自己的幸福的一部分,為孩子花錢其實就是為自己花錢。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這樣的潛意識,孩子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的未來就肯定不幸福,而孩子出息了,自己的未來基本上就幸福了一半。所以,再吝嗇的人在孩子的教育上麵都舍得花錢,豈止是舍得花錢,有時候甚至到了咬緊牙關拚盡全力的地步。

再比如說,吝嗇的人在已經得到了別人幫助的情況下,他在回饋別人的時候,會顯得比平時大方。一個吝嗇的人,帶他的全家到人生地不熟的天涯海角去旅遊,得到了每位素不相識的老鄉的盛情款待,老鄉的熱情周到,可能讓他始料不及。如果再過一段時間,這位老鄉返回故裏,這個時候,再吝嗇的人也會表現得比往常更加大方,何故?因為,別人為他花錢在先,自己理當回報,換句話說,收入已經確定,投入沒有風險。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我們讓一個吝嗇的人去花1000塊錢來招待一個不太熟悉的朋友(比如說朋友的朋友),那麼他未必會心甘情願。但如果他知道這位朋友的朋友絕對可以給他帶來一個有10萬收益的工程讓他做,那他掏1000塊出來招待這位朋友肯定會幹淨利索心情暢快。

吝嗇的人往往有句口頭禪:我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其實,他心裏特別清楚,今天給別人添了麻煩,明天別人就會給他添麻煩,表麵上是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本質裏是怕別人來麻煩自己,因為他看不到在相互麻煩當中的情感增值與信息交流的價值。我以前也不喜歡麻煩朋友,骨子裏或多或少也存在著怕朋友來麻煩自己的小算盤。後來學了經濟學,尤其是自己開始鑽研性格經濟學之後,我的表現和過去大相徑庭,經常會給聽過課印象比較深但僅隻是一麵之緣的朋友打電話,甚至會主動到他們的企業去看看。我在朋友的招待宴上有兩句口頭禪,一句是:如果我不來找你,估計你也不會找我,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說不定我們這輩子就擦肩而過了;第二句是:我敢於理直氣壯地來騷擾你,是因為我發自內心地歡迎你們來騷擾我。我的感受是,當我抱著真誠的心態去結交新朋友時,我的心情更加愉快,心境更加寬闊!

吝嗇的人都有一個特點:朋友少。為什麼?因為,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你不為別人花錢,朋友也不會永遠單方麵地給你花錢,雙方都不花錢,關係就會越來越淡。我有一個大學裏玩得很好的同學,不是一般的好,是那種飯菜票合在一起,每場電影都一起擺凳子(露天電影),每個星期天都一起上街的同學。畢業25年後我們在北京相遇,結果相對無言,神情冷漠,盡說一些客套話,到了第2次第3次約他時,他幹脆以經不起推敲的理由委婉地回絕了我。當初割頭刎頸的朋友,為什麼今天形同路人?我反思了一下,25年沒有來往,沒有投入哪有產出?再純真的友情也經不起歲月無聲無息的摧殘!

什麼是永恒的友誼?雙贏的友誼才是永恒的友誼。在我困難時你幫我,在你困難時我幫你,或者我給你物質支持,你給我精神幫助,雙方不斷地對友誼進行投入維係,這樣的友誼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友誼。如果逢年過節沒個電話,到了對方的城市也不告知一聲,你家有事我一定到場,我家有事你卻不見蹤影,或者長期沒有音訊,老死不相往來,隻在困難時才叫朋友幫忙,隻在缺錢時才向朋友伸手,這樣的友誼注定不能長久。即使是某一方為人大度,願意單向付出,這恐怕也不叫友誼,這叫施舍,而施舍是不可能永遠持續的。所以,我要提醒廣大讀者朋友,要想與朋友保持親密而持久的友誼,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課,市場上講究的是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感情其實也不例外。

什麼是穩固的婚姻?雙贏的婚姻才是穩固的婚姻。有人認為,婚姻是雙方精神的欣賞,隻要兩情相悅喜歡就行;也有人認為,婚姻不是空中樓閣,不能不食人間煙火,物質基礎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還有人認為,對於婚姻,精神與物質一樣都不能少,這樣的人堪稱完美主義者。但是,我們也經常看到,當初為了愛情不顧對方家庭貧困毅然決然走到一起的夫妻,或者當初門當戶對條件相當被大家看好的夫妻,甚至是精神與物質均相適宜的夫妻,最終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勞燕分飛各奔東西。為什麼當初海誓山盟的夫妻最終仇人相見?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做愛得越深恨得越深,為什麼?所謂愛得越深,就是為對方付出得越多,付出得太多卻得不到回報,那麼怨恨就由此產生。換句話說,物質與精神是重要的,但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夫妻雙方在婚姻當中是不是實現了雙贏。如果一方覺得自己對婚姻付出多而得到的回報太少,或者選擇新的婚姻得到的收益更大,或者是選擇新的婚姻得到的痛苦更小,那麼,這樣的婚姻一定岌岌可危。所以,要想婚姻變得更加穩固,就要像維持友誼一樣不斷地投入。男人為家庭多掙錢是投入,會讓女人對你越來越依賴,在物質上增強婚姻的穩固性;女人多養孩子也是投入,因為,如果此時男人離你而去,孩子會堅決地和母親站在一邊。

2.“大方”的人是敢於冒風險

扯得遠了點,再回到大方與吝嗇的話題。與吝嗇的人相反,大方的人花起錢來非常愉快,是他們不心疼自己的錢嗎?難道大把地花錢他們的心裏真的是毫不猶豫?其實,沒有誰不珍惜自己的錢財,有所不同的是,大方的人與吝嗇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大方的人在花錢款待朋友的時候,絲毫沒有覺得這是在無端浪費,而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今天我招待了他,明天他也會招待我,我為他花錢,其實是在為自己花錢。我今天為他花了錢,也許他明天就能回報,即使是明天不能回報,後天、大後天,或者一年半載,甚至是幾年、十幾年之後,總有一天他會回報我。

再退一步,即使他不回報我,我也因此結交了其他朋友,其他的人也會回報我。我還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其他的價值,比如信息的交流、感情的加強、見識的提高、機會的增多等。也就是說,在大方的人的眼裏,為朋友花錢是在做投入而不僅僅是無端地麵對風險。有投入就有產出,而且,他們堅信投入一定會大於產出,或者說收益一定會大於風險。

正是基於這種對風險的不同認識,導致了人們行為上的巨大差異。不敢麵對風險的人,其性格上就表現出吝嗇的特征,而敢於麵對風險的人,則在性格上表現大方的特征。

我的老板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讓我刻骨銘心的話:我們寧願對自己緊點,也不能對朋友小氣,接待重要的朋友之前,一定要思路清晰,要麼不接待,要接待就要讓他感動。什麼是感動?用我們營銷學的術語來解釋,感動就是超過顧客的預期。當我們的顧客走進酒店客房時,有幹淨的被單整潔的地麵這叫滿意,因為我們預期當中的酒店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但如果走進房間,我們發現空調已經開好,溫度調到合適,還有一杯沁人心脾的果汁,打開電視還會顯示出“歡迎某某某第三次入住本酒店”的字樣,這就叫感動,因為這個結果不在我們的預期之內。顧客被感動了會怎麼樣?下次還來住,不僅自己來,也介紹朋友來,讓人感動固然需要多投入,但回報也會大得多。

讓人感動的投入,肯定不是平平淡淡的投入,除了在物質上舍得,在時間上舍得,可能在方法上也要別出心裁。我有一個朋友是做醫藥銷售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目標醫院的關鍵人物認可冬蟲夏草的價值,於是,為了讓自己的產品能夠進入這家醫院,他堅持在每天傍晚的時候給這位關鍵人物送蟲草湯,堅持了兩個月,領導被他感動了,撤下了別人的一部分產品,讓他的產品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