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生活的細節(二)(2 / 3)

當這些事都做完之後,教授正色地問班上的同學:“你們從上麵這些事情想到了什麼?”

班上一陣沉默,然後一位自以為聰明的學生回答說:“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日程排得多滿,隻要逼一下,是可以多做些事的。”這位學生回答完後心中很得意地想:“原來老師是想講時間管理啊!”

教授聽到這樣的回答後,點了點頭,微笑道:“答案不錯,但並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東西。”說到這裏,教授故意停頓了一下,向全班同學掃了一眼說:“我想告訴各位最重要的道理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裏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再把它們放進去了。”

不論你過去怎樣,隻要你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樂觀積極地去行動,你就能夠扭轉劣勢,更好地成長。

一個小孩在看完馬戲團精彩的表演後,隨著父親到帳篷外拿幹草喂養表演完的動物。

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問父親:“爸,大象那麼有力氣,為什麼它們的腳上隻係著一條小小的鐵鏈,難道它們無法掙開一條鐵鏈嗎?”

父親笑了笑,耐心為孩子解釋:“沒錯,大象是掙不開那條細細的鐵鏈。在大象還小的時候,馴獸師就是用同樣的鐵鏈來係住小象,那時候的小象,力氣還不夠大,起初也想掙開鐵鏈的束縛,可是試過幾次之後,知道自己的力氣不足以掙開鐵鏈,也就放棄了掙脫的念頭。等小象長成大象後,它就甘心受那條鐵鏈的限製,而不再想逃脫了。”

在大象成長的過程中,人類聰明地利用一條鐵鏈限製了它,雖然那樣的鐵鏈根本係不住有力的大象。在我們成長的環境中,是否也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鐵鏈在係住我們?而我們也就自然將這些鏈條當成習慣,視為理所當然。於是,我們獨特的創意被自己抹殺,認為自己無法成功。我們告訴自己,難以成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無法成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不是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後,我們開始向環境低頭,甚至開始認命、怨天尤人。

然而,這一切都是我們心中那條係住自我的鐵鏈在作祟,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設限”。

要掙脫自我設限,關鍵在自己。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上帝隻拯救能夠自救的人。”成功屬於願意成功的人。如果你不想去突破,掙脫固有想法對你的限製,那麼,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你。

人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就會被各種各樣的鎖鏈困住,正是這些鎖鏈使我們喪失了當初的熱情、幹勁與夢想。所以,我們要悉心審視纏繞於身的鎖鏈,讓自己從中解放出來,去創造新的生活。

一個人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種評價就是定位。在心中你將自己定位為什麼,你就是什麼。

一個乞丐站在路旁賣橘子,一名商人路過,向乞丐麵前的紙盒裏投入幾枚硬幣後,就匆匆忙忙地趕路了。

過了一會兒,商人回來取橘子,說:“對不起,我忘了拿橘子,因為你我畢竟都是商人。”

幾年後,這位商人參加一次高級酒會,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謝,並說:他就是當初賣橘子的乞丐。而他生活的改變,完全得益於商人的那句話——你我都是商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定位於乞丐,你就是乞丐;當你定位於商人,你就是商人。

一個人怎樣給自己定位,將決定其一生成就的大小。誌在頂峰的人不會落在平地,甘心做奴隸的人永遠也不會成為主人。

你可以長時間賣力工作,創意十足、聰明睿智、才華橫溢、屢有洞見,甚至好運連連——可是,如果你無法在創造過程中給自己正確定位,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麼,一切都會徒勞無益。

所以說,你給自己定位什麼,你就是什麼,定位能改變人生。

為了掌握自己的人生,先要明確你的目標,找到努力的方向,再立即采取行動,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促進自己的成長,這樣才能獲得滿意的人生。

有一次,在高爾夫球場,羅曼·V·皮爾在草地邊緣把球打進了雜草區。有一個青年剛好在那裏清掃落葉,就和他一塊兒找球,那時,青年很猶豫地說:

“皮爾先生,我想找個時間向你請教。”

“什麼時候呢?”皮爾問道。

“哦!什麼時候都可以。”青年似乎頗為意外。

“像你這樣說,你是永遠沒有機會的。這樣吧,30分鍾後在第十八洞見麵談吧!”皮爾說道。30分鍾後他們在樹陰下坐下,皮爾先問他的名字,然後說:“現在告訴我,你有什麼事要同我商量?”

“我也說不上來,隻是想做一些事情。”

“能夠具體地說出你想做的事情嗎?”皮爾問。

“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我很想做和現在不同的事,但是不知道做什麼才好。”青年顯得很困惑。

“那麼,你準備什麼時候實現那個還不能確定的目標呢?”皮爾又問。

青年對這個問題似乎既困惑又激動,他說:“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有一天想做某件事情。”於是皮爾問他喜歡什麼事。他想了一會兒,說想不出有什麼特別喜歡的事。

“原來如此,你想做某些事,但不知道做什麼好,也不確定要在什麼時候去做。更不知道自己最擅長或喜歡的事是什麼。”

聽皮爾這樣說,青年有些不情願地點頭說:“我真是個沒有用的人。”

“哪裏。你隻不過是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或缺乏整體構想而已。你人很聰明,性格又好,又有上進心。有上進心才會促使你想做些什麼。我很喜歡你,也信任你。”

皮爾建議他花兩星期的時間考慮自己的將來,並明確決定自己的目標,不妨用最簡單的文字將目標寫下來,然後估計何時能順利實現,得出結論後就寫在卡片上,然後再來找自己。

兩個星期以後,那個青年顯得有些迫不及待,至少精神上看來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在皮爾麵前出現。這次他帶來明確而完整的構想,已經明確了自己的目標,那就是要成為他現在工作的高爾夫球場經理。現任經理五年後退休,所以他把達成目標的日期定在五年後。

他在這五年的時間裏確實學會了擔任經理必備的學識和領導能力。經理的職務一旦空缺,沒有一個人是他的競爭對手。

又過了幾年,他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成了公司不可缺少的人物。他根據自己任職的高爾夫球場的人事變動決定未來的目標。現在他過得十分幸福,非常滿意自己的人生。

偉大的思想創造偉大的奇跡。幾乎所有成功的故事皆始於一個偉大的想法,這個想法滋養著人的信念,促使他去不斷地努力,逐漸向夢想靠近。

幾十年前,一位青年住在美國猶他州的首府鹽湖城,靠近大鹽湖。

他是一個勤勉的人,工作非常努力,生活非常節儉,他的所有朋友都對他的良好習慣讚不絕口。然而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使得許多人都懷疑他的判斷是否明智。

他從銀行裏取出他的全部積蓄,一共有4000多美元,到紐約市汽車展銷處,買了一部新車。在人們看來,僅此似乎還不足以顯示他的“愚蠢”,更有甚者,當他把新車開回家後,就把車開進他的車庫裏,頂起4個車輪,動手拆卸汽車,一件一件地拆,直到整個車庫擺滿七零八落的汽車零件。他仔細地檢查了每個零件,然後又把汽車裝好。人們覺得他簡直發瘋了,而他卻不隻是一次,而是多次拆卸汽車,再把汽車裝好。大惑不解的人們開始嘲笑他了。

幾年後,那些嘲笑過他的人不得不改變看法,並已深信不疑——他有明智的見識。這個反複動手拆裝汽車的青年就是沃爾特·珀西·克萊斯勒。他開始製造汽車了,他的產品領導了整個汽車工業,他在汽車這個領域裏還做了許多有價值的改進和革新,他成功了。

一個人在很年輕的時候(中學時代)就應當確立自己的奮鬥目標。而且目標不妨定得高些,這樣,才能贏得輝煌的人生。

美國總統克林頓,平心而論,算不上天才人物。他能登上美國總統的寶座,與他中學時代的一次活動有一定關係。

克林頓的童年很不幸。他出生前4個月,父親就死於一次車禍。他母親因無力養家,隻好把出生不久的他托給自己的父母撫養。童年的克林頓受到外公和舅舅的深刻影響。他自己說他從外公那裏學會了忍耐和平等待人,從舅舅那裏學到了說到做到的男子漢氣概。他7歲隨母親和繼父遷往溫泉城,不幸的是,雙親之間因意見和秉性不合而發生激烈衝突。繼父嗜酒成性,酒後經常虐待克林頓的母親,小克林頓也經常遭其斥罵。這給從小就寄養在親戚家的小克林頓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

坎坷的童年生活,使克林頓形成了盡力表現自己,爭取別人喜歡的性格。

他在中學時代非常活躍,一直積極參與班級和學生會活動,並且有較強的組織和社會活動能力,他是學校合唱隊的主要成員,而且被樂隊指揮定為首席吹奏手。

1963年夏,他在“中學模擬政府”的競選中被選為“參議員”,應邀參觀了首都華盛頓;這使他有機會看到了“真正的政治”。參觀白宮時,他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並同總統握手而且合影留念。

此次華盛頓之行是克林頓人生的轉折點,使他的理想由當牧師、音樂家、記者或教師轉向了從政,夢想成為肯尼迪第二。

有了目標和堅強的意誌,克林頓此後30年的全部努力,都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上大學時,他先讀外交,後讀法律——這些都是政治家必須具備的知識修養。離開學校後,他一步一個腳印:律師、議員、州長,最後是政治家的巔峰:總統。

一個人量力而行是明智的。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目標,才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

有一位武術大師隱居於山林中。

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些武術方麵的竅門。

人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穀裏挑水。

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裏水都沒有裝滿。

按人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人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不解。

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兩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看去,桶裏劃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劃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這樣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反而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