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歲末,我與廠長通了一次電話。他說:“我就是那隻撞成重傷的鴿子。隻要來一隻狼,你的那個故事就被完整地演繹了一回。”
我同情地問:“你現在該怎麼辦呢?”
他歎道:“有什麼辦法?隻有無可奈何地等待最後的結局。”
可能這個廠長的故事比較特殊一點。但我知道,類似的故事在企業中層出不窮。
我們應該鼓勵員工們去追求成功的熱情。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隻有純潔的自信心才能生發出健康的熱情。
我們知道,自信心常能幫助人們達到成功。然而,如果一位員工的自信心隻是為了個人的貪婪,那麼他將對同事和公司構成潛在的危害。在不健康的熱情的驅使下,很可能會不計後果地胡作非為。有一則寓言是這樣說的:一個牧羊人為了擴張自己的事業,決定培養一隻狼作幫手。於是,他每天訓練狼如何捕捉小羊。他希望通過狼把鄰近羊群中的小羊據為己有。
這隻狼事先並沒有經過野生訓練,是人工撫養大的,所以膽子很小。為了鼓勵它,牧羊人說:“你是一隻狼呀,既然如此,那麼你要相信自己能夠變成一隻最傑出的狼!”這隻狼果然變得很傑出,因為它把主人的羊也捕捉到了自己的肚子裏。
最後的結局是這樣的,一位獵人出於義憤擊殺了這隻狼,而牧羊人也從此淪為窮光蛋。
這個教訓是深刻的,牧羊人成了害人害己的罪魁禍首。不要以為這則寓言與我們無關,事實上,很多企業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中,常常犯牧羊人的毛病。
價格是被人給予的,隨時可以拿走,價值卻是自己創造的,任誰也無法帶來。
目前,公司征求業務人員,其中一位應征者資曆顯赫,對於公司來說,有小廟容不了大佛的顧慮,因此公司都不抱太大的希望。麵談時,也很誠實地告訴他,依據公司規定,無法給予太高的薪水,原以為會就此打住,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沒想到他竟然願意接受不到他原來薪水一半的條件,這讓公司有點意外。正式上班後,他也沒有出身大企業來的驕傲,準時上班,報表填寫清楚,勤跑客戶,過了不久他的業績遠遠超乎大家原本的預期,於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公司破格讓他晉升,而且大幅度加薪,自此,他也更加賣力,為公司創造更好的業績。
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在前一家公司以當上了主管,工作相當順利,薪水也十分滿意,原以為可以衣食無憂,沒想到公司投資失敗,老板不知去向,讓他們哭訴無門。期間,他也曾經因為薪水無法與自己所要求的相符而怨天尤人,總認為自己是懷才不遇。但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挫折與沉澱之後,他選擇了重新出發,重新體會到價值與價格的差異。
小男孩的故事
有的時候想要解決一個問題,“迂回戰術”要比“正麵出擊”效果好得多。
有一位老人,退休後在學校附近的一間房子裏居住。一天,走來三個男孩子,把一隻破垃圾桶踢來踢去,玩得不亦樂乎。老人受不了這種噪音的折磨,便出去與這些小學生談判。他說:“看到你們踢桶玩,我很高興。如果你們每天來踢,我給你們每人每天一元錢。”。三個男孩子很高興,接受了老人的要求,更加起勁地表演他們的足下功夫。過了三天,老人憂愁地對他們說:“物價上漲了,我的收入減了一半,所以從明天起,我隻能給你們五角錢”。孩子們很不開心,但放學後,仍堅持來表演。一個星期後,老人又愁眉苦臉地說:“最近我沒有收到養老金彙款,從明天起,我每天隻能給你們兩角錢了。”三個小男孩立刻臉色鐵青,連連說:“不幹了!不幹了!誰會為了區區兩角錢,在這兒浪費寶貴的時間?”。從此老人的房前又恢複了以往的寧靜。
記住別人對自己的恩惠,洗去自己對別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途中才能晴空萬裏。
一座城市來了一個馬戲團。六個小男孩穿戴得幹幹淨淨,手牽手排隊在父母身後,等候買票。他們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即將上演的節目,好像是自己就要騎著大象在舞台上表演似的。終於,輪到他們了,售票員問要多少張票,父親低聲道:“請給我六個小孩和兩個大人的票”。母親心顫了一下,她扭過頭把臉垂得很低。售票員重複了一遍價格。父親的眼裏透著痛楚,他實在不忍心告訴他身旁的興致勃勃的孩子們,“我們的錢不夠”。
一位排隊買票的男子目睹了這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進自己的口袋,將一張50圓的鈔票拉出來讓它掉在地上。然後拍拍那個父親的肩膀,指著地上說:“先生,你掉錢了。”父親回過頭,明白了原委,眼眶一熱,彎下腰撿起地上的鈔票。然後,緊緊地握住男士的手。
有時候,一個發自內心的小小的善行,也會鑄就大愛的人生舞台。
在某些時候,如果能夠注意等待,讓其他大的企業首先開發市場,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在經濟學中,“智豬博弈”是一個著名博弈論例子。
這個例子講的是:豬圈裏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麼,兩隻豬各會采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隻好親力親為了。
“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於故事中的遊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裏還會出現同樣的“小豬躺著大豬跑”的景象嗎?試試看。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僅為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這個遊戲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卻不會很強。
對於遊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的效果並不好。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僅為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拚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獲剛好消費完。
對於遊戲設計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獲最大。
原版的“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於社會而言,因為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並不是最佳狀態。為使資源最有效地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願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遊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
比如,公司的激勵製度設計,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並不一定很高。這相當於“智豬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獎勵力度不大,而且見者有份(不勞動的“小豬”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豬也不會有動力了——就像“智豬博弈”減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勵機製設計就像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的辦法,獎勵並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如業務按比例提成),既節約了成本(對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車”現象,能實現有效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