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交往,常常是意誌力與意誌力的較量。不是你影響他,就是他影響你。
陳阿土是台灣的農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攢了半輩子的錢,終於參加一個旅遊團出了國。國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鮮的,關鍵是,陳阿土參加的是豪華團,一個人住一個標準間。這讓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務生來敲門送早餐時大聲說道:“!”陳阿土愣住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在自己的家鄉,一般陌生人見麵都會問:“您貴姓?”於是陳阿土大聲叫道:“我叫陳阿土!”如是這般,連著三天,都是那個服務生來敲門,每天都大聲說:“!”而陳阿土亦大聲回道:“我叫陳阿土!”但他非常的生氣,這個服務生也太笨了,天天問自己叫什麼,告訴他又記不住,很煩的。終於他忍不住去問導遊,“!”是什麼意思,導遊告訴了他,天啊!真是丟臉死了。陳阿土反複練習“!”這個詞,以便能體麵地應對服務生。又一天的早晨,服務生照常來敲門,門一開陳阿土就大聲叫道:“!”與此同時,服務生叫道:“我是陳阿土!”
我們要想成功,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影響力,隻有影響力大的人才可以成為最強者。
真正的領導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強,隻要懂信任,懂放權,懂珍惜,就能團結比自己更強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身價。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著: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另一隻鸚鵡前則標道: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該買哪隻呢?兩隻都毛色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轉啊轉,拿不定主意。結果突然發現一隻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八百元。這人趕緊將老板叫來:這隻鸚鵡是不是會說八門語言?店主說:不。這人奇怪了:那為什麼又老又醜,又沒有能力,會值這個數呢?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隻鸚鵡叫這隻鸚鵡老板。
許多時候,我們會不經意地處理、打發掉一些自認為不重要的事情或人物,但這種隨意、不負責、不敬業或者是不道德的行為會造成一些很不好的影響或後果。
有個手藝出眾的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板,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板舍不得他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板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他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麼會這樣呢?現在他得住在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裏!
我們又何嚐不是這樣。我們漫不經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積極行動,而是消極應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等我們驚覺自己的處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裏了。
把你當成那個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進去一顆釘,加上去一塊板,或者豎起一麵牆,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創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隻有一天可活,那也要活得優美、高貴。牆上的銘牌上寫著:“生活是自己創造的。”在你的工作事業中,沒有可以隨意打發糊弄的小人物、小事情,“種下什麼種子,將來必定收獲什麼樣的果子。”
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報應。談及此點時,一位做策劃的朋友王小道出了這樣的一段經曆:5年前王小還在一家營銷策劃公司工作,當時一位朋友找他,說他們公司想做一個小規模的市場調查。朋友說,這個市場調查很簡單,他自己再找兩個人就完全能做,希望王小出麵把業務接下來,他去運作,最後的市場調查報告由王小把關,完成後會給王小一筆費用。這的確是一筆很小的業務,沒什麼大的問題。報告出來後王小也很明顯地看出其中的水分,但王小隻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改動,就把它交了上去。對王小而言,這事就這樣過去了。
有一天,幾位朋友拉王小組成一個項目小組,一塊去完成北京新開業的一家大型商城的整體營銷方案。不料,對方的業務主管明確提出對王小的印象不好,原來這位先生正是那項市調項目的委托人。因果循環,王小目瞪口呆,也無從解釋些什麼。這件事給王小以極大的刺激,現在回頭來看,當時王小得到的那點錢根本就不值一提,但為了這點錢,王小竟給自己造成了如此之大的負麵影響!所以千萬不要打發糊弄任何事,即使是很不起眼的工作。
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靈的崗哨,它在那裏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壘中的暗探。
1875年2月21日,卡爾基生於法國阿爾勒小鎮的一個富裕家庭,過著吃穿不愁的小康生活。1996年2月21日,是卡爾基的121歲生日。女記者莎燕·雷伯采訪了她。問:您老怎麼能活這麼久?
答: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問:您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答:沒有秘訣。要是有,我早就高價賣給你們了。
問:您早晨一起床最想幹的事是什麼?
答:上廁所。
問:然後幹什麼?
答:卸完“貨”後上“貨”——吃早餐,接著曬太陽,爬山。
玩笑歸玩笑。老太太還是講了對健康長壽的認識和體會:“人要樂善好施,千萬別琢磨人、算計人!健康是福,是最大的財富,花幾百億也買不來壽命。”為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看法,老太太又向記者講了一個親身經曆的耐人尋味的故事,想以此證明,人有好心易長壽,心術不正者易短命。
那是1965年,她已九十歲,一位不速之客找到她家,非要每月給她一筆養老金不可。此人叫拉伯萊,是法國小有名氣的法律公證人。他先念了一陣慈善經,為使卡爾基老太太生活富裕,享受天倫之樂,他將慷慨解囊,每月發給老太太25法郎養老金。老太太喜出望外。但心想: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世間哪有這種好事!在老太太追問下,拉伯萊終於說出了全部的盤算。養老金不是白給的,老太太去世後她祖先留下的那幢房子要歸拉伯萊所有。老太太微微一笑,答應了,並到公證處做了公證。
當時拉伯萊年富力強,僅46歲。他胸有成竹、穩操勝券地展望,百歲的卡爾基頂多再活七八年就要走人了。
貪心的拉伯萊天天盼老太太快死,但她卻一直健康如常,而且越活越帶勁兒。而工於心計的拉伯萊卻抑鬱寡歡,每況愈下,終於在1995年77歲時患心肌梗塞撒手西歸。到拉伯萊死時,30年間先後給卡爾基老人90萬法郎養老金,高出房產4倍多。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卡爾基老太太得知拉伯萊死時,傷心地流淚,十分惋惜地說:“他有很高的文化,可惜不虛心!為什麼不找我要一瓶APC備用呢?”當時老太太還嘟囔一句:“唉!拉伯萊先生!這麼聰明絕頂的人怎麼也會做虧本的生意呢?”
1997年6月3日上午8時28分,卡爾基老太太於阿爾勒湖泊養老院無疾而終。法國總統希拉克為她拍來了唁電:喜娜·卡爾基老人——虔誠的靈魂,兩次世界大戰的見證者,安息吧。她女兒念完唁電,跪在遺體前大聲痛哭。突然,遺體動了,許多人都嚇跑了。女兒搖動遺體,老太太微微抬手,喃喃地說:“我……要……喝水……”。卡爾基老太太又創一項起死回生的世界紀錄!她神奇地又活了兩個月零一天,於同年8月4日上午9時18分去世。
卡爾基老太太享年122歲零164天,成為正式載入吉尼斯紀錄的世界最長壽的老人。
責任可以讓我們將事做完整,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好。
五歲的漢克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到森林幹活,突然間下起雨來,可是他們隻帶了一塊雨披。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漢克。漢克問道:“為什麼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漢克左右看了看,跑過去將雨披撐開來擋在了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嬌弱小花上麵。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而是他對別人多有幫助。
善於轉換思路思考問題,常能獲得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自從多年前成立,就駿業宏發、蒸蒸日上的公司,今年的盈餘竟大幅滑落。這決不能怪員工,因為大家為公司拚命的情況,絲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說,由於人人意識到經濟的不景氣,幹的比以前更賣力。這也就愈發加重了董事長心頭的負擔,因為馬上要過年,照往例,年終獎金最少加發兩個月,多的時候,甚至再加倍。今年可慘了,算來算去,頂多隻能給一個月的獎金。“讓多年來以被慣壞了的員工知道,士氣真不知要怎樣滑落!”
董事長憂心地對總經理說:“許多員工都以為最少加兩個月,恐怕飛機票、新家具都定好了,隻等拿獎金就出去度假或付帳單呢!”
總經理也愁眉苦臉了:“好像給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現在突然改成兩顆,小孩一定會吵。”“對了!”董事長突然觸動靈機,“你倒使我想起小時候到店裏買糖,總喜歡找同一個店員,因為別的店員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秤,再一顆一顆往回扣。那個比較可愛的店員,則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後一顆一顆往上加。說實在話最後那到的糖沒什麼差異。但我就是喜歡後者。”
沒過兩天,公司突然傳來小道消息——“由於營業不佳,年底要裁員。”頓時人心惶惶了。每個人都在猜,會不會是自己。最基層的員工想:“一定由下麵殺起。”上麵的主管則想:“我的薪水最高,隻怕從我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