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偏要和陌生人說話?”初聽此書名,感覺挺有意思的。當時因為正要登機前往美國洛杉磯,所以,沒有來得及向作者了解更多的情況。後來到了洛杉磯,從E-mail中看到他發過來的全稿。看完後第一感覺就是:you are great!
對於陌生人,我也有過一些體會,很多的想法我們不謀而合。但是我沒有想到作者竟然如此洞察入微,所倡導的理念具有如此的說服力。我像是讀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一樣,一口氣讀完了該書。
我與作者在一場高端培訓中相識,雖然作者性格內斂,與本人性格反差極大,但我們頗為投緣,私交甚厚。作者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內秀型的人——內斂的外表,內心卻蘊藏著深邃的思想,往往有著驚人而獨到的見地。譬如說《偏要和陌生人說話》中所提到的理念,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記得導師安東尼·羅賓遜說過這樣的話:失敗者同成功者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對陌生人的態度。
失敗者認為陌生人帶來的都是麻煩,他們一般都是小偷或者騙子,所以一定要多加提防;而他們如果不是小偷、騙子,那就一定是推銷東西的,而且推銷的東西還一定是高價的劣質貨。如果這些都不是,那陌生人就一定是自己生意的競爭對手,或者是外來的流動人員,隻會讓這個不怎麼寧靜的環境變得更加混亂!
成功者卻認為陌生人都是自己的財富和資源:每一個人都會在某一刻成為陌生人。如果今天你認識了一個陌生人,可能明天他就會讓你少一次成為陌生人的機會;他們可能成為你危急時候可以依靠的人群,可能成為在背後提供信任和支持的後盾,也有可能變成你今天的成功和未來更大成功的夥伴;每一個陌生人的背後是他們的一個生活圈子,和他們這個生活圈子外麵的又一個圈子,而這些人就是成功者成功的基石。
所以,成功者會努力去認識周圍的人和更大的周圍的人;而失敗者隻是躲在一邊,抱怨沒有合適的關係和生不逢時,隻能無奈地抱怨、鬱鬱寡歡……
很多的時候,意識的覺醒比實際的操作方法更為重要,誰覺醒得更快,成功得可能就會更大。可以說《偏要和陌生人說話》像是一劑強生針,它讓你不得不對陌生人引起足夠的重視。可以這樣說,學會結識陌生人,是一個人步入成功的開始。
也許有人會說,結識陌生人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難以預料的風險,但是這一切都不是你拒絕的理由。本書說得多好啊——“陌生人,隻是還未認識的朋友”、“如果你想想你的所有朋友都是從陌生人開始的,你還會害怕陌生人嗎?”
事實證明,兩個毫不相幹的陌生人,要建立關係,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美國的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指出: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你想認識的陌生人。
記得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隻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
原來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這並非隻是一個特例,而是這位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經過一係列的連鎖實驗得出的結論。
好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琢磨這個理論,最後我驚訝地發現,它竟然是完全正確的。你可以用這種結識陌生人的方式來指導你的銷售、引領你事業的發展、完成的你婚戀,解決一切跟人相關的問題。
因為你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認識全世界,你可以跟全世界你想認識的陌生人成為熟人。天啊!你有50億的朋友,何愁萬事不興!
以上本是作者針對此書向我征求的一些簡單的想法,在作者的要求下,我做了簡單的修改。
是為序。
餘仕維於美國洛杉礬
2008年7月6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