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在生活中讓孩子保有一顆愛心(1 / 1)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對孩子疼愛有加,而孩子卻自私自利,覺得父母關心他是理所當然的。不懂得關心父母、關愛他人。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並不是孩子生來就缺少愛心,而是由於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愛心在不經意間給剝奪了。那麼,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愛心呢?

(1)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

嬰幼兒期是人各種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愛心的形成也是在嬰幼兒時期。因此培養孩子的愛心,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抓起。在嬰兒時期,父母要經常愛撫孩子,對孩子微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是孩子萌生愛心的起點。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夥伴,陪孩子遊戲、聊天、學習,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被愛的幸福,為孩子奉獻愛心打下基礎。

(2)父母要富有愛心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隻有富有愛心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富有愛心的孩子。孩子時時刻刻把父母作為自己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父母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孝敬老人、關心孩子、關愛他人、樂於助人等,讓孩子覺著父母是富有愛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孩子學會移情能力

所謂移情能力是指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比如當看到別人生病疼痛時,要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疼痛經驗而能感受到並體諒他人的痛苦,從而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

(4)為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

許多父母隻知道一味地疼愛孩子,卻忽略了給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其實施愛與接受愛是相互的,如果讓孩子隻是接受愛,漸漸地,他們就喪失了施愛的能力,隻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並且覺得父母關心他是理所當然的。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多點關心和疼愛,等他長大了,他就會孝敬父母,疼愛父母。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你沒有給孩子學習關愛的機會,他們怎麼會關愛父母呢?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都不重要,隻有學習好了,將來才會有一個好的前程,於是什麼事都為孩子著想,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習慣、品質、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更重要,並且這些都需要在生活、學習中培養的,不會一蹴而就。

(5)保護好孩子的愛心

有時候父母由於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愛心視而不見,或訓斥一番,把孩子的愛心扼殺在萌芽之中。

例如,有個小女孩為剛下班的媽媽倒了一杯茶,媽媽卻著急地說:“去去去,快去寫作業,誰用你倒茶”。再如有個小孩蹲在地上幫一隻受傷的小雞包紮,小孩的媽媽生氣地說:“誰讓你摸它了,小雞多髒呀!”孩子的愛心就這樣被父母剝奪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在不經意間傷害或剝奪孩子的愛心。

涓涓之水,彙成江海,愛的殿堂靠一沙一石來構建。家長平時注意對孩子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在平時生活中關注孩子,培養孩子的愛心,那仁慈博大的愛心,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並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

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

——盧勤(中國知心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