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其他有類似環境的村莊也需要水。阿旺便重新製定了他的商業計劃,開始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村莊推銷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並且衛生的送水係統,每送出一桶水他隻賺10分錢,但是每天他能送幾十萬桶水。無論他是否工作,無數的村莊每天都要消費這幾十萬桶水,而所有的這些錢便都流入了阿旺的銀行賬戶中。
從此,阿旺幸福地生活著。而阿力在他的餘生裏仍然拚命地工作著,而且還會為未來擔憂著。
這個故事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道理:很多時候方法比努力、勤奮更重要。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要選對方法。隻有方法正確,才能取得成效。
埋頭努力的工作本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要想迅速攀到職業“頂峰”,這是遠遠不夠的。許多人為了在老板麵前表現自己,常常加班加點工作。這些人錯誤地認為唯有這樣才能得到老板的賞識。其實工作效率與工作業績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為忙而忙,也不能為做表麵文章而假忙,結果卻沒有任何成績。所以,我們隻有采用好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才能比一般人更優秀、更有效率,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布魯金斯學會是一所以培養最傑出的推銷員而著稱於世的學校。它有一個傳統,在每期學員畢業時,都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能力的實習題,讓學生去完成。
1975年,布魯金斯學會設計的題目是讓學生將一個微型的錄音機推銷給當時的總統尼克鬆,這個學會的一名學員成功了。克林頓當總統的8年間,學會曾設計過一個題目,是讓學員將一條三角褲頭推銷給克林頓總統,但是8年過去了,無一人推銷成功。小布什當總統之後,學會又給學生的命題為:請你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布什總統。
實際上,布什什麼也不缺,他要一把斧子幹什麼?即使說他需要斧子,也不需要他親自去購買;退一步說他就是他親自去買了,也不一定會碰上你這個賣斧子的推銷員。因而,要完成這個題目應該說是大海撈針——夠難的了。
可是,有一個叫做喬治·赫伯特的學員,並不認為這個題目有多麼難。他首先圍繞著斧子和布什總統的關係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調查研究,得知布什總統在克薩斯州有一座農場,農場裏麵長著許多樹木,這些樹木確實需要修剪。緊接著就給布什總統寫信,闡明總統需要買一把斧子的理由。布什總統接信後,也認為是這樣,確實有必要買一把斧子,一來對樹木進行修剪,二來鍛煉身體,經常到林子裏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三可以調節一下繁忙的生活。於是立即給這位學生寄去了15美元,買回了一把斧子。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是成功的通行證。找不對方法,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的。工作中,隻要我們用心地去找對方法,再加上努力,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才能一路披荊軋棘、乘風破浪,奪取勝利的製高點。
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
人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沒有一個良好的時間管理方法,人們麵對突然湧來的大量事務,會變得手足無措。麵對錯綜複雜的事務,要想應付自如,得心應手,需要根據你的計劃和目標,科學地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在於:分清輕重緩急,設定優先順序。古人雲:“事有先後,用有緩急。”任何事情都有輕重緩急之分。重要性最高的事情應該優先處理,不應將其和重要性最低的事情混為一談。對於那些零零散散的事務,我們可以先把它們按照“急重輕緩”的順序,整理好再著手處理。隻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並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會變得井井有條,簡約有效。
許多人在處理日常工作的時候,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這些人以為每個任務都是一樣的,隻要時間被忙忙碌碌地打發掉,他們就從心眼兒裏高興。他們隻願意去做能使他們高興的事情,而不管這些事情有多麼不重要或多麼不緊急。而很多重視工作效率的人在處理一年或一個月、一天的工作之前,總是按重要性來安排自己的時間,他們總是把重要事情擺在第一位。
重視工作效率的人懂得,他們必須要完成許多工作,而且每件工作都要達到一定的效果。因此,他們就會集中一切資源以及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堅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麵先做。要做最重要的事,就是養成把每天要做的工作排列出來的習慣。
在一次管理課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能裝水的罐子。然後又從桌子下麵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裏的鵝卵石。當教授把石塊放完後問他的學生:“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真的嗎?”教授笑著問。然後又從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又加了一些,直至裝不進了為止。他再問學生:“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這次他的學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後班上有位學生小聲回答道:“也許沒滿。”“很好!”教授說完後,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裏。倒完後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你們再告訴我,這個罐子是滿的呢?還是沒滿?”“沒有滿。”全班同學這下學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好極了!”教授再一次稱讚這些“孺子可教”的學生們。稱讚完後,教授從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中。當這些事都做完之後,教授正色問他班上的同學:“我們從上麵這些事情中得到了哪些重要的啟示?”
班上一陣沉默,一位自以為聰明的學生回答說:“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如果要擠一下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教授聽到這樣的回答點了點頭,微笑著說:“答得不錯,但並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重要信息。”說到這裏教授故意停住,用眼睛掃了全班同學一遍後說:“我想告訴各位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裏去,也許你以後永遠都沒有機會再把它們放進去了。”
做事情如果不能把握關鍵所在,常常是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結果卻收效甚微。相反,如果能夠了解事物的關鍵所在,結果就會完全不同。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然後,堅持按重要性優先排序的原則做事。你將會發現,再沒有其他辦法比按重要性辦事更能有效利用時間了。
一個公司無論如何簡單,管理如何有序,公司有待完成的工作總是遠遠多於用現有的資源所能做的事情,因此你必須要分清輕重緩急,否則很可能一事無成。而你對公司的了解,以及做出的決策分析,恰恰也就反映在這些輕重緩急的決定之中。
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查爾斯·舒瓦普,向效率專家艾維·利請教“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的方法。
艾維· 利聲稱可以在10分鍾內就給舒瓦普一樣東西,這東西能把他公司的業績提高50%,然後他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請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舒瓦普用了5分鍾寫完。
艾維·利接著說:“現在用數字標明每件事情對於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
這又花了5分鍾。
艾維·利說:“好了,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隻是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直至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二項、第三項……直到你下班為止。如果隻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緊,你總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維·利最後說:“每一天都要這樣做——您剛才看見了,隻用10分鍾時間——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後,叫你公司的人也這樣幹。這個試驗你愛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後給我寄支票來,你認為值多少就給我多少。”
一個月之後,舒瓦普給艾維·利寄去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那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
5年之後,這個當年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廠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人們普遍認為,艾維·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沒。
弄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是有效利用時間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不但能夠使得你有限的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為你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在生活中,工作勤奮卻沒有取得成就的人比比皆是。這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中常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分不清主次輕重。他們常常是揀了芝麻丟西瓜,雖然小事幹得又多又好,但成效不大,因為那畢竟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而真正重要的大事卻常常被他們忽視,因為小事已經占用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為了讓時間利用率最大化,為了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成功,你要試著比普通人多思考一些,學會先做重要的事。
小細節成就大完美
成功人生,往往就從小事開始。點滴的小事之中蘊藏著豐富的機遇,不要因為它僅僅是一件小事兒不去做。立大誌,幹大事,精神固然可嘉,但隻有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心思細致,注意抓住細節,才能養成做大事所需要的嚴密周到的作風。有時,一件小事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做事的態度,可以成為我們成功的契機。要知道,隻有善於做小事的人才能做成大事。
美國福特公司名揚天下,不僅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據熬頭,而且改變了整個美國地國民經濟狀況,誰又能想到該奇跡地創造者福特當初進入公司地“敲門磚”竟是“撿廢紙”這個簡單地動作?
那時候福特剛從大學畢業,他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一同應聘地幾個人學曆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麵試時,福特感到沒有希望了。當他敲門走進董事長辦公室時,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很自然地彎腰把他撿了起來,看了看,原來是一張廢紙,就順手把它扔進了垃圾桶。董事長對這一切都看在眼裏。福特剛說了一句話:“我是來應聘地福特”。董事長就發出了邀請:“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這個讓福特感到驚異地決定,實際上源於他那個不經意地動作。從此以後,福特開始了他地輝煌之路,直到把公司改名,讓福特汽車聞名全世界。
無獨有偶。平安保險公司的一個業務員也有與福特相似的驚喜。他多次拜訪一家公司的總經理,而最終能夠簽單的原因,僅僅是他在去總經理辦公室的路上,隨手建起了地上的一張廢紙並扔進了垃圾桶。總經理對他說:“我(透過窗戶玻璃)觀察了一個上午,看看哪個員工會把廢紙撿起來,沒有想到是你。”而在這次見麵總經理之前,他還被“晾”了3個多小時,並且有多家同行在競爭這個大客戶。
一個人要養成重視小事的習慣,因為從一些小事上,能反映出做事的態度。不要忽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細節,有時這是這些小事或細節,決定著一個人的成敗。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或許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日本東京貿易公司的一位專門負責為客商訂票的小姐,她給德國一家公司的商務經理購買往來於東京、大阪之間的火車票。不久,這位經理發現了一件趣事:每次去大阪時,他的座位總是在列車右邊的窗口;返回東京時又總是靠左邊的窗口。經理問小姐其中緣故,小姐笑答:“車去大阪時,富士山在你右邊,返回東京時,山又出現在你的左邊。我想,外國人都喜歡日本富士山的景色,所以我替你買了不同位置的車票。”就這麼一樁不起眼的小事使這位德國經理深受感動,促使他把與這家公司的貿易額由400萬馬克提高到1200萬馬克。
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有時,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卻往往關係到一件事情的成敗,關係到個人的前途和命運。我們必須真正了解“平凡”中蘊藏的深刻內涵,關注那些以往認為無關緊要的平凡小事,並盡心盡力地認真做好它。所以,我們要真正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把小事做好,把細節做得更周到細致,注意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
美國印第安人克魯姆是餐廳中的廚師,有一天來了幾個法國客人,他們嫌他製作出來的油炸食物太厚太硬。克魯姆知道後很生氣,他隨手拿過一隻馬鈴薯,切成很薄的片,扔到了油鍋裏。起鍋後就送到法國客人的桌上。誰知客人一吃,大呼好吃。從此這種炸薯片風行開來,最後成為肯德基、麥當勞首推的主食。
事物都具有偶然性,雖然它發生的概率比較低,但它畢竟存在。成功也是如此。有時,一個細節往往就會創造成功。所以,不要忽視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細節,抓住這個細節,也許它就是成功的開始。
我們應該養成注意細節的習慣,以認真的態度做好每一件小事,以責任心對待每個細節。因為細節中往往蘊含著機會,細節往往決定著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