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感性放縱,理性自控(2 / 3)

穎考叔果然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中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威,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穎考叔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下來。另一位大將假叔盈以為穎考叔被許兵射中陣亡了,忙拿起戰旗,又指揮士卒衝城,終於拿下了許都。

可見,一個人事業有成、春風得意,難免鋒芒畢露。若不知收斂,一味賣弄乖巧,耍小聰明,甚至逞強鬥勇,定會傷及上下左右,招致詆毀誹謗,最終落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下場。

隋唐著名才子薛道衡,13歲時就能講《左氏春秋傳》,隋高祖時,做內史侍郎。大業五年,被召進京,當時已是自負才氣的隋煬帝楊廣在位,薛道衡為了顯示自己文章水平,呈上了《高祖頌》,煬帝看了就很不高興,說:“這隻是文詞漂亮而已。”有一次,煬帝與下臣談天,說自己才高八鬥,傲視天下文士,禦史大夫乘機說薛道衡自負才氣,不聽訓示,有無君之心。於是煬帝便下令把薛絞死了。看來,薛道衡由於不懂得深藏不露、明哲保身,得罪了不少人,不但有隋煬帝,也有那個進讒言的禦史大夫,甚至可能還有其餘的那些大臣,否則怎會沒人替他求情於煬帝呢?因為鋒芒太露而把人得罪光了,薛道衡算得上是一個典型。

正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當你誌得意滿時,且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則就會被別人當靶子打。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掌控好自己情緒的起伏

情緒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產生的內心體驗,在麵對一些煩瑣的事情時,人都容易產生焦躁不安,或者悲觀,或者焦慮,或者沮喪,或者憤怒……這些都是情緒的一種表現。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情緒的海洋中。情緒這東西十分微妙,難以言傳,它看不見,摸不著,對我們的影響往往超乎想象。

生活中,擾人心情的事情時有發生,並成為影響我們情緒的罪魁禍首。因此,我們要看清自己的弱點,不要受到情緒的影響,用意誌來控製自己,從容應付突發事件。

在拿破侖·希爾事業生涯的初期,他就曾受到個人情緒的困擾。有一次,拿破侖·希爾和辦公室大樓的管理員發生了一場誤會。這場誤會導致了他們兩人之間相互憎恨,甚至演變成了激烈的敵對狀態。這位管理人員為了顯示他對拿破侖·希爾一個人在辦公室工作的不滿,就把大樓的電燈全部關掉。這種情形已連續發生了幾次,一天, 拿破侖·希爾在辦公室準備一篇預備在第二天晚上發表的演講稿, 當他剛剛在書桌前坐好時,電燈熄滅了。

拿破侖·希爾立刻跳起來,奔向大樓地下室,找到了那位管理員並破口大罵。他以無比火更熱辣辣的詞來對管理員痛罵,直到他再也找不出更多的罵人的詞句了,隻好放慢了速度。這時候,管理員直起身體,轉過頭來,臉上露出開朗的微笑,並以柔和的聲調說道:“你今天早上有點兒激動,不是嗎?”管理員的話似一把銳利的劍,一下子刺進拿破侖·希爾的身體。拿破侖·希爾的良心受到了譴責。待他控製了憤怒的情緒後,他平靜了下來,他知道,他不僅被打敗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是主動的,又是錯誤的一方,這一切隻會更增加他的羞辱。於是,拿破侖·希爾歉意地說:“對不起!我為我的行為道歉——如果你願意接受的話。”管理員臉上露出那種微笑,他說:“憑著上帝的愛心,你用不著向我道歉。除了這四堵牆壁以及你和我之外,並沒有人聽見你剛才說的話。我不會把它傳出去的。我也知道你也不會說出去的。因此我們不如就把此事忘了吧?”

拿破侖·希爾向他走過去,抓住他的手,使勁握了握。拿破侖不僅是用手和他握手,更是用心和他握手。在走回辦公室的途中,拿破侖·希爾感到心情十分愉快,因為他終於鼓起勇氣,化解了自己做錯的事。

之後,拿破侖·希爾下定決心,以後絕不再失去自製。因為當一個人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時,另一個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識丁的管理員還是有教養的紳士——都能輕易地將自己打敗。

看來,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它是我們成功的前提,更是我們身心健康的保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僅讓你重新獲得主導權,而且會使你發現,掌控自己的情緒以後,所有的難題都能夠輕鬆駕馭了!

情緒應該時時受到理智的支配,能否控製自己的情緒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體現。有效地管理和調控自己的情緒,就能夠改變自己的處境,麵對不如意的現實。

以下是成功人士關於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的經驗之談:

(1)要保持理智,遇事冷靜些。

理智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理智地對待自己遇到的麻煩,不能頭腦發熱,意氣用事。

(2)凡事要想長遠,顧及後果。

時刻以大局為重,以友誼為重,把個人的利益榮辱放在次要地位,這種品質往往能幫助人成就一番事業。

(3)加強自我修養,通達事理。

成熟的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調節自己的氣質。思想修養愈好,自覺調節氣質的能力就愈強,遇事就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來處理。遇到不愉快的事,采取自我分心的辦法,自覺地把注意力轉到別的事情上。

(4)保持良好的心境,排除不良情緒。

應防止因身體不適或疾病而影響心情,做到樂觀、開朗、豁達。當心情好的時候,即使別人把自己一件心愛的東西弄丟,也不會發怒,心情不好時,別人友好地問個路,也會不耐煩。

不要讓小事影響了你的心情

現實生活中,讓人生氣令人發怒的事也許會隨時發生,而作為一個有頭腦的理智的人,為了安寧地、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理智地處理各種不愉快,就需要忍氣製怒,如果不忍,任意地放縱自己的感情,首先傷害的是自己。

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中,有一隻駱駝有氣無力地向前走著。正午的太陽簡直就是一個大火球,把駱駝曬得又餓又渴,焦急萬分。裝了一肚子火的駱駝正不知該往哪兒走時,它的腳掌就被一塊小小的玻璃片胳了一下,駱駝頓時火冒三丈,它抬起腳狠狠地將碎玻璃片踢了出去,卻不小心將腳掌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鮮紅的血液頓時把沙粒給染紅了。

氣呼呼的駱駝因為疼痛一瘸一拐地向前走著,身後留下了一串血跡,血跡引來了空中的禿鷲。它們在駱駝上方的天空中不停地嘶叫和盤旋著。駱駝心裏一驚,不顧傷勢狂奔起來。極速的跑動使傷口不斷地撕裂,血也越流越多,在沙漠上留下一條長長的血痕。當駱駝跑到沙漠邊緣時,濃重的血腥味兒又引來了附近的沙漠狼,疲憊加之流血過多,無力的駱駝隻得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東奔西突,倉皇中跑到一處食人蟻的巢穴附近。鮮血的腥味兒惹得食人蟻傾巢而出,黑壓壓地向駱駝撲過去。就在一刹那,食人蟻就像一塊黑毛毯,把駱駝裹了個嚴嚴實實。一會兒工夫,那隻可憐的駱駝就滿身是血地倒在了地上。

臨死前,這隻駱駝追悔莫及地歎道:“我為什麼跟一塊小小的碎玻璃片生氣呢?”臨死前才明白不應該動不動就生氣,這隻駱駝顯然明白得太晚了。

英國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經說過:“為小事生氣的人,生命是短暫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那麼你就不會再為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而生氣了。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人們愁眉苦臉,抑鬱傷感,發脾氣,說起來不過多是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人生是多麼的短暫,因一些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耿耿於懷,為這些小事而浪費你的時間、耗費你的精力是不值得的。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軍爭奪賽在美國的紐約舉行。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遙遙領先,隻要再得幾分便可穩拿冠軍了,就在這個時候,他發現一隻蒼蠅落在主球上,他揮手將蒼蠅趕走了。可是,當他俯身擊球的時候,那隻蒼蠅又飛回到主球上來了,他在觀眾的笑聲中再一次驅趕蒼蠅。這隻討厭的蒼蠅破壞了他的情緒,而且更為糟糕的是,蒼蠅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對,他一回到球台,蒼蠅就又飛回到主球上來,引得周圍的觀眾哈哈大笑。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亂,連連失利,而他的對手約翰???????迪瑞則愈戰愈勇,趕上並且超過了他,最後奪走了桂冠。第二天早上,人們在河裏發現路易斯???????福克斯的屍體,他投河自殺了!

為了和一隻小小的蒼蠅鬥氣,路易斯???????福克斯丟了冠軍甚至自己的生命,這真可謂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他們實在太在意身邊一些瑣事了。其實,很多人的煩惱,並不是由多麼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來自對身邊一些瑣事的過分在意、計較和較勁。

我們的心靈在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沉著的,不要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氣,生氣與煩惱隻是展現自己麵對困難時的無能而已,隻有沉著與冷靜才是麵對困難並消滅它的最好辦法。所以說,我們不應讓一些小事影響了自己的心情,而是用豁達的心態去麵對,這樣才會有一個好結果。

心浮氣躁容易使人盲目衝動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力量使我們茫然不安,讓我們無法寧靜,這種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氣躁,是成功、幸福和快樂最大的敵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浮躁不僅是人生最大的敵人,而且還是各種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性,已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這樣說,我們的一生是同浮躁鬥爭的。

《鬱離子》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晉鄭之間的地方,有一個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子的中心搗碎;下圍棋敗了就把棋子兒咬碎。人們勸告他說:“這不是靶心和棋子的過錯,你為什麼不認真地想一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他聽不進去,最後因脾氣急躁得病而亡。

遇事急躁,氣浮心盛的例子還不止這一個。不少人辦事都想一蹴而就,應該知道,做什麼事都是有一定規律、有一定步驟的,欲速則不達。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著急,你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果在你奮鬥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製訂方針、策略以穩步前進。

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則必然心浮,心浮就無法深入到事物中去仔細研究和探討事物發展的規律,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氣躁心浮,辦事不穩,差錯自然會多。所以成大事者首先應克服的就是自己的浮躁情緒。

戰國時期魏國人西門豹,性情非常急躁,他常常紮一條柔軟的皮帶來告誡自己。魏文侯時,他做了鄴縣令。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克服暴躁的脾氣,要忍躁求穩求安求靜,才在鄴縣做出了成績。

唐朝人皇甫嵩,字持正,是一個出的脾氣急躁的人。有一天,他命兒子抄詩,兒子抄錯了一個字,他就邊罵邊喊,叫人拿棍子來要打兒子。棍子還沒送來,他就急不可待地狠咬兒子的胳膊,以至咬出血。如此急躁的人,怎能寬容別人?這樣教育後代,能教育得好才怪呢!後來他也意識到這樣急躁,氣性過大,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便開始學習忍耐。

相反,忍躁不亂行事,於人於事有從容的風度,東漢時的劉寬,就是這樣。漢桓帝時,他由一個小小的內史遷為東海太守,後來又升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寬容他人。有一次,劉寬正趕著要上朝,時間很緊,他衣服已經穿好,夫人想試試他的忍性,就讓丫環端著肉湯給他,故意把肉湯打翻,弄髒了劉寬的衣服。丫環趕緊收拾盤子,劉寬表情一點不變,還慢慢地問:“燙傷了你的手沒有?”他的性格氣度就是這樣。其實湯已經灑在了身上,時間也確實很緊,即使是把失手灑湯的人罵一頓,打一頓,時間也不會奪回來,急又有什麼用處呢?倒不如像劉寬那樣,以自己的容人雅量,從容對事,再換件朝服,更為現實和有用。

從正反兩麵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浮躁的危害很大,往往給生活和事業帶來損失。所以,我們要戒急戒躁,遇事沉著、冷靜,多分析思考,然後再行動。

有一位德國考古學家,為了找尋古印加帝國文明的遺跡,不遠萬裏來到南美的叢林中。他雇用了一些當地的土著人作為向導及挑夫,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朝著叢林的深處行進的過程中,總是考古學家先喊著需要休息,所有的土著人才隻好停下來等候他。

那些土著人的腳力確實過人,盡管他們背負笨重的行李和器材,仍是健步如飛。考古學家雖然體力跟不上,但也希望能夠早一點到達目的地,一償平生的夙願,好好地研究一番古印加帝國文明的奧秘。

到了第四天,考古學家一早醒來,便立即催促著打點行李,準備上路。不料,翻譯卻說土著人拒絕出發。

在整個拒絕行動,令考古學家惱怒不已。經過詳細的溝通,考古學家終於了解,這裏的土著人自古以來便流傳著一項神秘的習俗,在趕路時,皆會竭盡所能地拚命向前衝,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

考古學家對於這項習俗產生了強烈的好奇,通過翻譯詢問向導,為什麼在他們的部族中,會留下這麼耐人尋味的休息方式。向導很莊嚴地回答考古學家的問題,道:“那是為了讓我們的靈魂,能夠追得上我們趕了三天路的疲憊身體。”

考古學家聽了向導的解釋,心中若有所悟,沉思了許久,終於展顏微笑。他心中深深地認為,這是他這一趟考古旅行中,最有價值的一項收獲。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著急,你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果在你奮鬥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製訂方針、策略以穩步前進。所以,我們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地讓自己奔向一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目標,而是踏踏實實地去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對於渴望成功的人,應該記住:你著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艱辛漫長而又曲折,隻有穩步前進才能堅持到終點,贏得成功;如果一開始就浮躁,那麼,你最多隻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後就會累倒在地。

因此,一個人隻有控製了浮躁,他才會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會有足夠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步,最後走向成功。隻有自己控製好了自己的浮躁情緒,才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誘惑而迷失方向。

猜疑是害人害己的禍根

所謂“猜疑”,就是無中生有地起疑心。它是人際關係的文化腐蝕劑,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東西毀於一旦。如果在與人交往時總是猜疑別人,那麼彼此的關係就難以繼續維持。

有了猜疑之心,對待朋友,看待事實,就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而是憑借一點表麵現象,主觀臆斷,隨意誇大,進而扭曲事物,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論,或者先入為主,先設框框,然後察言觀色,甚至無中生有,把幻覺當真,把一些毫無關係的現象也當作事實材料,生拉硬拽來當作證據。

大學畢業後,李葉被一家知名外企錄用,他欣喜不已,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一番成績。他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唯恐稍不留意影響到領導和同事對自己的看法。一次,他成功地完成了一張設計圖,高興之餘,情不自禁脫口而出:真是太棒了!鄰桌的同事聞聲抬頭瞄了他一眼,他馬上緊張起來,糟糕!同事一定覺得我太得意忘形了。又一次,聽到部門主管與人談話中提到“新員工”三個字,並表情嚴肅,他的心一下縮緊了,一定是說我什麼不好的事情。上班路上,遇到一位年長的同事,對方隨口一句:年輕人,走路都是昂首挺胸啊!他馬上將頭垂了下來。壞了!這分明是在批評我盛氣淩人,不尊重老同事。此後,每當見到別人臉色不好或兩三個人低聲交談,他擔心是不是在針對自己,過分猜疑讓他身心疲憊,感覺周圍的環境越來越差,苦惱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