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總會有奇跡
在這世上,有一種最能體現無私意蘊的情感叫做愛心,它穿越時空,照亮一個人心中的黑暗;它無私而高尚,融化人們冰冷的心田;它不求回報,心甘情願地付出。世上每個人都期望得到愛。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是無可比擬的。給人以愛,你也將處處得到人愛。
有一位婦人看見門前坐著3個老人,雖然不認識他們,但是友好的招呼他們進門吃點東西。
“家裏的主人在嗎?”老人們問。
“不在,他出去了。”女人說。
“那我們不能進去?”老人們回答到。
晚上,丈夫回到家,女人將事情經過告訴了他,然後就讓女人出去邀請三位進屋休息。
但是老人們說:“我們不可以一起進一個房間?”丈夫不解。
其中一位老人說,“我們三個人,這位的名字是財富,那位的名字叫成功,我是愛,你們商量以下,要我們中間哪一個到你們家。”
女人進屋裏告訴了丈夫,丈夫興奮地說:“趕緊讓財富進來吧。”
女人表示反對:“為什麼不讓成功進來啊?”
他們的兒媳婦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我想應該先邀請愛進來。”
丈夫思考了一下,同意了兒媳婦的話,就讓夫人出去邀請愛進來。愛起身向屋裏走去,另外兩位也跟著進來。
大家不理解,“我們隻邀請愛,怎麼你們二位也進來了呢?”
三位老者說:“如果你們邀請的是財富或者成功,另外兩位不會進來。然而你邀請的是愛,因為無論愛走到哪裏,我們都會跟隨。”
生活中,愛常常在最微小、最平凡的行動中表達出來。愛不是誓言,不是許諾,它是生活中小小的細節。
在波斯裏亞的一個小村莊裏,住著一個叫弗西姆的婦人,她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和一個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奧地利工作,有一天,丈夫從奧地利帶回兩條金魚,養在魚缸裏。
不久,波斯尼亞戰爭爆發了,弗裏姆的丈夫為國家獻出了生命,而戰爭也毀滅了他們的家園,弗西姆隻好帶著孩子到他鄉逃難,臨行前,弗西姆並沒有忘記那兩條金魚,因為那也是兩條生命啊,而且還是丈夫給自己和孩子的禮物。她把金魚輕輕地放入一個小水坑裏,然後出發了。
幾年以後,戰爭結束了,弗裏姆和孩子們重返家園。而家鄉仍是一片廢墟,弗西姆不知道怎麼樣才能使自己的家重現生機。
忽然,她發現在她曾經放過金魚的小水坑裏,浮動著點點金光,原來是一群可愛的小金魚。它們一定是那兩條金魚的後代。弗西姆突然間看到了希望,她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勵,她和孩子們精心飼養起那些金魚來,她相信,生活會像金魚一樣,越來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魚的故事逐漸流傳開來。人們從各地趕來,觀賞這些金魚,當然,走的時候也不會忘記買上兩條帶回家。也許,那金魚象征著希望。沒用多長時間,弗西姆和孩子們憑著賣金魚的收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弗西姆用自己的愛心拯救了兩條金魚的生命。雖然我們無法預言金魚的繁衍,那是偶然的現象;但是,愛心不是偶然的,是從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中顯現出來的。愛心能清除悲傷的瓦礫,推倒絕望的斷壁,也能點燃希望的燈。一點一滴無聲的愛是很關鍵的,愛心所至,必將春風化雨暖人心。
有一個發生在英國的真實故事。
有位孤獨的老人,無兒無女,又體弱多病。他決定搬到養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購買者聞訊蜂擁而至。住宅底價8萬英鎊,但人們很快就將它炒到了10萬英鎊。價錢還在不斷攀升。老人深陷在沙發裏,滿目憂鬱,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會賣掉這棟陪他度過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個衣著樸素的青年來到老人眼前,彎下腰,低聲說:“先生,我也好想買這棟住宅,可我隻有1萬英鎊。可是,如果您把住宅賣給我,我保證會讓您依舊生活在這裏,和我一起喝茶,讀報,散步,天天都快快樂樂的——相信我,我會用整顆心來照顧您!”
老人頷首微笑,把住宅以1萬英鎊的價錢賣給了他。可見,完成夢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廝殺和欺詐,有時,隻要你擁有一顆愛人之心就可以了。
愛心給人的感覺不是偉大,而是平凡,心是人活動的天地,一個微笑,一句暖語,都會讓人感到溫暖。隻要你擁有一顆愛心,並且讓它在你心裏長存,那麼愛心不管在哪裏開花,終究有一天會在那裏結下果實,不要放棄拯救愛心的機會,那樣你才能得到回報。
隻要我們充滿愛心,人間便會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愛護,世間才會充滿溫暖。
用你的熱情去感化他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收到了爺爺給他的一份生日禮物,那是一隻可愛的小烏龜。他在興奮之餘,很想和烏龜一起玩耍,但烏龜初到陌生的環境,一下子就把頭腳縮進了殼裏。小男孩便用棍子捅它,想把它趕出來,但卻一直沒有效果。
爺爺看到他的舉動,就說:“不要用這種方法,我教你一個更好的辦法。”他和小男孩把烏龜帶進屋內,放在暖和的壁爐旁,幾分鍾後烏龜覺得熱了,便伸出了它的頭和腳,主動向小男孩爬去。
“有時候人也像烏龜一樣。”爺爺說,“不要用強硬的手段逼迫人,隻要以善意、親切、誠摯和熱情的方式,使他覺得溫暖,他就一定會去做你想要他做的事。”
善良、溫柔與友好是誰都抵擋不了的力量,送出一片陽光,必然會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一顆善意的心,一種熱情的態度,可以說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我們給予他人以熱情和溫暖,然而我們本身卻並未因為給予而有所減少,反而會由於給予而獲得更到。我們把熱情和溫暖給人得越多,則我們所能回收的熱情和溫暖也就越多。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則寓言形象地說明了一個道理:溫暖勝於嚴寒。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我們要用春天般的溫暖去對待每一個人,就會贏得別人好感。
亨利是個商人,人過中年,事業上卻不盡如人意,屢屢受挫,因此情緒十分低落,常常無端地發脾氣,抱怨別人欺騙了他。終於有一天,他對妻子說:“這個城市令我失望,我想離開這裏,換個地方。”無論朋友們如何相勸,都無法改變他的決定。
亨利和妻子來到了另外一個城市,搬進了新居。這是一幢普通的公寓樓。亨利忙於生意,早出晚歸,對周圍的鄰居未曾在意。
一個周末的晚上,亨利和妻子正在整理房間,突然,停電了,屋子裏一片漆黑。亨利很後悔來的時候沒有把蠟燭帶上,隻好無奈地坐在地板上抱怨起來。
門口突然傳來輕輕的、略為遲疑的敲門聲,打破了黑夜的寂靜。
“誰呀?”亨利在這個城市並沒有熟人,也不願意在周末被人打擾。他很不情願地起身,費力地摸到門口,極不耐煩地開了門。
門口站著一個小女孩,是普通得幾乎難以給人留下什麼印象的那種。
“沒有!”亨利氣不打一處來,“嘭!”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真是麻煩!”亨利對妻子抱怨道,“討厭的鄰居,我們剛剛搬來就來借東西,這麼下去怎麼得了!”
就在他滿腹牢騷的時候,門口又傳來了敲門聲。
打開門,門口站著的依然是那個小女孩,隻是手裏多了兩根蠟燭,紅彤彤的,就像小女孩漲紅的臉,格外顯眼。“奶奶說,樓下新來了鄰居,可能沒有帶蠟燭來,要我拿兩根給你們。”
亨利頓時愣住了,他被眼前發生的一幕驚呆了,好不容易才緩過神來。“謝謝你和你奶奶,上帝保佑你們!”
屋子亮了,亨利的心也亮了。
在那一瞬間,亨利猛然意識到了很多,他明白了自己失敗的根源就在於對別人的冷漠與刻薄。
熱情是融化堅冰的力量,冷漠是隔離人心的高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來都是相互的。俗話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你給人以陽光,反射回來的便是溫暖;你給人以霜雪,回饋你的是寒冷。隻要我們用熱情去感化冰冷,就會多一份熱情,少一點冷漠。
與人為善天地寬
中國有句古話叫:“與人為善”,是說人不論到什麼時候,都要以善的一麵對待別人,這是做人的一種積極和有意義的行為。與人為善是一種美德,是做人的重要準則。它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有一個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自由天地,並享受到一種施惠與人的快樂。
有一次,一位哲學家曾問他的學生:“人生在世,最需要做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許多。但最後有一位學生說:“與人為善!”正是。那哲學家說:“在‘與人為善’四個字中,包括盡了別人所說的一切。因為有著善心的人,對於自己,則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適宜的事,對於他人,則他是一個良好的侶伴,可親的朋友。”
古往今來,與人為善是美德,備受推崇和褒獎。它是倫理道德範疇中最基本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具體體現就是善行,就是善舉,就是對社會,對他人做一些符合道德要求的、具有有益結果的事情。
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他把1元錢丟進賣鉛筆人的懷中,就走開了,但他又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就連忙返回,從賣鉛筆那裏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記取筆了,希望不要介意,最後他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而且上麵有標價。”
幾個月後,在一個社交場合上,一位穿著整齊的推銷商迎上這位紐約商人,並自我介紹:“你可能已經忘訪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你,你就是那個重新給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推銷鉛筆的乞丐,直到你跑來並告訴我,我是一個商人為止。”
商人的善舉使一個頹廢的推銷員找回了自信與自尊,並成就了其事業。一個小小的善念,一次善意的提醒,對於我們來說算不了什麼,但是,誰又能夠說不會因此成就一個人,或者幫助一個人脫離困境呢?
與人為善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同情心,它是一種無形的相助,一種博大的愛,是一股矯正世俗的春風。
與人為善並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與人為善,其實極易做到,它並不要你刻意做作,有時隻要有一顆平常心、一張笑臉就行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在律師事務所就職的中年男性,由於工作壓力大,家務負擔重,他時有身心疲憊的感覺。他的脾氣不知不覺中在變壞,他與家人的關係也日趨緊張。他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他決心用微笑改變自己。
早晨,當梳頭的時候,他對著鏡中的自己微笑;吃早飯時,他對妻子和兒子微笑;出門對開電梯的大媽微笑著說一聲“早”;工作時,他對認識和不認識的客戶微笑,對同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