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銀藤蒲公英方
原料:銀花藤100克、蒲公英100克。
製法:用水洗淨,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
功效:清熱解毒,治熱毒瘡癤、痱子。
7.產後一些並發症的防治
產後常見的並發症有子宮脫垂、便秘、出汗異常等幾種,下麵作簡單的介紹。
(1)子宮脫垂的防治
子宮脫垂與產後保養有著密切關係。產婦應當做好產後保健。
①產後下床勞動不可過早。避免過度體力勞動,不可做上舉勞動。當然,並不要求絕對地臥床休息。
②保持大便通暢。如有便秘,可服麻仁丸5克,每日二次;或早晚服蜂蜜一匙,以潤腸通便。絕對禁止用力大便。
③注意保暖防寒,防止感冒咳嗽。患有慢性咳嗽者,應積極治療。
④加強盆底肌和提肛肌的收縮運動。如抬臀運動,讓產婦仰臥屈腿,有節律地抬高臀部,使臀部離開床麵,然後放下。每日二回,每回連做10次~15次。此運動能使盆底肌、提肛肌逐漸恢複其緊張度,做產褥體操時可采用。
⑤若已經發生子宮下垂,應絕對臥床休息,可多食用補氣升陽益血的藥膳,如人參粥、參芪粥、人參山藥烏雞湯、人參肘子湯、黃芪羊肉湯等。
(2)產後便秘的防治
產後幾乎所有的產婦都會便秘。這是因為分娩前後基本不進食、腹壓降低不易用勁、會陰切開或痔瘡疼痛不能用勁、產後臥床休息、腸蠕動減弱等種種不利因素導致的。產婦可在產後加強保健。
①蜂蜜適量,開水衝作飲料口服。
②胡桃肉適量,搗爛衝豆漿服。蘇子9克,芝麻9克,搗爛煮粥服。此外食菠菜粥、紅薯粥、牛乳花生粥、沙參鴨湯、黃芪當歸烏雞湯,會有一定療效。忌食辛辣煎炒油炸食物。
③加強產後運動,定時做產後體操。適當增加活動範圍和下床活動時間,促進腸蠕動。
④大便困難切忌用力,以防子宮脫垂及直腸脫出,保持會陰清潔,以防感染。
⑤若以上方法均無效,可用一些輕瀉劑,如中藥番瀉葉泡水代茶飲;麻仁膠囊每次二粒,每日二次;睡前口服果導片一粒。仍然無效者應去醫院接受治療,不要亂服瀉藥,以免影響產婦身體複原。
(3)產後出汗異常的防治
分娩後為了排出產婦身體妊娠期增加的多餘水分,產褥期汗腺分泌功能會非常活躍,出汗明顯增多,尤其在活動、吃飯或睡覺時,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產後出汗異常是一種病理現象,它包括自汗和盜汗。自汗指白天自然出汗,出汗量多,無論冬春出汗濕衣,產後10日以後仍然汗流不止,並且兼見倦怠懶言、氣短乏力等症。盜汗指產後睡中出汗,醒來即止,兼見麵色潮紅、五心煩熱、口咽幹燥。頭暈耳鳴等症,經久不愈。針對以上情況,產婦可做以下保健。
①產後自汗不止者,風、寒、熱、濕之邪易乘虛而入。因此,生活起居應注意保暖,冬天室內門窗宜常關閉,春秋多風應避免過堂風直吹,產婦盡量少到室外活動,以防風寒外襲;隨時擦幹汗液,勤換衣被,保持幹燥清潔,以免受濕。
②產後自汗應加強營養,多吃濕補類食物。藥膳宜選用膳中有肉桂、黃芪類的粥和湯類,如黃芪羊肉湯、黃芪當歸雞湯、鯽魚五味湯等。
③產後盜汗按中醫的說法屬於陰虛陽亢,故衣被不可過厚,產室宜涼爽通風。盜汗時毛竅張開,又須注意防止風寒外襲,不可大開門窗而臥,避免過堂風直吹;睡醒後應立即擦幹汗液,勤換衣服,保持幹燥。
④產後盜汗宜多吃滋陰補血類藥膳,如鯽魚沙參湯、豬蹄藕湯、鱉甲瘦肉湯等。
⑤可適當選用一些方法止汗(同適於自汗與盜汗),如黃芪或牡蠣碾粉擦浴後撲身;五倍子1.5克,研粉,攤於紗布上,敷臍部,每日一次,汗止停用;用麻黃根或五倍子或浮小麥泡水代茶喝,有斂汗的作用。
8.產婦乳房脹痛及其處理方法
乳汁分泌良好時,嬰兒順利吸吮後仍有乳汁殘留,造成乳管出口堵塞,乳腺中充滿乳汁,這種現象稱為脹腸或乳汁滯留。胸部會紅腫且痛,若有惡化情形時,發熱會更加嚴重,請及早處理。例如:按摩乳房、使用擠奶器將奶吸出、使胸部冷卻等。
此時若處理不當,乳腺受到感染,易造成乳腺炎。其症狀為乳房開始有刺痛感,不久後變紅腫,然後全部變硬,持續發熱。
一般初產者較常發生,嚴重時會冷熱變化加劇,症狀較輕者,隻要積乳清出後,以抗生素或冷濕布治療即可,但如果已經化膿時,必須開刀將膿取出才行。因此,有發硬刺痛時,趁著未惡化前,盡早護理即可避免。
產後2~3天,乳腺分泌乳汁時,乳房靜脈和淋巴管擴張、淤積,乳房充盈,產婦疼痛難忍,尤其腋下有副乳腺者,更感疼痛,有時甚至伴有體溫升高,或乳頭內凹而吸不住等症狀使乳房脹滿、疼痛、發熱,甚至引起乳瘡。
對產婦乳房脹痛的預防及處理方法有以下幾點:
①產後1~2日內,不要過多進食肉湯,以免乳腺開始分泌時,乳房過度充盈,脹痛不舒。
②用奶罩或三角巾懸托乳房以利血液循環,減輕脹痛。
③嬰兒吸吮或人工擠出乳汁,或用吸奶器吸出乳汁,使乳腺管通暢。
④局部冷敷,減少乳房充血。
⑤催產素肌注,使腺管肌纖維收縮而促其排乳,或用40%硫酸鎂;或用中藥芒硝熱敷乳房,以減輕乳脹。
⑥應用中藥使肝氣舒暢,乳下脹消。常用藥方如下乳湧泉散,藥物有熟地、當歸、白芍、柴胡、青皮、花粉、木通、漏蘆、通草、炮山甲等。
9.怎樣防治女性的“產褥熱”
分娩後兩三天開始體溫持續38℃以上,或持續發冷。這是因為子宮內有感染而發燒叫做產褥熱。過去是常見症,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已非常少見。
其原因是在分娩過程中使用的器具和醫生、助產士、護士等的手臂清毒不徹底,或惡露的處理過程不清潔,產婦身患感染症(扁挑腺炎、陰道炎等),因而被腐敗菌、化膿菌所感染。
產褥熱是產後最常見的疾病,應以預防為主。由於產後發熱的病因、時機各異,其防治措施也不盡相同,產婦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防治方法。
(1)加強孕期保健
妊娠末期避免盆浴及性交;接生用具要徹底消毒;接生時避免過多和不必要的陰道檢查及肛診。
(2)產褥期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
每日用溫開水或1:500高錳酸鉀溶液清潔外陰,以防逆行感染;解便用紙時須由前向後,如方向相反,則糞便容易汙染外陰部;產褥期內必須禁止性生活。
(3)請醫生診斷
產後發熱時,切不可濫用退燒藥,要經醫生檢查後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產婦應在產後24小時至10天內,每4小時量體溫一次,若有兩次體溫超過38℃,須立即求醫診治。
(4)采取良好的臥位
產褥感染的產婦應采取半臥位,有利於惡露的排出,將炎症局限於盆腔內。能活動者要經常坐起,使炎症及炎症滲出液局限在最低處的盆腔,防止炎症擴散,避免形成不易治療的膈下膿瘍。藥物治療應首選大劑量的青黴素或卡那黴素,若體溫仍持續不降,可服用對厭氧菌感染最有效的林可黴素、氯黴素等,同時加用甲硝唑。
10.正確看待產褥期惡露的變化
在產褥期從陰道排泄的分泌物叫做惡露。其成分主要是分娩造成的產道傷口的分泌物、胎盤剝離後的血液粘液、細胞組織片和細胞等,沒有惡臭味。
(1)惡露的變化
惡露物一般持續到產後三周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顏色和量都發生變化。
①血性惡露:分娩後2~4天量最多,幾乎都是血液。如果沒有摻雜血塊則是正常的;如果摻雜著血塊,要立即請醫生診治。
②褐色惡露或漿液性惡露:分娩後5~8天,傷口痊愈,出血量也少了,血色素變了顏色而成為褐色漿液性惡露,其白細胞增多。
③白色惡露:分娩15天以後,由於紅細胞消失,隻剩下白細胞,惡露變成黃白色。到6周左右,幾乎沒有了顏色,量也變少了,有時就像月經結束時那樣漸漸沒有了。
以上是正常產褥期惡露的變化。如果胎盤和胎膜在子宮中殘留,子宮恢複不好,那麼血性惡露就會一直持續著。
此外,在產褥期不注意休養,或早期就做過度的工作、動作和運動,即使已經變成了白色惡露,也還會成為血性惡露或褐色惡露,並且惡露的量也增加,如果引起細菌感染時,還會散發出惡臭味。
惡露也可以成為子宮複原的“晴雨表”,因此在惡露變換時要密切注意其顏色、量和氣味等因素。
(2)產後惡露的處理
出院後,如果血性惡露持續不斷,或者有惡臭味時,就應再接受檢查。
為了不引起細菌感染,必須經常更換惡露墊。
分娩後第一天,護士幫助換惡露墊,以後就要自己換。
惡露的處理,消毒棉就用市場上賣的那種,容易過敏的人也可以自己製作。將脫脂棉剪成5厘米大小,經過煮沸消毒後浸泡在2%的硼酸水或來蘇液中,或者浸泡在稀釋1000倍的消毒皂液中。隨之將消毒過的脫脂棉裝入帶蓋的容器中,這樣使用起來很方便。再者脫脂棉煮沸的時間隻需要5分鍾即可。
更換脫脂棉時應在排尿排便之後,一定要在洗過手之後進行。在擦拭便尿的時候,要由外陰部向肛門方向擦拭。如果相反進行的話,就會把肛門部的雜菌帶入分娩後留下的外陰部的傷口中,有引起感染的可能。
再者,不許用同一塊消毒棉擦兩次。每擦一次要更換一塊。
消毒後要立即墊上新的布巾或脫脂棉,隨後係上丁字帶或月經帶,月經帶可以用專門生產的那種(市場有銷售)。墊脫脂棉時,要把紗布墊在上麵,否則棉絮就會粘在外陰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