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女性產後的生理保護(2 / 3)

我國醫學十分注重產後臥床休息的姿勢及其養神方法。曆代名婦產科醫生主張,分娩完畢,不能立即上床睡臥,應先閉目養神,稍坐片刻,再上床背靠被褥,豎足曲膝,呈半坐臥狀態,不可驟然睡倒平臥。如此坐臥三日後(指白天),才能平臥,或側臥、仰臥皆可。閉目養神,目的在於消除分娩時的緊張情緒,安定神誌,解除疲勞;半坐臥的姿勢,其目的在於使氣血下行,氣機下達,有利於排除惡露,使膈肌下降,子宮及髒器回複到原來位置。在半臥的同時,還須用手輕輕揉搓腹部,方法是以兩手掌從心下推至臍部,在臍部停留片刻做旋轉或揉推,再向下搓至小腹,又做旋轉式揉搓,揉搓時間應比在臍部稍長。如此反複下推、揉搓10餘次,每日二至三次,可使氣血流通,髒腑得以溫煦濡養,惡露、瘀血不停滯於子宮中,還可避免產後腹痛,產後子宮出血,幫助子宮盡快複原。

曆代醫家還主張,才生產不可立即上床熟睡,應先閉目養神,如果產婦熟睡,家屬應隨時將產婦喚醒。如清代著名養生家尤乘告誡說:“產後上床,隻宜閉目靜養,忽勿熟睡。”中醫認為,分娩剛結束,全身筋骨、肌肉過度疲勞,陽氣過度耗傷,立即熟睡則陰氣過盛,陽氣不彰,氣血運行緩慢,流行不暢,易停滯於筋骨、肌肉之間,反致疲勞。閉目養神則心氣通於血脈,氣血調和,血脈流通。這些都是曆代醫家的寶貴經驗,不可不珍視。

4.“月子”中怎樣勞逸結合

據了解,目前絕大部分產婦在整個月子中都臥床不起,有的連梳頭、洗臉、吃飯都不下床,甚至便桶也放置於床下,真可謂“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其原因是有人認為“懷孕受苦,今當彌補”;有人怕勞傷筋骨,感受風寒;又有人認為此乃傳統風俗習慣,不可違抗,各種想法均有。當然月子中必須注意休息,但是適當活動也是必要的,尤其是日常生活事務,應當由自己料理。

一般情況下,分娩當天,在產程結束後約2個小時之內應仰臥在床,安靜地休息,觀察出血狀況。此後的短時間內,可在床上自由活動。但吃飯、排便都應盡可能躺著。正常生產24小時以後,便可下床活動;年齡稍大的產婦,於產後32小時可下床活動。產婦可步行去洗臉間和廁所,這樣做不但對身體沒有危害,還有利於惡露排出和子宮複原,可較快地恢複人體的生理機能。但哺乳和吃飯時,如坐起來感覺疲勞,也可躺下。下床活動的次數、範圍、時間,應隨產日逐漸增加:產後2日~10日內,可下床、梳洗、進餐、大小便;產後10日~20日內,應自理日常生活;產後20日以後,便可下床緩行,活動筋骨,疏通氣血。若素來身體強壯,又是順產,下床活動、緩行時間可酌情提早。休息至滿月,便可從事輕微的家務勞動,照料嬰兒。順產將息6周-8周,則可參與日常工作;剖宮產將息10周~12周,始可從事一般工作。

如果產婦有創傷、感染、難產、手術及其他合並症者,其休息和活動的時間、範圍,宜根據具體情況增減,或在醫生的指導下休息。當傷口和感染控製後,就應當按時下床活動,但活動的時間和範圍應比正常產褥減少。須知適當活動能促進氣血流通,避免手術後引起的粘連。如果下床活動有困難,也應在床上多翻身,或做抬腿、坐臥活動。若體質素來瘦弱,其休息期限應適當延長,不必拘泥於一個月之說;應以機體康複為準。

中醫認為,“動則生陽”,即活動能使人體產生陽氣,使五髒六腑功能旺盛,氣血調和,經脈暢通;“靜則生陰”,即適當休息,能助陰血增長;“外臥傷氣”,即產後臥床過久,會出現髒腑功能減弱等症;“產後不可過逸,逸則氣滯”,即是說過於安逸、舒適,則氣機鬱滯不暢,以致氣血凝滯,引起瘀血停留,如果瘀血停滯於子宮,則產生惡露不下,或惡露過多,或產後腹痛、瘀血停留等症。

產褥體操也是產後活動內容之一,順產產後三天便可開始做操。

5.“月子”中刷牙漱口的講究

臨床常見有的產婦在產褥期從不刷牙漱口,認為刷牙損齒,老年牙齒會過早鬆動脫落。這種認識是不符合衛生保健要求的。產婦在月子中進食大量的糖類高蛋白類食物,最易壞牙齒,引起口臭、口腔潰瘍。漱口刷牙能消除陳腐酸物,保護牙齒、口腔。產婦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漱口。

(1)指漱

中醫養生主張產後三天內可用指漱,方法是:將右手食指洗淨,或用幹淨紗布裹纏食指,再將牙膏擠於指上,猶如使用牙刷樣來回上下揩拭,然後用食指按摩牙齦數遍。指漱有活血通絡、牢固牙齒的作用,長期使用指漱,能治療牙齦炎、牙齦出血、牙齒鬆動等。產婦素有牙疾者,應當多用指漱,可以收到良好療效。

(2)鹽漱

《千金翼方》說:“每日(早晨)以鹽一撚(約三克),內(放進)口中,以暖水含,指齒,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

(3)含漱

《千金翼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遍。”

(4)藥液漱

①香薷4克,用沸水浸泡3分鍾,待溫去藥渣,即可用來含漱。本品有特殊香味,過熱漱口易致嘔吐。

功效:芳香避穢,防暑熱,治口臭,尤宜於夏季使用。

②陳皮6克(鮮者倍量)、細辛1克。用沸水浸泡,待溫去渣含漱。

功效:芳香避穢,解毒殺蟲,溫中散寒止痛。凡口臭、牙齦腫痛、舌苔白厚不思飲食者,都宜使用,常用可治牙齦炎。

③白芷6克、甘昌3克,以沸水浸泡或微煎,待溫去渣即可用來含漱。

功效:祛風止痛,健胃,防風寒。凡產後患風火牙痛者,舌苔白膩不思飲食者,均可選用。

④薄荷3克、石膏3克,用沸水泡開,待溫澄清去渣含漱。

功效:芳香避穢,清利咽喉,治口臭口瘡,牙齦腫痛,舌苔黃厚不思飲食等。

6.女性產後應當怎樣進行洗浴

據民間傳說,產婦在月子裏不能梳頭、洗澡、洗腳和刷牙。認為“梳洗遭風濕,老來患頭風、腳痛、身痛”。有的產婦因此在整個月子裏從不洗澡、洗頭,以致汗臭、乳臭逼人。這種不良的衛生習慣,常被誤以為“風俗習慣”、“中醫告誡”。

其實,中醫曆來就提倡愛清潔,講衛生。早在一千年前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就提倡:“欲臥時洗麵,臨睡時洗足,食畢當漱口。”南北朝醫學家徐之才在《逐月養胎論》中主張孕婦應做到“浴沐浣洗,朝吸天光。”

(1)科學解釋產後宜洗浴

女人產後汗腺很活躍,容易大量出汗,乳房脹還要淌奶水,下身還有惡露,形成全身發黏,幾種氣味混在一起,身上的衛生狀況很差。產婦若不洗澡更衣,很容易遭受濕邪侵襲,濕浸肌膚則全身酸痛;濕留關節,則四肢關節疼痛;濕遏肌膚化熱、化毒則引發全身皮膚瘡疹、潰爛化膿,或生褥瘡。這就要求產婦比平時更需要多注意衛生,多洗澡、洗頭、洗腳。從科學道理上講,產後完全可以洗澡、洗頭、洗腳。隻有及時洗澡、洗頭、洗腳,才可使身上清潔和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保持汗腺孔通暢,有利於體內代謝產物由汗液排出,還可以調節植物神經,恢複體力,解除肌肉和神經疲勞。不過一定要注意產褥期的特點。

(2)產後洗浴注意事項

產婦應當常洗澡,但產婦氣血虛弱,表衛不固,抵抗力差,易受邪氣侵害,所以產後洗澡應特別注意寒溫得當,嚴防風、寒、暑、熱乘虛侵入。

產後洗澡應做到“冬防寒,夏防暑,春秋防風”。冬天洗澡,必須密室避風,遮圍四避,浴室宜暖,水熱但不至大汗淋漓,因為汗出太多傷陰耗氣,易致頭昏、暈悶、惡心欲吐等;夏天浴室要空氣流通,浴水如人體溫,約37℃左右,不可貪涼,用冷水,圖一時之歡而後患無窮。切記,產後觸冷,將患月經不調、身痛等病。

洗完澡後若頭發未幹,不可辮結,不可立即就睡,否則濕邪侵襲而致頭痛等。饑餓時或飽食後均不可洗澡,洗後應吃點東西,以補充耗損的氣血。洗浴必須淋浴,不要坐浴。

洗澡時間,夏天產後3天便可以洗浴,冬天宜在產後1周以後。洗澡的次數比正常人少為宜。

(3)產後洗浴常用的幾款藥水

產後最好使用藥水洗浴,尤其對於皮膚不健康、風濕性關節炎者更為適合。下麵介紹幾種洗澡藥水,以供選用。

①桃樹柳枝方

原料:桃樹白皮150克、柳枝250克。

製法:用水洗淨,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先用清水洗淨身上塵垢,再用藥水遍體擦洗,若皮膚長瘡癤者宜先浸泡片刻再擦洗。洗畢,擦幹即可,切忌用水清洗。

功效:香身避穢,通利血脈,防風寒。

②黃芪防風方

原料:黃芪100克、防風50克。

製法:用水洗淨,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方。

功效:實毛竅,固腠理,防風寒,止汗。產後汗多最宜選用。

③竹葉桃白皮方

原料:竹葉250克,桃樹白皮150克。

製法:用水洗淨,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

功效:香身除穢,通利血脈。治熱癤瘡毒,皮膚不健康者宜用。

④艾葉菖蒲方

原料:陳艾150克、菖蒲100克。

製法:用水洗淨,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

功效:芳香避穢,解毒殺蟲,溫暖肌膚,防風寒。濕毒瘡癤、皰疹患者宜使用。

⑤防風生薑方

原料:防風50克、生薑50克。

製法:捶破,用水洗淨,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

功效:通利血脈,防風寒,暖肌膚,祛風除濕。尤宜於素有風寒濕痹、肌肉關節疼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