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4 學習:積累人生智慧,塑造知性形象
134.知識創造財富奇跡
21世紀,知識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成為寶貴的資源。在這裏,資本將讓位於知識,它向一切擁有知識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擁有了知識就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
“知識就是力量”是培根的一句名言。它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使得科學知識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在知識經濟時代,擁有更多知識的人,將獲得更大的施展空間。
以前,對世界首富進行排名時,前10名基本是石油大王,石油是工業經濟時代名副其實的潤滑劑,是資源經濟的命脈。而今天,排在前10名的一半以上與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相關,信息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潤滑劑。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其財富則存在於計算機軟件所包含的知識當中。比爾·蓋茨之所以能夠連續13年摘取世界首富的桂冠,靠的是他的思維、知識和觀念。
1976年,比爾·蓋茨與同窗好友保羅·艾倫正式成立了一家軟件公司,這家公司即是後來的微軟公司。奠定比爾·蓋茨成功基礎的是為IBM公司開發一種用於IBM新型微機的操作係統——MS-DOS,這一設計成為整個行業使用的操作係統。1982年5月MS-DOS版正式完成,26歲的蓋茨已成為同行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被首次選為《金錢》雜誌的封麵人物。之後,蓋茨又推出MS-DODS2.0版,並不斷擠垮競爭對手。1986年3月13日上午,微軟公司的股票正式上市,開盤價25.17美元,收盤價29.25美元。一年後微軟股票衝至每股90.75美元,31歲的蓋茨成為全世界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蓋茨決定向網絡進軍。同時他意識到,微軟必須控製這一新興行業的咽喉。1995年,微軟推出的Windows95大大增強了聯網功能。以後微軟公司又推出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XP等更先進的操作係統,現在微軟正在大力發展其“微軟網”。比爾·蓋茨所擁有的個人財富,是“知識”創造的奇跡。如今,比爾·蓋茨已成為新的“美國夢”的代表人物。
如今,人們對於知識的重要性已經沒有任何質疑,所以很多人都在努力地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擁有一項技能。知識的含義也非常廣泛,不僅包括書本知識、社會交往知識,而實際操作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對於個體的人而言,知識就是力量是因為知識可以決定命運,這句話有兩方麵的含義:
一方麵是指,知識本身具有諸多功能;另一方麵,知識能夠重塑人的性格,改善人的心態,從而通過學習鑄就成功的人生。
用歌德的話來說就是:“人不隻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西漢文學家揚雄說:“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之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
曾國藩則認為:“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學習可以改變人。”
《論讀書》一書的作者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相反,一個不讀書、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
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這樣說:
“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隻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隻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裏是逃不出去的。”
但是,如果他開始走向讀書、求知道路的話,那麼一切都將改變,即使他隻是開始讀一本書。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一個世界上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是歌德讀書的經驗。
求知、學習就是置身於一個成功的環境,就是聆聽賢達的教誨,就是與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學習成功的方法。
知識是創新的準備,是競爭力的“內功”,是成功的積累。
《遼寧青年》雜誌登載過一篇文章《你錯過了什麼》(作者孫盛起)。
你年輕聰明,壯誌淩雲。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聲名、財富和權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邊抱怨:那個著名的蘋果為什麼不是掉在你的頭上?那隻藏著‘老子珠’的巨貝怎麼就產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遊泳的海灣?拿破侖偏能碰上美麗的約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總沒有人垂青?
於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樣給你掉下一個蘋果,結果你把它吃了。我決定換一個方法,在你閑逛時將碩大的卡裏南鑽石偷偷放在你的腳邊,將你絆倒,可你爬起後,怒氣衝天地將它一腳踢進了水溝。最後我幹脆就讓你做拿破侖,不過像對待他一樣,先將你抓進監獄,撤掉將軍官職,趕出軍隊,然後將你身無分文地拋到塞納河邊。就在我催促約瑟芬駕著馬車匆匆趕到河邊時,遠遠地聽到“撲通”一聲,你投河自盡了。
你錯過的僅僅是機會嗎?不,絕對不是,你錯過的是準備。機會從來隻給有準備的人。因此,我們往往失去的不是機會,而是準備。諺語說,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緣”,實質就是“準備”。沒有準備的人,絕對與“人”無緣、與“事”無緣。
特別是在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還沒等到過招,勝負早已定了。就像“華山論劍”,最終是靠內功,靠武學的修為和領悟(學習與創新)而一招定勝負。因此競爭早就開始,比的就是“準備”,比的是日積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詩外”。要擊敗對手,最終的辦法就是比對方準備更充分,積累更多知識。
這種積累和準備,從廣義上說,就是知識的積累和準備;從狹義上說,就是心態的準備、目標的準備和行動的準備(調整心態,明確目標,采取行動,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愛迪生說:“知識僅次於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實實在在地勝過他人。”
沒有上述知識的準備,你不會找到什麼,也不可能碰到什麼,當然,最後也隻能是一無所獲。
135.求知是最聰明的投資
求知,使你富有知識,讓你的形象中更散發著一種知性的魅力。一個人“優秀”的記號與“勝利”的征兆便是孜孜以求的進步精神。
有的人或許以為利用閑暇的時間來讀書沒有多大的成效,其成績總不能與學校教育相比,因而不想利用閑暇的時間來讀書。這無異於認為自己收入來源不多,即使盡量儲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錢,盡數揮霍,不屑儲蓄!
知識的價值之高,在現代社會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在日趨激烈的生活競爭和日益複雜的生存環境中,你必須以充分的學識作為甲胄。這一切,隻有學習方可達到。
我們大多數人的缺點,就一心希望在頃刻之間成功而懶於長期的努力。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應不斷地努力讀書自修,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寶庫,從而漸漸擴大知識範圍。隻有這樣,知識才會越積越多,力量也才會越來越大。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你應該相信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從現在開始,立下誌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儲備能量。
一個沒有知識的家庭,等於一所沒有窗戶的房屋。而知識源於書籍,小孩會在接觸書本的過程中自動培養讀書的興趣,並不自覺地獲取知識。時至今日,幾乎每個家庭都不可能沒有書籍。在古代家庭藏書是一種奢侈,在現代已是一種生活需要。多讀書、讀好書,應該是一種取向。
學生在學校最應該培養的一種能力,就是熟悉各門學科的相關書籍。你要學會在汗牛充棟的龐大藏書中,挑出最適合自己的。這種能力,對於人的一生,是大有裨益的。這是一個人在選擇適當的工具以開拓知識,以利於今後為社會服務。
請記住,你每天所遇見的每個人都能增加你的知識。假使遇見的是一個印刷匠,他能幫助你掌握印刷技術;是一個泥瓦匠,他也能告訴你許多聞所未聞的東西;即便是一個普通的農夫,在某些方麵,也可能會比你聰明得多……重要的是你自己開放的態度。
從每個可能的地方努力獲取知識,這是使人知識廣博的唯一方法。廣博的知識可以使你遠離狹隘、鄙陋,使你的胸襟開闊。這樣的人才能夠從多方麵去“接觸人生,領會人生”,他的人品將是寬厚的、仁和的。
因家境困難或身體不健康而無緣進入大學學習的人往往認為他們遭受的損失是不可補救的。他們以為不管日後再怎樣學習,也還是無濟於事。但就事實而言,世間最有學問、最有知識、最有效率的人物中,有不少是從未受過大學教育的,有的甚至早年連中學的校門都沒有跨進過。但這並未阻礙他們向著自己的目標邁近,他們不但實現了自己的誌向,而且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了許多落後的東西。
因此,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時期。社會就是我們的學校。我們所遇見的人,所接觸的事物,所得到的經驗,都是這所學校中的教師。隻要我們開放我們的耳目,那麼生活或工作的每一分鍾,都可以學習到許多東西。如果你願意,知識的無窮力量也會給予你無盡的快樂。
而且你要認識到,成功並非終點,它隻不過是你一段時間的小結而已。成功是下一個開始的起步,應該準備好,走好下一步,為了下一次的成功應該再接再厲。從古到今,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不會滿足於現狀,而是不斷為下一次的成功做準備。“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礎”,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棄學習;若有浪費,即使是片刻也可能帶來終身遺憾。利用閑暇時間學一些對工作有利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識,這既是投資,也是保險,更是將來的利潤。
136.做“有心人”,讀懂“無字之書”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也就是要人們能理論聯係實際,善於利用知識處理各種事情。豐富的閱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所以,我們不但要注重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社會中的知識。
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識就是力量。尤其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誰擁有了知識,誰就擁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打破了往日對知識的理解。人們已認識到:知識與能力並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識並不等於能力。21世紀對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
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你都應保持頭腦清醒,你必須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沒有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所以說,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掌握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國有句諺語:“學了知識不運用,如同耕地不播種。”
因此,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你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的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你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你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黃金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巨大的潛力和作用。
所以,每個人不僅應該苦讀與愛好、興趣、職業有關的“有字之書”,同時還應該領悟生活中的“無字之書”。通過閱讀“有字之書”,你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前人學以致用的經驗,並從中加以借鑒,避免走岔道、走彎路;通過讀“無字之書”,你可以了解現實,認識世界,並從“創造曆史”的人那裏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如果你想盡快、盡好地讀透“有字之書”,必須結合讀“無字之書”,才能記憶深刻、牢固。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倘隻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
魯迅先生一貫主張讀“無字之書”,他少年時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農村度過,非常樂於與農村少年為友,喜歡到農村看社戲,從中了解了很多農村生活,也因此增長了不少見識,他後來創作的《故鄉》《社戲》等短篇小說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時積累的。
魯迅一生寫了很多針砭時弊的雜文,其犀利的語言,也來自對“無字之書”的知識積累。如果不注意讀社會現實這部“無字之書”,隻知閉門做學問,他又怎麼會從中看出“世人的真麵目”,怎麼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用他手中那支強而有力、潑辣而幽默的筆,畫出黑暗勢力的醜陋麵目呢”?
讀“無字之書”,最好在繽紛的“社會大學”中讀,唯有如此,才能讀得通透。
凡是讀過高爾基《我的大學》的人都會知道,高爾基隻讀到五年級,但他把投身於“社會”認為是在上“大學”。
這個苦難的學徒工在“社會大學”裏做過廚工,賣過苦力,飽嚐了沙俄黑暗統治的辛酸。不過,他在流浪漂泊之中讀了很多“無字”的“活書”,學到了很多知識。
高爾基在社會的底層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認識、對自己的祖國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也使得他對俄羅斯社會有了更濃厚的感情。他從伏爾加河碼頭的搬運工們那兒學到了勞動的習慣,從流放的政治犯那兒學到了精神上的鼓舞,從麵包師那兒學到的則是可貴的人生哲學。
從“社會大學”中讀“無字之書”所獲得的一切,為他日後創作“有字之書”提供了無限的源泉。這在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已得到了充分體現。
要想讀好“無字之書”,就必須腳踏實地,有深入調查及求實的精神。這種精神,不但可以幫你糾正“有字之書”之中的謬誤、掌握真正的知識,而且,還能賜予你在社會上用得著的知識。
要想讀好“無字之書”,必須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紅樓夢》第三回描寫了黛玉初到賈府的情形,“唯恐被人恥笑了”,於是便“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也因此觀察到了賈府很多“與別家不同”的地方。
因此,能讀懂“無字之書”者不簡單,正因為“無字”,所以不為人注意,甚至被認為是司空見慣的事,不認真讀就不能從中獲得任何知識。
在人類發展史上,很多科學上的發明、藝術上的創造、科學真理的發現,往往是有人受到實際生活中某些事例的啟示,引發了某些聯想,進而對其進行深入的鑽研,最後才得以揭開奧秘的。
著名京劇藝術家蓋叫天就曾經從石獅子的雄偉體態中受到了啟發,經過琢磨後,提煉出了舞台上既矯健又英武的身姿。他從香煙的嫋嫋飄動中,產生了藝術的聯想,並演化出了嫵媚的舞姿。
因此,往往隻有“有心人”才能讀懂“無字之書”,才能從中獲得無限的珍寶。隻有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在平凡之中見其奇特之處,並對其加以捕捉、觸類旁通、窺知奧秘。那些不願意付出心血、對生活漫不經心的人,是絕不可能從“無字之書”中獲取知識的。
善讀書,而不唯書,把“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進行結合,這是獲取更多精神財富,成就大事的一條準則。
137.培養學習能力,方法很重要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擁有現代知識的人才是當前的關鍵,要搞現代化的事業,要辦現代化的工農業,要進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舍此皆為妄談。在人的一生中,要想樹立知性的形象、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
這種學習能力,在新的形勢下,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1)熟練地使用多種工具書的能力;(2)閱讀學術書籍和科技刊物的能力;(3)查找文獻資料的能力;(4)檢索數據庫的能力;(5)在因特網上查閱信息的能力。
為些,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紮實掌握基礎知識
素質教育不是“應試教育”,但素質教育並不是對基礎知識的排斥和抵製;相反,不練好一定的基本功,就難有“功夫”的長進,就達不到學習能力提高的預期目標。處在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絕不可浮躁冒進,急功近利,心存幻想;對業已步入社會而基礎知識不牢固的人而言,趁早盡快“充電”才是上策。
2.老師隻是個拐杖
對待拐杖的正確態度是,開始要利用它,又要盡快適時地丟掉它。我們向老師學習,目的是為了超越他,為了爭取個人學習的主動權,為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在心理上擺脫對老師的長期依賴性,把自學精神、自主意識貫穿到學習過程中去,保持學習的主動性,盡可能嚐試著將學習進程安排在老師講解和傳授之前。
3.多思考,多動筆,多總結
要鞏固學習的成果,總結學習所得,尤其是要了解某些學習方法是否對自己最有效,就必須多動筆,以及時修正學習方法,碰撞和載錄自己的思維火花與靈感,感受進步的喜悅,從而訓練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並進一步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
4.盡可能嚐試著去做
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改變那種把腦袋視為統計數據和堆砌知識的倉庫的觀念,將大腦用於思維和創新,用於貯存“怎麼做”的方法論。知識經濟時代更重要的是知識的應用,要大膽地嚐試著獨立構思,獨立應用工具書,獨立收集資料,甚至獨立設計、獨立製作,久而久之,我們就能在工作上就輕車熟路、遊刃有餘。
5.要掌握學習的基本技能
現時代的學習,絕不僅僅是過去的“聽聽寫寫”,絕不僅僅是翻翻書本,看看報紙,聽聽老師的講授。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化進程的加快,為學習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但對學習的技能也提出了更高、更現代的要求。比如不懂操作電腦,就談不上到因特網上查閱信息,獲取新知識,就談不上去網上大學隨心所欲地接受教育,進行遠程學習。
暢銷書《學習的革命》也在告誡世人:“每個人必須通曉電腦。不要等待政府的行動,不要等待將來用語音控製電腦信息處理器。從學習在文字處理機上進行觸摸式打字開始,盡量將電腦工業與你正在學習的其他一切結合起來,並由此開始積累你的知識”。因此,一定要注重自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138.終身學習是成功者的共同秘訣
美國曾召開了有全美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學者和管理學家參加的美國質量大會,專題研討新世紀質量問題。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與企業家們在大會上提出,20世紀是生產力的世紀,21世紀則是知識與質量的世紀。
的確,我們現在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在這個曆史過程中,技術、經濟、社會、政治上的變革頻率更快,世事變化更頻繁。所以,終身的學習,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
正如輟學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一樣,中斷學習的人更容易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遇到麻煩。而比較完美的人則始終在不斷提高自己,他們觀察、跟別人交談、傾聽人家的經驗,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