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心態篇 美麗人生來自良好的心態(3 / 3)

有位學者第一次去青海省會西寧講學,主人熱情好客,請這位學者去青海湖。汽車在路上單程要花4小時。出發不久學者就向同伴們提出:好風光在路上,不一定在終點,所以把欣賞路上的風景作為重點,同伴們聽從了學者的建議。一路上他們欣賞到了遼闊的草原,星星點點的羊群,到藏族人的氈房去做客,吃餅饢,喝奶茶,跟遠處的雪山照相,與變化的雲朵為伴,同金黃的油菜花共舞,騎美麗的犛牛眺望草原。在輕鬆愉快中他們根本沒有感到任何高原反應,4小時左右他們來到了高原第一湖泊青海湖。但是他們在那裏隻停留了不到30分鍾,而且在可以拍照的地方聚集了很多人,所以他們拍了一些簡單的照片就返回了。回來的時候,已經接近黃昏,遠處的景色已經掩映在黃昏中看不清楚了。

他們慶幸沒有失掉路上享受美景的機會,也深深感到旅行好風光在路上。因此,生命的美好在於自我去感受,一個善於把握和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快樂的心境的人才能擁有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才能獲得美好人生。

118.找到心靈自由與和諧的支點,便找到了終身幸福

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演奏一件失調的樂器,或是與那些沒有好聲調的人一起演唱,更能迅速破壞聽覺的敏感性,更能迅速降低樂感和音樂水準的了。一旦這樣做以後,他就不會潛心去區分音調的各種細微差異,他就會很快去模仿和附和樂器發出的聲音。這樣,他的耳朵就會失靈。要不了多久,他就會形成一種唱歌走調的習慣。

在人生這支交響樂中,你使用的是哪種樂器,無論它是提琴、鋼琴,還是其他什麼都無關緊要,但是,在沒有使這些“樂器”定調的情況下,你不能在你的聽眾——世人麵前演奏你的人生交響樂。

無論你幹什麼事情,都不要玩得走樣,都不要唱得走調或工作失調,更不要讓你失調的樂器弄壞了耳朵和鑒賞力。即使是波蘭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帕代萊夫斯基那樣的人,也不可能在一架失調的鋼琴上奏出和諧、精妙的樂章。而一個陽光的人就如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善用生命中的各種“樂器”,奏出心中自由與和諧的樂章。

心靈的自由與和諧相當重要,心理失調對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來說是致命的。那些極具毀滅性的情感,比如擔憂、焦慮、仇恨、嫉妒、憤怒、貪婪、自私等,都是生活的致命敵人。一個人受到這些情感的困擾時,就不可能將生活處理好,這就好像具有精密機械裝置的一塊手表,如果其軸承發生摩擦就走不準一樣。要使這塊表走得很準,那就必須精心地調整它。每一個齒輪、每一個輪牙、每一根軸承、每一根石英軸承都必須運轉良好,因為任何一個缺陷、任何一個麻煩、任何地方出現了摩擦,都將使手表無法走得準時。人體這架機器要比最精密的手表精密得多。在開始一天的生活之前,人必須調整,必須保持心靈的和諧狀態。

人類對於自然的征服可以說達到了頂峰,然而我們的內心陷入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惶恐之中。現代人再也找不到片刻的寧靜和從容了,而且,隨著人們物質欲望的日益膨脹,人類社會也出現了看上去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更加劇了人們的惶恐和不安,人們努力尋找,企圖尋找到彼岸。

但是,對於生活,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要求和理解。同樣的境遇,有些人覺得是天堂,有些人卻覺得是地獄。

一個農夫躺在麥草垛裏呼呼大睡,一個讀書人見了,可能會覺得那個農夫非常不幸,家裏沒有地方躺,隻好在這裏湊合一下。

但是,那個農夫未必這樣看,他可能會覺得,自己在這裏呼呼大睡,說明自己無憂無慮,妻賢子孝,又無衣食之憂慮,這不是天堂是什麼呢?

而這個讀書人呢,有好衣服穿,有好飯吃,還有聖賢的書可讀,家裏又不愁吃不愁穿,照農夫對生活的標準,應該是非常幸福的了。可是,那個書生不這樣看,因為他覺得,有好飯吃,好衣服穿,有好書讀,這些都還不夠,要讀書,得有紅袖添香才好,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所以說,對於生活以及幸福,人們有著不同的衡量標準。

應該說,人們對於生活的要求是無止境的,對物質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但是這些東西最終帶給我們的是患得患失的憂慮、壓力和令人疲憊不堪的混亂情緒。所以,人們追求複雜的生活,其實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外界的誘惑和對物質的追求,使人們失去了內心世界的平靜。

與我們內心的東西以及需要相比,外界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我們對於生活的感受其實比生活本身更重要。

很多人都在緊張地忙碌著,卻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忙碌。或許,我們是擔心在競爭的壓力下失去內心的安全感,於是,就產生了無事可做的恐懼,所以,才急急忙忙地找事情做。

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能使一個思想狀況不佳的人煩惱不已,但是根本無法影響一個心靈陽光的人。即使是出了大事,即使是恐慌、危機、失敗、火災、失去財物或朋友,以及各種各樣的災難,都不可能使心靈陽光者的心理失去平衡,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支點——心靈自由與和諧的支點,因此他不再在希望和絕望之間徘徊。

Chapter 30 禁忌:可能會損害形象的不良心態

119.不知道抗拒憂慮的人都會短命而死

在歐洲中古時期,殘忍的奴隸主在折磨他們的俘虜時,常常把他們的手綁起來,放在一個不停往下滴水的袋子下麵。

水滴著,滴著……夜以繼日。

最後這些不停滴落在心頭的水,變得像是槌子敲擊的聲音,使那些人精神失常。這種折磨人的方法,以前西班牙宗教法庭和希特勒手下的德國集中營都曾使用過。

憂慮就像不停往下滴的水,不停地敲擊在心上,往往會讓人心神喪失。

憂慮者仿佛是一個隨時馱著殼的蝸牛,束縛他的繭殼是無形的;憂慮者宛若置身於一個孤獨的城堡,他出不來,別人也進不去。

曾經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亞曆克西斯·卡銳爾博士說:“不知道抗拒憂慮的人都會短命而死。”在談到憂慮對人的影響時,一位醫生也說過,有70%的人隻要能夠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憂慮,病就會自然好起來。

約瑟夫·蒙塔格博士曾寫過一本《神經性胃病》的書,他說:“胃潰瘍的產生,不是因為你吃了什麼導致的,而是因為你憂愁了什麼。”

憂慮最容易導致神經和精神問題。醫學專家研究發現,那些有神經病的人,在強力的顯微鏡下,以最現代的方法來檢查他們的神經時,也發現大部分都非常健康。

他們“神經上的毛病”,都不是因為神經本身有什麼異常,而是因為情緒上有悲觀、煩躁、焦急、憂慮、恐懼、挫敗、頹喪等情形。

醫學已經大量消除了可怕的、由細菌所引起的疾病。可是醫學界一直還不能徹底治療精神和身體上那些不是由細菌所引起,而是由於情緒上的憂慮、恐懼、憎恨、煩躁以及絕望所引起的病症。這種情緒性疾病所引起的災難正日漸增加,日漸廣泛,而且速度快得驚人。

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沒有人知道準確的答案。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極可能是由恐懼和憂慮造成的。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現實生活,而跟周圍的環境隔斷了所有的關係,退縮到自己的夢想世界,越是這樣,他們精神上的問題就越嚴重。

也有很多人會想辦法趕走自己的憂慮情緒,他們做到了。

“沒有時間去憂慮”,這是丘吉爾在戰事緊張、每天要工作18個小時的時候說的話。當別人問他是否為自己肩負的重任而憂慮時,丘吉爾說:“我太忙了,沒有時間去憂慮。”

“讓自己忙著”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卻能夠把憂慮趕出去。心理學上一條最基本的定律就是:一心不能二用。人們不可能既激動、熱誠地去想令人興奮的事情,又與此同時陷入憂慮當中。

“讓他們忙著”這句話,曾被醫生用來治療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除了睡覺的時間外,每一分鍾都讓這些在精神上受過打擊的人進行運動,比如釣魚、打獵、打籃球、打高爾夫球、種花以及跳舞,等等,根本不讓他們有時間閑著。

“職業性的治療”是近代心理醫生使用的名詞,也就是拿工作當成治病的處方。這並不是新的辦法,古希臘的醫生早已經使用了。

每一個心理治療醫生都能告訴你:工作——讓你忙著——是精神病最好的治療劑。

要是你不能一直忙碌著,而是閑坐在那裏發愁,你會產生一大堆“胡思亂想”的東西,而這些“胡思亂想”就像傳說中的妖精,會掏空你的思想,摧毀你的行動和意誌力。

有位具有影響力的人說:“有憂慮時不必去想它,在手掌心裏吐口唾沫,讓自己忙起來,你的血液就會開始循環,你的思想就會開始變得敏銳。”

因此不要因憂慮而困惑,勇敢地麵對一切。好好地調整自己的情緒,把命運掌控在自己手裏。

120.虛榮心過強容易喪失自我

世界上最強大、最頑固的敵人,就是自己。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是沒有什麼困難能夠抵擋的。

如果你覺得別人的輕蔑對你來說,是一種人格的損害,從而用虛榮來極力維護,這種行為是愚蠢的。在這種情況下,完善自身才是最重要的,隻要你化輕蔑為動力,一定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不要把世俗的名利看得太重。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上雲卷雲舒。”人生在世應該寵辱不驚,就像在平靜的海麵,任憑風吹浪打,也波瀾不驚。得誌時不要得意忘形,失意時不要委靡頹喪。卡耐基指出:“解決人類的虛榮問題,根本不在如何破壞它的問題,而是在如何改善它,誘導它走向有用的方麵。過去的說教者,不明白這一層,所以總是失敗。因為破壞虛榮,就等於破壞了整個人類!人類被破壞到即使隻剩最後一個人,他或許還會為了他的獨存而虛榮!”

所謂控製虛榮,化解虛榮隻是讓一個人能正確地認識虛榮,合理地加以改造和利用,把不利的轉化為有利的。控製了虛榮這種人性缺陷的人,是不會被表麵上的讚美和奉承所蒙蔽的,因而在生活中,他不會輕易上當,不會動輒接受賄賂,以致成為一個貪官汙吏;他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讚美而失去自我;他也不會因自我吹噓、自我包裝而招人恥笑。他會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獲得真正榮譽的人。那麼我們怎麼才不會被虛榮所桎梏?

1.正確認識你自己

隻要正確認識了自己,並嚴格對自己做出實在、客觀的評價,就不會因別人的讚美、恭維或者批評而失去方向。事實上每個人都對自己有一定認識,並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產生一種自我評價,而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成績和缺陷,發現自身的不足,並加以理性地克製和改正,卻不是那麼容易。雖說不容易,但一定要盡力做到對自身條件、自我性格有清醒的認識。客觀自然條件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差異,我們麵對既成的事實,需要的是勇於接受現實,忍耐自然條件帶來的不便和壓力,趨利避害,揚長避短。

2.正確地接受自我

一個人認識自我固然不易,接受自我則常常更難。接受自我就是對自己的本來麵目抱認可、肯定的態度。乍看起來,似乎沒有人不喜歡自己,其實不然。一些不能接受自我的人,由於對自身的某個方麵不滿意,會有可能拒絕承認自己本來的麵目,不能如實地表現自己,竭力想把自己裝扮成另外一個形象,把真正的自我隱藏起來。這可能有時並非是完全有意識的,但卻使自己不能自然地表現自己,而必然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例如有個人,她的牙齒長得不整齊,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就成天緊緊閉著嘴,說話和笑的時候,也努力做到不露牙齒,試想這樣的生活該有多麼沉重。不要因為虛榮心,造成對自己的缺陷過分關注,從而讓缺點成為自己的心理負擔。虛榮,很像是一個玫瑰色的美夢。當人們沉浸夢中的時候,仿佛擁有了許多,可當美夢醒來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什麼也沒有。因此要學會把握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這樣你的形象才會散發出自然的魅力。

121.躲避困難使你離成功越來越遠

一個易向困難屈服的人必定會一事無成,一個人的成就與他戰勝困難的能力成正比。他戰勝的困難越多,他取得的成就和塑造的形象就越成功。

有些人往往隻看到了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他們沒有堅強的意誌去驅除障礙,沒有下定決心去完成艱苦工作的意願。他們渴望成功,卻不想付出代價。他們習慣於貪圖安樂、隨波逐流、淺嚐輒止,沒有雄心壯誌。

有些人善於誇大困難,缺少必勝的勇氣和決心。即使為了獲得成功,他們也不願意犧牲一點點安樂和舒適作為代價。學習或者創業在他們看來很困難,他們都無法做到。他們總是希望別人能幫助他們,給他們以支持。他們總在抱怨命運的不公平,抱怨環境對自己不利的影響。

我們來讀一讀英國著名作家威廉姆·科貝特當年的故事。

當我還隻是一個每天薪俸僅為6便士的士兵時,我就開始學語法了。我鋪位的邊上,也即是專門為軍人提供的臨時床鋪的邊上,成了我學習的地方。我的背包也就是我的書包。把一塊木板往膝蓋上一放,就成了我簡易的寫字台。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我沒有為學習而買過任何專門的用具。我沒有錢來買蠟燭或者是燈油,為了買一支鋼筆或者是一疊紙,我不得不從牙縫裏省錢,所以我經常處於半饑半飽的狀態。

我沒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用來安靜學習的時間,我不得不在室友和戰友的高談闊論、粗魯的玩笑、尖厲的口哨聲、大聲的叫罵聲等各種各樣的喧囂中努力靜下心來讀書寫字。

為了一支筆、一瓶墨水或幾張紙我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每次,揣在我手裏用來買筆、買墨水或買紙張的那枚小銅幣似乎都有千鈞之重。要知道,當時對我來說,那可是一筆大數目啊!當時我的個子已經長得像現在這般高了,我的身體很健壯,體力充沛,運動量很大。除了食宿免費之外,我們每個人每周還可以得到兩個便士的零花錢。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這樣一個場麵,回想起來簡直就是恍如昨日。有一次,在市場上買了所有的必需品之後,我居然還剩下了半個便士,於是我決定在第二天早上去買一條鯡魚。當天晚上,我饑腸轆轆地爬上了床,肚子在不停地咕咕作響,我覺得自己快餓得暈過去了。但是不幸的事情還在後頭,當我脫下衣服時,我竟然發現那寶貴的半個便士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已經不翼而飛了!我一下子氣得都快瘋了,絕望地把頭埋進發黴的床單和毛毯裏,就像一個孩子般傷心地號啕大哭起來。

但是即便在這樣貧困窘迫的不利環境下,科貝特還是坦然樂觀地麵對生活,在逆境中臥薪嚐膽、積蓄力量,堅持不懈地追求著卓越、成功和影響力。他說:“如果說我在這樣貧苦的現實中尚且能夠征服艱難、出人頭地的話,那麼在這世界上還有哪個年輕人可以為自己的庸庸碌碌、無所作為找到開脫的借口呢?”

所以說渴望獲得成功的人麵對困難時從不猶豫徘徊,從不懷疑是否能克服困難,他們總能緊緊抓住自己的目標。對他們來說,自己的目標是偉大而令人興奮的,他們會向著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攀登,而暫時的困難對他們來說則微不足道。他們隻關心一個問題:我要完成這件事,而不管將會遇到多少困難。隻要事情是可能的,我就能夠克服所有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