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心態篇 美麗人生來自良好的心態(2 / 3)

能夠走出陰霾也在於你永遠樂觀的個性。積極樂觀也最容易成為你的招牌。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個故事:病房裏,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樹葉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呆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他沉重地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了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隻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希望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信念、一種支撐,人生不能沒有希望。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隻有具備熱情樂觀心態的人,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樂觀的情緒和不可戰勝的勇氣;才能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前進路上所遇到的困難,進而從容不迫地開展工作。許多人事業不能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才能,而是缺乏執著的堅持和樂觀的態度;缺乏必要的夢想和信心,一旦遇到困難就心灰意冷,碰到挫折就垂頭喪氣。樂觀的心態能使每個人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保持廣泛的興趣和敏感,憑借熱情樂觀的心態與各種人打交道,用真誠的熱情和樂觀的精神去幫助對方,影響對方。

所以無論身居何種緊張的境遇,都應學會使自己處於放鬆的狀態,以肯定代替否定,或保持心境平和。要相信困難和不幸都是暫時的,總有一天你會獲得成功。

當你真正地走過了危機,走過了苦難,你會發現,陰霾過後的藍天更亮更藍,你也會有足夠的信心迎接另一個全新的明天。

114.快不快樂,完全在於你自己

每個人都有遇到挫折、失敗的時候,有些人在這種情況下,總是變得憂慮不堪,似乎看不到事情會有什麼轉機。殊不知憂慮是形象的一大敵人,誰喜歡一個愁眉苦臉的形象呢?

深受憂慮之害的人是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才能的。如果處境困難,他就會束手無策。如果焦慮不安,他也就無法使自己做到最好。所以無論做什麼,首先要把樂觀放在前麵,然後懷著希望和信念全力以赴,這是你贏得成功所必需的。

一位以美麗著稱的女演員曾經說過:“想變漂亮一些的人絕對不可以憂慮。憂慮意味著所有美麗的毀滅和消亡,意味著喪失活力,無精打采,意味著多愁善感,意味著無休無止的災難。不要介意發生的事情,一個女演員絕對不可以憂慮。一旦她懂得這一點,那她就已經駛進了那條保持美麗容顏的高速公路的入口。”

對於一件事情,人們會因切入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看法。一個憂慮的人,事事都往壞處想,於是愁眉苦臉、憤世嫉俗,他這樣不隻是在跟自己過不去,他的生活情緒還會影響他人。反觀樂觀的人,他們會想辦法在逆境中培養積極的情緒,用幽默的眼光看待不愉快的事情,做事情時能輕易反敗為勝。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把工作看成是一種痛苦、一種折磨,因此通常會產生一種憂慮的心情。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工作並快樂著似乎是一個不可實現的夢想。沒有多少人的工作正好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即使是感興趣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工作被附加上了生存、金錢、名利等東西時,快樂也就不複存在了。

人們將快樂歸於工作本身,是他們無法得到快樂的真正原因。實際上能否在工作中享受到快樂完全在於你自己。正如成功學家卡耐基所說:“如果一個人不能在他的工作中找出點‘羅曼蒂克’來,那就不能怪罪於工作本身,而隻能歸咎於做這項工作的人。”

要想拋棄憂慮的情緒,學會樂觀就是百試不爽的法寶,因樂觀而讓你變得容光煥發的形象會讓你離成功越來越近。

一個商界成功人士說:“我從小到大都不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但我從不因此放棄自己。遇到困難、挫折時,我就告訴自己,要樂觀點,明天就會好的。有些人碰到失敗就認定自己的能力不足,認為自己注定一生都是一個失敗者。這樣的觀念隻會局限你還未發揮的潛能,成為你成功的絆腳石。我認為什麼事情都應該嚐試一下,無論如何先做做看,這樣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得多。”

斯蒂文是英國一家證券公司的職員。他知道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找到一份如此好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他每天的工作壓力都很大,工作時謹小慎微,唯恐出一點問題。但有一次因為他的工作失誤,公司損失了2.6萬美元,他覺得自己快垮了。

“我吃不下,睡不著。”斯蒂文說,“我開始生起奇怪的病來,一次竟然昏倒了。我的身體越來越弱,醫生告訴我,以我現在的身體狀況,已經不能工作了,必須做些改變,放鬆自己。於是,我請了兩個月的假,嚐試著放鬆,原諒自己,終於不再為工作過度焦慮了,而是保持一份不錯的心情。之前已經連續好幾個星期,我都無法睡到兩個小時以上,調整後,我睡得像個小孩般安穩。”

“不到一個月,我的身體好了。回到公司,我已學會了不再憂慮,不再為過去發生的事後悔,也不再擔心將來。”

斯蒂文不像以前那樣隻顧埋頭工作了。工作之餘,他盡量抽時間參加種種社交活動,或以運動、短期旅遊來打發時間。他不僅沒有因此感到有工作壓力,反倒覺得自己精力十足,工作起來毫不費勁,工作也有了源源不斷的樂趣與活力。不過幾年,他已是分公司的經理了。

可見,治愈憂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快樂的心情,快樂心情會提高你的辦事效率,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一件工作。快樂心情能激發你的思維,讓你產生靈感,獲得許多解決問題的奇思妙想,從而使你的工作質量得到迅速提高。

115.樂觀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

人生是一種選擇,個人形象也是一種選擇。不一樣的選擇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你心情愉快,你得到的也是愉快,呈現在別人麵前的也是一副快樂的形象。你心情不愉快,你得到的也是不愉快,當然給別人的也是一副不快樂的形象。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天天快樂。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選擇愉快的心情呢?我們雖然無法控製每一件事情,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心情。

每個人的觀念及價值觀不同,所以看待同一件事情所得到的反應也不同。你覺得是件快樂的事情,在別人看來卻有點傷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快樂標準,每個人也都有不一樣的憂愁。

每天清晨都告訴自己:生活是如此美好,我感到很快樂。懂得為自己歌唱、為生活歌唱、為生命歌唱,快樂就會緊緊相隨。當你快樂時,周圍的人受到你的感染,也會變得心情舒暢,自然喜歡與你親近。

其實,快樂和悲觀都很簡單,就像吃葡萄時,悲觀者從大顆開始吃,心裏充滿了失望,因為他所吃的每一顆都比上一顆小。而樂觀者則從小顆開始吃,心裏充滿了快樂,因為他所吃的每一顆都比上一顆大。悲觀者決定學著樂觀者的吃法吃葡萄,但還是快樂不起來,因為在他看來他吃到的都是最小的一顆。樂觀者也想換種吃法,他從大顆的開始吃,依舊感覺良好,在他看來他吃到的都是最大的。悲觀者的眼光與樂觀者的眼光截然不同,悲觀者看到的都令他失望,而樂觀者看到的都能令他快樂。

知道悲觀是快樂的一大敵人之後,我們就要想方設法克服悲觀的情緒,樹立自己樂觀的形象。如果你是悲觀者,就學會換一種看待事物的眼光吧。

有一個人,他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是一名失敗者,失敗永遠陪伴在他的身邊,因此他從來都不快樂。他感到上天不公平,於是他決定去尋找快樂。這個人翻山越嶺,來到河邊,見到一位老翁,就走過去問:“老人家,快樂是什麼?”那位老人回答他:“快樂就是每天都能釣到魚。”這位年輕人繼續他的旅途,他渡過了河,來到了森林中,遇見一個正在趕路的中年男人,就問他:“快樂是什麼?”那個中年男人回答他:“快樂就是每天都能捕獲野獸。”

其實,在每個人的字典裏,對快樂的定義和認識都不一樣,很多人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又常常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就容易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夠好,因此也沒有理由讓自己快樂起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自卑感,失去了自信心,活得非常消沉,甚至厭世。

很多時候隻是由於我們太渴望成功,總以為隻有取得了成功才會快樂。因此給自己設定一個很高的目標,認為實現了這個目標,人生才是成功的,我們也會因為眼睛隻盯著這個目標,而忽略了身邊很多美好的和值得珍惜的事物。成功的希望是好的,但不要讓它限製了自己的眼光和心情,有的時候如果多把眼光關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也許你的生活就會快樂起來。

有一位住在佛羅裏達州的快樂農場主,他曾創造了一個商業上的奇跡。在他當初買下那塊農場時,那裏土地貧瘠,各種果樹都不適合種植,甚至連養豬也不適宜。除了一些矮灌木與響尾蛇,什麼都難以生存,他幾乎看不到這塊土地還有什麼用途。因此一開始,他的心情十分低落。後來他想到個好主意,決定再投資,開發利用這些響尾蛇資源。於是他不顧大家的反對,開始把響尾蛇肉加工成罐頭。而且旅遊資源也成了他的又一生財之道,每年有平均兩萬名遊客到他的響尾蛇農莊來參觀。遊客到這裏目睹毒液被抽出後送往實驗室製作血清,蛇皮被他高價售給製鞋工廠生產女鞋與皮包,蛇肉罐頭則運往世界各地。連當地郵戳都蓋著“佛羅裏達州響尾蛇村”,可見當地人都以這位把“毒檸檬”變成“甜檸檬”的農場主為榮。

快樂的人生態度,總能使人把不幸化為一種機會。哈裏·愛默生·佛斯狄克曾語重心長地說:“真正的快樂不一定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思想上的勝利。”沒錯,快樂源自一種成就感,一種自我超越的勝利。樂觀的形象會為你帶來更多的快樂。

116.生活簡單,沒有負擔

快樂像是溫暖的陽光,把憂鬱、悲哀、煩悶、焦慮全部驅逐出去。當麵對一個快樂的人時,所有的談話都變得活潑而生動,整個氛圍都顫動著愉快和親切的喜樂。

快樂是健康的一劑良藥,當你的精神振奮、心境開闊時,人生也就有了新的意義。因此,要獲得人生深度的樂趣,首先要讓自己感覺愉快。而要感覺愉快,就必須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

心理學家林克博士說,當他看到病人沮喪時,他會要求病人先沿著街道快步疾走一番。“快快地走,繞著街道10圈。”林克博士說,“這樣走可以使你大腦裏的活力中心快速運轉,使你的情緒從血液中心流瀉出去。當你走回來後,你就會變得較理性,而且比較能接受積極思想。”

菲律賓《商報》登過一篇署名陳美玲的文章,作者感慨她的一位病逝的朋友一生為物所役,終日忙於工作、應酬,甚至連孩子念幾年級都不知道,留下了最大的遺憾。這位朋友為了累積更多的財富,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最終將健康與親情都賠了進去。那棟尚在交付貸款的上千萬元的豪宅,曾經是他最得意的成就之一。然而豪宅的氣派尚未感受到,他卻離開了人間。作者問:“這樣汲汲於身外物的人生,到底生命感知何在,意義何在?”

陳美玲寫道:“‘生活簡單,沒有負擔’,這是一句電視廣告詞,但用在人的一生當中卻再貼切不過了。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迷惘裏,還不如過著簡單的生活,舒展身心,享受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滿足。”

“隻有簡單著,才能從容著、快樂著。”不奢求華屋美廈,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時髦,過一種簡單自然的生活,一種外在的財富也許不如人、但內心享受充實富有的生活。這是自然的生活,有勞有逸,有工作著的樂趣,也有與家人共享天倫的溫馨、自由活動的閑暇。

下麵是蓓拉的記錄:

“有一天早晨,我開始我的工作,決定試驗一下樂觀思想的力量(我的憂鬱已經很久了)。我對自己說:‘我感覺到快樂的心境對我的身體的補償有神奇的功效,所以在其餘的人身上,我也要決定試一試它的效力,看究竟我的正確的思想,能不能感化他們。’你可見得我是好奇的。當我走在路上,我的主張逐漸堅決起來,我堅持我是快樂的,世界待我也是很好的。我很驚奇,我發覺自己似乎被高攀起來了;我的態度變得更加奮發,我的腳步更輕了,我有種在空中行走的感覺。我發覺從我旁邊經過的女人們的臉上,充滿了苦痛與焦急、不滿,甚至使性子,我的心向她們飛去,我願意我能夠分給她們少許我所感到的在我身上流淌著的陽光。”

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快樂是很簡單的。大哲學家叔本華也說過:“我們很少注意我們所擁有的,卻總是想自己沒有得到的,甚至是不可企及的。這種態度實在是世上令人遺憾的情形。它給人們精神帶來的災難足以和所有的戰爭、疾病相抗衡。”

古羅馬的伊壁鳩魯說:“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即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隻要每天想想自己擁有的老天賜予的諸多恩惠,你就應該拋卻憂慮,意氣風發地去迎接每一輪新的朝陽。

有個人因生意失敗,不但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還欠了一屁股債。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終日陷入心煩意亂和無盡的憂慮中。可是一次偶遇改變了這一切。一天他走在街上,看到迎麵過來一個推動雙腿的人,他坐在一塊小木板上,木板下裝有四個輪子,兩手各拿一塊木板在地麵上支撐滑動前進。過了街,他把自己抬高幾英寸以越過馬路到達人行道。當他費力地抬高他身下的木板時,他看見了這個失意的人,並向他粲然一笑。“早上好,先生!今天天氣不錯。”他的聲音裏充滿了活力。這個充滿失意的人看著他,不禁感歎自己是多麼富有。和他相比,自己至少還有兩條腿可以走路,那一刻,這個人禁不住對自己的消沉感到羞恥。

這個人回去後鄭重地在自己的書房裏掛上一幅字:我在因為沒有鞋而難過,直到我遇見一個沒有雙腳的人。

現在這個人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每天都很快樂地去做事情。他快樂的形象,贏得了員工和周圍人的喜愛,人們都樂意幫助他,他的公司發展得紅紅火火。

快樂是很簡單的事,能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快樂的事!在生活中學會體會簡單的快樂,你就會擁有一份好心情,而好心情會為你帶來好形象,你生活中的快樂也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

117.快樂就是善於享受生命的過程

有位孤獨者倚靠著一棵樹正在曬太陽,他衣衫襤褸,神情委靡,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哈欠。一位智者從此經過,好奇地問道:“年輕人,如此好的陽光,如此好的季節,你不去做你該做的事,懶懶散散地在此曬太陽,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唉!”孤獨者歎了一口氣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軀殼外,我一無所有。我又何必去費心費力地做什麼事呢?每天曬曬我的軀殼,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你沒有家?”“沒有。與其承擔家庭的負累,不如幹脆沒有。”孤獨者說。“你沒有你的所愛?”“沒有,與其愛過之後便是恨,不如幹脆不去愛。”“沒有朋友?”“沒有。與其得到還會失去,不如幹脆沒有朋友。”“你不想去賺錢?”“不想。千金得來還複去,何必勞心費神動軀體。”“噢,”智者若有所思,“看來我得趕快幫你找根繩子。”“找繩子?幹什麼?”孤獨者好奇地問。“幫你自縊!”“自縊?你叫我死?”孤獨者驚詫了。“對。人有生就有死,與其生了還會死去,不如幹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餘的,自縊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邏輯麼?”孤獨者無言以對。

所有的生命最終都要結束,如同流星劃過夜空。花開必有花落,天下也沒有不散的宴席。生命如同旅行,記憶如同攝像。如果在你的一次旅行過程中,你注意欣賞旅行過程的美好景象,並把它們記錄下來。當你回顧這次旅行過程時,你會發現這個過程是十分美好的。如果你在過程中記錄的是肮髒頹敗,你不僅過程很痛苦,你的回憶也將十分沉重。生命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如果不能享受過程,即使達成了目標也不會有持久的快樂與滿足。所以要學會享受生命的過程。